第十九章 金榜風雲
開榜之日,貢院之前人山人海,整整一,隻有為數不多的幾人在人群中歡呼雀躍,十年寒窗,十年寒窗?在場的走無數人都是十年寒窗苦讀聖賢書。
可是,那為數不多興高采烈的幾人,皆是綾羅綢緞。這些人,何來的寒窗?
有些榜上有名的人,卻根本不曾來觀望金榜。
因為,他們心裏十分清楚,自己注定榜上有名,他們甚至清楚自己會是何等排名,位列幾等,將來又會在哪裏上任為官。
龍成武在會客廳中端坐,“這些老狐狸,我果然把他們逼急了嗎?”
“哈哈哈,正合我意,正合我意。”
龍成武曾坦然相告,若非狀元之才,葉曉、溫國仁、溫太安數不清的讀書人,就連末榜都不可能上。有時是北方士子,他們隻會放出為數不多的幾個名額,以示公平。
“死局!”司馬煜光將一枚黑子放入棋盤。
案上放著厚厚的一摞資料,皆是今日金榜題名的士子。
每個人的身份,甚至宗親九族都這等明明白白。
其中宗親在朝為官者,或是富甲一方的大族。
當然也有平民出身,不過再看?皆是與一些朝臣同鄉共師。
眾人隻歎是太狠了,這一次,滿朝集團沒有給下士子任何出人頭地的機會。
北方士子,以安定郡為界,無一人上榜。
如何沒有北方士子上榜?
滿朝重臣出江南啊。
難道,江南出奸臣?當然不是,江南鐵骨錚錚的讀書人何曾少過,鐵麵無私的清流曾幾何時又怎麽沒有?
但是,那些人會為了如今皇帝的皇位而當人江山社稷而不顧嗎?從光啟繼位起,那些棟梁就慢慢的被抽走了,他要放進來的都是些蛇蠍虎狼。
替他擺平劉寄所遺留的一切後患,發展出足以抗衡劉寄的龐大勢力。
如今他想要國之棟梁,想要下清明,卻再也不是他若能夠掌控的了。
那日,光啟親自巡視考場,正是用針紮了他們的屁股。
這一紮,所有人都跳起來了。
就連最大的劃分左右兩派都聯合起來,試中無法舞弊,閱卷就不能徇私嗎?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無論是監考機構,還是閱卷全都是他們自己人。顛倒黑白,偷換日又會是什麽難事呢?
龍成武似乎已經感覺到了那無刀刃的戰爭即將爆發。
這些,大理寺已經給了他名單。看來上邊的那些人已經做出了取舍,一百多人的名單密密麻麻。
至地方官吏,大至朝中三品官員。
那些亂七八糟的官員,龍成武不認識,他隻是注意其中牽扯較重的官員。左侍中劉遠忠、工部郎中李成軍、庫部郎中宋撤、原州、涇州、隴州十多個州的刺史別駕……
司馬煜光道:“將此次上榜的貢士一半人賦予實權,才能夠補全這個缺。要知道。”
葉曉感歎:“下總共多少官員,就這麽一查,上百人就要免了官職,甚至砍頭流放。”
司馬煜光冷冷的一笑:“哼,這還多嗎?葉曉,你可知道這些隻是牽扯人數的對半不足啊。”
廳上眾人議論紛紛,龍成武道:“關於咱們的北方軍的軍餉就這麽多人吧,大家都能夠接受。”
“大將軍,這可是連一半的人都沒有正法啊。我們就這麽放了他們?”趙旭吹胡子瞪眼,一副不甘心的樣子。然後又對著司馬煜光道:“先生,你看,想你們這樣的,前腳咱們拔了他們的爪牙,這腳還沒抬我們就得看著他們把自己的人又安插進去。反正我不痛快。”
司馬煜光是個十足的美男子,卻有些病態,頭發披在身後甚至略顯陰柔。
“當然不會便宜了他們,就讓他們先等上一會兒吧。這網啊,是越纏越緊。我們要的可不僅僅是鏟除了那些刁難了我們的貪官汙吏,這一刀下去不知道能割掉多少毒瘤呢?”
所以,葉曉雖早就知道了自己不會榜上有名的結局,可心裏還是不舒服。這個世界上,真的就沒有公平可言嗎?
龍成武歎了口氣:“其實,一旦我們成功,會有一個非常大的缺口。這個缺口隻能在三年之後才能夠彌補。”
司馬煜光沒好氣的道:“長痛不如短痛,而且長痛更有可能斷送這個龐大的帝國。”
一旦解絕了軍餉貪汙巨案,緊接著就會出現大量的職位空缺,其中的人事調動將會十分龐大。無數人將會因此獲得晉升的機會,這些人調動的調動,升官的升官,候補的任職,依舊會留出數不清的空缺,要知道即使是狀元也隻能先任職七品實權的官。
如果是這樣這一批進士隻要上榜幾乎人人都能直任實權官員。
這樣上掉餡餅,而且是成片成片掉的事兒真的是幾百年都不會有一次。
可是,這餡餅誰吃得了?按照光啟,龍成武,劉寄的看法,這些餡餅沒人能吃。
這一屆的所有榜上人士都不會在朝為官,因為,沒有一人是清白之身。
或許,其中有大能力的人不在少數,或許他們配得上榜上的名次,可是也正是那些直接讓他們上了榜的人導致他們仕途無望。
怎麽個無望法呢?最終的結局將是終身不得參加科舉,終身不得錄用為官。
這所謂的捷徑和後盾最終卻成了了卻他們前程的起因。
葉曉感歎,“如此一來,就不怕空缺職位太多,夠不人數太少,最終導致更嚴重的後果嗎?能者多職,一人多職我覺得不是不可以,而是不是人人都可以啊。”
司馬煜光也是歎了口氣:“後果的確嚴重,可是也別無他法,隻要過了這三年,以後的朝將會是一片朗朗乾坤。”
溫太安同樣是心有不甘,他可是遼東神童,六歲就已經熟讀四書五經,八歲開始閱覽金石黃老各類雜學,觸類旁通簡直讓人心生妒意。
溫太安道:“難道就不能再考一次,選拔可用的人才嗎?”
眾人都隻歎溫太安年幼,涉世未深。。
溫國仁語重心長道:“太安啊,可不是人人都像咱們家,衣食無憂啊。”
“這金榜一出,多少人已經收起了包袱走在了回鄉路上。科舉大案,僅僅是要立案的風波就不知道要爭上多久,從立案到結案怎麽可能沒個一年半載。尋常人家,三年省吃儉用才承擔得起一個人趕考的盤纏,有些地方貧困,甚至是左領右舍的借錢,一個村子裏的人供著一個讀書人,身上的盤纏都是反複算計,就算一個月能成,恐怕一些人都快沒了回家的盤纏,甚至活活餓死了。現在你覺得,除了家境殷實的人還有幾人經得起重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