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曆史知識2
愛美之心自古有之,古代的姐姐們也是要化妝的。古代的化妝品種類繁多,而且成分非常恐怖,古人真的是“什麽東西都敢往臉上抹”!
俗話“一白遮百醜”,皮膚白皙是古今東方美女的共同追求。今化妝的基礎是美白用的粉底,而古代美女化妝也用粉來美白。“粉”字是米字旁,最早的粉底就是用米做的。
《齊民要術》記載了“古代粉底”的製作方法:將米磨成細粉,淘洗至水清,然後沉於涼水之中發酵,直至發出腐爛臭味。發酵後將米粉沉澱濾出,並研磨成漿,等米漿幹透就製成了粉餅。削去粉餅四周粗劣的部分,將中間雪白光潤的部分留下,稱之為“粉英”。用刀將粉英削成薄片,放在太陽下暴曬,曬幹後揉碎成粉末,粉末越細越好,這就是最後可以化妝用的“粉底”了。
這種用米做的粉底有一個缺點——容易脫落,所以古代美女臉上經常掉渣。這就不好了,男人親一口,然後滿口的粉,場麵太尷尬了。於是古人又發明了改進款的粉底——白鉛粉。白鉛粉潔白細膩,還不掉妝。成語“洗盡鉛華”裏的“鉛”指的就是古代女子化妝用的鉛粉。
鉛粉裏含有大量的金屬鉛,而鉛是重金屬,有毒,因此古代女子使用鉛粉久了肌膚變色成黃臉婆,嚴重的還會鉛中毒。
古代也有彩妝,最古老的便是朱砂。從字麵上理解,朱砂就是指紅色的礦石,即硫化汞的然礦石。將然朱砂礦石研磨、漂製後得到的紅色顏料就是朱砂。早在商周時,女性,尤其是舞姬與宮女,就將朱砂擦拭在麵部當腮紅,畢竟她們都是靠臉吃飯的人。
漢代的朱砂不光能抹臉當腮紅,還能塗唇。但朱砂本身不具有黏性,敷在嘴唇上很快就會被唾沫溶化,聰明的古人就在朱砂裏摻入適量的動物脂膏,其形態和功能很接近今的口紅了。
漢代還出現了一種外來化妝品——胭脂。胭脂從匈奴地區傳入我國,屬於進口貨,是張騫出使西域時帶回來的。胭脂是將紅藍花搗碎過濾,提取其中的紅色素製作而成的。
再下古代的“眉筆”。古代畫眉用黛,所謂“六宮粉黛無顏色”中的粉黛,就是指“粉”和“黛”兩種古代化妝品。黛是一種黑色礦物,又名石黛。將石黛放在黛硯上磨,碾成粉末後加水調和,蘸著它就可以畫眉毛了。畫眉之風起於戰國時期,在黛出現之前,女子們都是用柳枝燒焦後塗在眉毛上。
聊完古代的化妝品後,不難發現古人為了化妝真的是什麽都敢用,據當時為了美白還有用砒霜的。終於知道為啥“自古紅顏多薄命”了。
……
古人講“身體發膚受之父母”,所以不怎麽剪頭發,連哥哥們也是及腰長發並梳成發髻的。而古代的美女們都是一頭秀發,其不光能提升形象,關鍵時刻還能撩人,甚至是皇帝。漢朝的衛子夫,當年就是靠一頭秀發征服漢武帝劉徹的。《太平禦覽》記載:“(衛子夫)頭解,皇上見其發鬢,心悅之,因立為後。”
古人重視頭發,所以也重視洗頭發。“沐浴”一詞中的“沐”字,最初就是指洗頭發。漢朝時,公務員每五放假一,就是讓他們回家洗頭發,這個假期被稱為“休沐”。
有的朋友會詫異,五洗一次頭發也太久了,現在三不洗頭發都受不了!此一時彼一時,古代的條件和現在沒法比。劈柴、點火、燒水、洗發、擦幹、梳理,哪個工序都很費時費力。
那古人洗頭發用什麽當洗發水呢?
