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碧霞元君
碧霞元君是以中國大陸華北地區為中心的山神信仰(道教),稱為“東嶽泰山仙玉女碧霞元君”。
中國古代神話傳中的女神。其道場是在中國五嶽之尊的東嶽泰山,位於山東省的泰安市。碧霞元君的影響力由山東省泰安市傳播開來,曆經上千年,特別是在明清時期以後,對於中國北方地區文化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碧霞元君全稱為“東嶽泰山仙玉女碧霞元君”,道經稱為“仙玉女碧霞護世弘濟真人”“仙玉女保生真人宏德碧霞元君”。因坐鎮泰山,尊稱泰山聖母碧霞元君,俗稱泰山娘娘、泰山老奶奶、泰山老母等。
道教認為,碧霞元君“庇佑眾生,靈應九州”“統攝嶽府神兵,照察人間善惡”,是道教中的重要女神,中國曆史上影響最大的女神之一。
中國民間的“北元君南媽祖”的法,指得是泰山奶奶和媽祖娘娘之間,雖然有地域之差和山神、海神之別,但同樣都普度眾生、舍己為人,成為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聞名於世的保護女神,“碧霞”意指東方的日光之霞,“元君”則帶有濃重的道教色彩,是對道教女神的尊稱。
碧霞元君,全稱“仙玉女”。至於碧霞元君的來曆,一為黃帝所遣之玉女。據《玉女考》和《瑤池記》記載:“黃帝建岱嶽觀時,曾經預先派遣七位女子,雲冠羽衣,前往泰山以迎西昆真人,玉女乃七女中的修道得仙者“。一為華山玉女。但一般作為泰山女神,為泰山神之女。據明王之綱《玉女傳》稱:“泰山玉女者,仙神女也。
《玉女卷》稱:漢明帝時,西牛國孫寧府奉符縣善士石守道妻金氏,中元七年甲子四月十八日子時生女,名玉葉。貌端而生性聰穎,三歲解人倫,七歲輒聞法,嚐禮西王母。十四歲忽感母教,欲入山,得曹仙長指,入空山黃花洞修焉。空蓋泰山,洞即石屋處也。山頂故有池,名玉女池;旁為玉女石像。可見漢晉時早有泰山神女的故事。漢代人還在泰山頂上雕刻神女石像,在泰山極頂修建玉女池以奉祀。
在中國的北方地區,民眾對碧霞元君的信仰極盛,信徒以之為奉神,禱之即應。在中國民間廣為流行宣揚敘述泰山娘娘靈跡的《泰山娘娘寶卷》,道教也奉為教門經籍,納入道書之列。
碧霞元君信仰體係的核心是主生思想。碧霞元君的道場是在北方地區的泰安市的泰山,泰山是五嶽之尊的“東嶽”,是著名的道教名山。
泰山之“泰”,《周易·泰卦》雲:“地交而萬物通也”。《風俗通義》言:“泰山一曰岱宗,岱,始也;宗,長也。萬物之始,陰陽交代,故為五嶽長。”五嶽之中泰山為“東嶽”,東方是太陽初升的地方,按五行屬木,一四時為春,五常為仁,八卦屬震,二十八宿為蒼龍。“東”字從“木”,“日”在其中,甲骨文中“木”與“桑”通,故有日出扶桑之;“春之為言蠢也,產萬物者也”《禮記·鄉飲酒》;“仁”乃地大德;“震”與“蒼龍”則是帝王出生騰飛之地。於是東方主生的思想就具體到泰山,泰山還成了“地大德”、“帝王騰飛之地”。
碧霞元者出於泰山信仰,很自然地繼承了東方主生的思想,故《岱史》有雲:“泰山位東土,察木德,而玉女坤質為水,助生成之功。”元君主生思想與婦女問題聯係在一起,人們便認為元君主宰生兒育女。
宋真宗東封泰山,還次禦帳,在玉女池中洗手,一石人浮出水麵,此乃玉女。宋真宗於是下令疏浚該池,用白玉重雕玉女神像,命有司建祠並更名為“昭真祠”,遣使致祭,號為“聖帝之女”,封“仙玉女碧霞元君”。明朝時,將昭真祠又更名為“靈應宮”,後又擴建,增大規模,為碧霞宮。賜號“碧霞元君”。道教吸收了上述信仰,認為碧霞元君乃應九炁而生,受玉帝之命,證位仙,統攝嶽府之神兵將,並照察人間一切善惡之事。
有一段寶誥專述碧霞元君,寶誥雲:“至心皈命禮,泰山頂上,東嶽內宮,曩時現玉女之身,根本即帝真之相。應九炁而垂慈示相,冠百靈而智慧圓融。行滿十方,恩周億劫。位正仙之號,冊顯碧霞之封。掌嶽府之神兵,管人間之善惡。尋聲赴感,擁國安民。大聖大慈,願至仁至孝仙玉女廣靈慈惠恭順普濟保生真人護國庇民宏德碧霞元君。。
道士對泰山女神的這番重塑,得到了朝廷與民間的雙重認可。在朝廷方麵,自正統十年(1445)始,內廷不斷下詔發帑重修岱頂昭真觀;至明憲宗嗣位,“遣廷臣以祀方嶽,又時命中貴有事於(昭真)祠”,開啟了致祭元君的先例;成化十九年(148)重修昭真祠後,憲宗賜額為“碧霞靈應宮”,無疑首肯了道徒對女神的形象改造與碧霞封號的真實性。
在民間方麵,老母形象的碧霞元君更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四方以進香來謁元君者,輒號泣如赤子久離父母膝下者”。與此同時,元君廟祀亦由泰山漸向周邊傳播,由京師,而北直,而江南,漸成為普及全國的民俗信仰。爾後且脛大於股,其神威赫然淩駕於嶽帝之上。正如明人謝肇淛所論:“古之祠泰山者為嶽也,今之祠泰山者為元君也。”“碧霞元君”作為泰山女神的正式名號也由此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