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觀天象
上古時代我國古人在靠近黃道麵的一帶仰望星空,將黃道附近的星象劃分成若幹個區域,稱之為二十八宿,又將這二十八宿按方位分為東、南、西、北四宮,每宮七宿,分別將各宮所屬七宿連綴想象為一種動物,以為是“天之四靈,以正四方”。
古人先後選擇了黃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個星宿作為坐標。
因為它們環列在日、月、五星的四方,很像日、月、五星棲宿的場所,所以稱作二十八宿。
二十八星宿是中國古代天文學家為觀測日、月、五星運行而劃分的二十八個星區,是我國本土天文學創作。用來說明日、月、五星運行所到的位置。具體如下:
二十八星宿:
東方青龍七宿:角、亢、氐(dī)、房、心、尾、箕(jī)
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張、翼、軫(zhěn)
西方白虎七宿:奎、婁(lóu)、胃、昴(mǎo)、畢、觜(zī)、參(shēn)
北方玄武七宿:鬥(dǒu)、牛、女、虛、危、室、壁
每宿包含若幹顆恒星。
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曾廣泛應用於古代的天文、宗教、文學及星占、星命、風水、擇吉等等術數中。
不同的領域賦予了它不同的內涵,相關內容非常龐雜。
早在上古時代,古人已經認識到了恒星相互間的位置恒久不變,可以利用它們做標誌來說明日月五星運行所到的位置。
經過長期的觀測,古人先後選擇了黃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個星宿作為“坐標”,也就是二十八宿。二十八星宿就相當於劃分了二十八個區域,隻是這些區域並不是等份的。
最初是古人為比較太陽、太陰、金、木、水、火、土的運動而選擇的二十八個星官,作為觀測時的標記。“宿”的意思和黃道十二宮的“宮”類似,是星座表之意,表示日月五星所在的位置。
到了唐代,二十八宿成為二十八個天區的主體,這些天區仍以二十八宿的名稱為名稱,和三垣的情況不同,作為天區,二十八宿主要是為了區劃星官的歸屬。
有關二十八宿及四象的記載,現存文字記載最早見於戰國初。
以文物考查的話,隨縣出土的戰國時期曾侯乙墓漆箱,上麵首次記錄了完整的二十八宿的名稱。
史學界公認二十八宿最早用於天文,所以它在天文學史上的地位相當重要,一直以來也是中外學者感興趣的話題。
三垣,即紫微垣(PurpleForbiddenEnclosure)、太微垣(SupremePalaclosure)、天市垣(HeaveEnclosure),與黃道帶上之二十八宿合稱三垣二十八宿。
相較於現代天文學的星座,星官的各自範圍較小、數量較多,因此古代的中國天文學家又將星官劃分為三垣二十八宿等較大的區域。
中國古代為了認識星辰和觀測天象,把天上的恒星幾個一組,每組合定一個名稱,這樣的恒星組合稱為星官。
各個星官所包含的星數多寡不等,少到一個,多到幾十個,所占的天區範圍也各不相同。在眾多的星官中,有31個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這就是三垣二十八宿。
在唐代,三垣二十八宿發展成為中國古代的星空劃分體係,類似現代天文學中的星座。
紫微垣包括北天極附近的天區,大體相當於拱極星區;太微垣包括室女、後發、獅子等星座的一部分;天市垣包括蛇夫、武仙、巨蛇、天鷹等星座的一部分。
紫微垣是三垣的中垣,居於北天中央,所以又稱中宮,或紫微宮。紫微宮即皇宮的意思,各星多數以官名命名。。
在北鬥東北,有星15顆,東西列,以北極星為中樞,成屏藩形狀。東藩八星,由南起叫左樞、上宰、少宰、上弼、少弼、上衛、少衛、少丞(即天龍座ι、θ、η、ζ、ν、73,仙王座π,仙後座23)西藩7星,由南起叫右樞、少尉、上輔、少輔、上衛、少衛、上丞(即天龍座α、χ、λ,鹿豹座43、9、H1)左右樞之間叫“閶闔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