最常用的是皂莢,俗稱皂角。將泡製過的皂角放在水盆裏加水反複揉搓,或用硬物砸碎,待水質略微黏稠後將雜質撈出,剩下的液體就是古人的皂角純草本洗發水了。用這種皂角洗發液洗發,去汙、養發的功能極佳,還有烏發、固發的功效。關於木槿葉洗頭發,還有一個傳:七夕時,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織女流下的相思淚水會從鵲橋上飄落下來,落在凡間的木槿樹葉上。所以七夕那用木槿葉洗頭,就可以得到織女的保佑,未婚的女子就能很快找到如意郎君。今,我國南方的一些地方,依然有七夕用木槿葉洗發的習俗。
古人還有用茶枯洗發的。茶枯餅通過油茶籽榨油後殘渣壓製而成,雖然看起來很髒,但因其具有殺菌去汙的能力,一直是古人的洗發佳品。0世紀七八十年代,很多南方女性還在用茶枯洗發。
古人還有用草木灰洗頭發的。草木灰屬於堿性洗發劑,可以去油止癢。草木灰中富含碳酸鉀,對油脂有很好的吸附效果,用草木灰洗頭發可以讓油膩膩的頭發變得幹淨清爽,非常適合油性發質。
……
古代的男子也是長發及腰的。但在公眾場合,一般不會讓它飄起來,而是要把頭發梳起來盤成發髻。古代男子的發式,不僅具有美學價值,而且更多體現的是社會的象征意義。每個時代的社會情況不同,男子的發式也隨之演變。
上古時代,沒有禮教約束,男子的發式比較放飛自我,頭發都是散著的,被稱作“披發”。慢慢地,中原地區出現了將頭發梳起來盤成發髻的習俗,被稱作“綰髻”。綰髻就是把頭發都集中攏到頭頂,在頭頂盤出一個發髻,最開始是一個團狀,後來逐漸變成錐子狀,也稱“錐髻”。
古人之所以選擇這樣的發式,可能因為這樣方便勞動。周朝製定禮法,確立了冠服禮俗製度,男子的綰髻也成為定製。綰發時將頭發全部束至頭頂,然後戴個冠,並用笄(也稱“簪”)橫穿冠下的孔把發髻固定住。身份低微的人,就用一塊包頭布把發髻包裹起來。孩子是不綰發的,一般是散著或者梳辮子。等到0歲成年了(民間多在15歲),就要舉行成人儀式,名曰“冠禮”,意思就是可以綰發加冠了,所以從古人的發型也能看出他們的年齡。
綰髻束發是華夏正統的標誌,隻有被看作是夷狄的少數民族才會散發或編成辮子。
在周朝之後的絕大多數時間裏,中原人都是綰髻束發的。不同時期的區別就在於發髻外麵的佩飾有所不同。周朝至漢朝,發髻上是戴冠或包頭巾。唐宋時期流行戴“襆頭”,襆頭是類似帽子一樣的飾品。唐與宋的襆頭區別也很大,唐朝的襆頭帽頂是圓弧的,且帽後的兩腳是下垂的,有點像耷拉下來的兔子耳朵;而宋代的襆頭帽頂是平的或矩形的,帽後的兩腳是平直的,而且很長很長,很像飛機機翼。據,將襆頭加長是宋太祖的決定,因為他討厭朝會時大臣們在下麵竊竊私語。將襆頭加長後,大臣們就不敢相互靠近,因為襆頭容易撞臉。
在中原王朝統治時期,髡發是一種刑罰,人犯罪了就把你頭發剃光,以示懲戒。
清朝建立,中國再次開始髡發留辮,而且清朝政府對發式的要求異常苛刻,將是否髡發留辮視為是否歸服清王朝的標誌。不剪發留辮,就是不服從清朝的統治,是要殺頭的,以至於清初還有“留發不留頭,留頭不留發”的法。
……
中國人自古就重視牙齒的整潔與美觀。例如:《詩經·衛風·碩人》中形容美女牙齒“齒如瓠犀”,就是牙齒如同葫蘆子一樣整齊潔白。那時人們清潔牙齒的方式不是“刷”牙,而是“漱”牙。《禮記·內則》中就記載:“雞初鳴,鹹盥嗽。”意思就是,亮了,雞打鳴了,就要洗臉漱口了。漱口一直是古人最主要的牙齒清潔方式,一直沿用到近代。
古人用的漱口水也是五花八門。最常用的是鹽水,不光用鹽漱口,還能用鹽擦牙,《紅樓夢》裏賈寶玉就有每清晨用鹽擦牙的習慣。鹽的確有殺菌消炎的作用,還能一定程度上預防牙周疾病和牙齦出血。此外,古人還有用茶水、酒和明礬水漱口的,據明礬水能有效預防口瘡。現代社會確實也有將明礬水加橄欖用於漱口的,可以去除口臭。
到了隋唐時期,“刷牙”開始在中國出現了。那時候的刷牙方式和我們今不一樣,用的是“揩齒法”。這種“揩齒法”源於古印度,和佛教有關。相傳,當年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布教,圍繞在周圍的弟子們口臭相當嚴重。釋迦牟尼受不了,於是釋迦牟尼開始勸人們重視清潔牙齒,並教弟子們如何用樹枝製造刷牙工具。
後來,隨著佛教傳入中國,“揩齒法”也傳到了中國。唐朝醫書《外台秘要》具體記載了這種揩齒法:“每朝楊柳枝咬頭軟,點取藥揩齒,香而光潔。”意思是將楊柳枝的一頭用牙齒咬軟了,再蘸上少許藥粉,用來刷牙。這種刷牙方法也被稱為“楊柳枝揩齒法”,所用的楊柳枝又叫作“齒木”。齒木是中國最早的刷牙用具,可謂那個時代的“牙刷”。
盡管唐朝有了揩齒法,但學界對於這種刷牙方式在唐朝的普及程度存在爭議。有觀點認為,唐朝時隻有僧人團體會揩齒,並未在社會上廣泛普及。
到了宋朝,中國終於出現了真正的牙刷,叫作“刷牙子”。宋人周守中在《養生類纂》中記載:“蓋刷牙子皆是馬尾為之。”最初的牙刷毛多是用馬尾巴製作的,一寸多長,置於牛角之上,其形狀跟現代的牙刷類似。
南宋遺老周密在《夢粱錄》裏回憶道:“獅子巷口有淩家刷牙鋪,金子巷口有傅官人刷牙鋪。”明南宋時期杭州已經有人專門開店賣牙刷了,看來刷牙在南宋已經比較普遍。
古人刷牙的時候並不是用牙刷幹刷,而是和現代人用牙膏一樣,要在牙刷頭上蘸清潔劑。這種牙齒清潔劑有膏和粉兩種,其成分包含皂角、生薑、升麻、地黃、旱蓮等中草藥,可能會再放一些鹽。古人的牙膏可是純草本的。
後來,中國的牙刷傳到了歐洲,受到貴族階層的歡迎。但由於售價較高,一般歐洲民眾難以承受。
……
古代比較常見的寵物
最先陪伴古人的寵物,是忠心耿耿的“汪星人”——狗。狗的祖先是狼,是人類最早馴化的動物之一,距今已有上萬年了。有研究表明,中國南方是最早馴化狗的地方。狗是從中國奔向全世界的,可以中國是狗的“故鄉”。先秦時期,狗和馬、牛、羊、雞、豬合稱六畜。
但中國人最初養狗的目的不是當寵物,而是為了打獵和吃肉。漢初名將樊噲,就是屠狗出身,可以看出直到漢朝初年,中國人還保留著吃狗的習慣。到了唐宋時期,養寵物狗成為風尚,狗還在唐朝名畫《簪花仕女圖》中成功搶鏡。
慈禧是曆史上有名的愛狗人士,她在皇宮裏設立了養狗處,養了許多京巴,還配有四個宦官專門伺候。這些狗吃的是牛肉、鹿肉,喝的是雞鴨魚湯。慈禧愛狗,甚於愛人。
貓在古代也被當作寵物來養,但其馴化曆史比狗短很多。普遍認為,三四千年前的埃及人開始馴化貓。貓在埃及最初是被當作神來看待的。在古代中國,貓的地位也很高,甚至祭祀的時候還是主角之一。《禮記》中記載:子每年臘月的祭儀式中有個“迎貓”環節。之所以這麽看重貓,可能是其目光神秘迷離,被認為能通神。另外,貓能抓老鼠,“迎貓”也有祈求滅鼠的意味。
到了宋朝,文人愛養貓,陸遊的詩裏就稱貓為“狸奴”。現在的文人似乎也更偏愛貓,也許是因為貓比狗安靜的緣故。
明朝嘉靖皇帝是個有名的貓奴,其養的愛貓死了,讓大臣寫詞紀念,並厚葬景山北麵,稱“虯龍塚”,立碑祭祀。
盡管人類很愛貓,但貓對人類卻始終高冷。有人貓很薄情,還貓不懂感恩,以至於人類在它麵前更像奴隸,所以人才是“貓奴”。
其實這是和貓半馴化的特性有關的。狗是完全馴化,所以跟人更親近。但是科研人員通過對比野貓和家貓的基因組後發現,家貓仍然隻是停留在“半馴化”狀態。與其是人類馴化了貓,不如是貓選擇了和人類一起生活並馴化了人類。
除了阿貓阿狗,古人也馴養其他寵物。比如養鶴,《簪花仕女圖》中,貴婦人在逗弄狗的時候,邊上還站著一隻仙鶴。仙鶴在古代象征吉祥長壽,所以受到古人的喜愛,成為寵物。。
還有個長壽的動物古人也很愛養,那就是烏龜。古人養烏龜的曆史很久遠,《論語·公冶長》中就講到魯國貴族看到烏龜長壽,便將烏龜視為靈物,為烏龜建了很奢華的屋子。烏龜在古代一直象征吉祥如意,甚至人們起名字時都帶“龜”字。比如唐朝詩人杜甫有個好朋友叫李龜年。
養烏龜在古代還有個作用,就是用來檢測水質。據古人打井後,多會在井裏投放一隻烏龜。如果烏龜活著,就明水質安全;如果烏龜死了,就明這水有問題,甚至可能是有人投毒。所以,烏龜在古代不光是寵物,還是水質檢測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