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的簡單介紹
道教是中國本土宗教,以“道”為最高信仰。道教在中國古代鬼神崇拜觀念上,以黃、老道家思想為理論根據,承襲戰國以來的神仙方術衍化形成。
東漢末年出現大量道教組織,著名的有太平道、五鬥米道。祖師張道陵正式創立教團組織,距今已有1800年曆史。道教為多神崇拜,尊奉的神仙是將道教對“道”之信仰人格化體現。
道教,是發源於古代本土中國春秋戰國的方仙道,是一個崇拜諸多神明的多神教原生的宗教形式,主要宗旨是追求長生不死、得道成仙、濟世救人。
在古中國傳統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現代世界的也積極發展。道家雖然從戰國時代即為諸子百家之一,道教把原為道德哲學家神化了。直到漢朝後期才有教團產生,益州(今四川)的師道奉老子為太上老君。至南北朝時道教宗教形式逐漸完善。
道教成仙或成神的主要方法大致可以歸納為五種,服食仙藥,外丹等,煉氣與導引,內丹修煉,並借由道教科儀與本身法術修為等儀式來功德成仙,常見後來的神仙多為內丹修煉和功德成神者與道術的修練者。
道教教祖老子把“道”作為宇宙本體、萬物規律,是超越時空的神秘存在,以“道”為基點建立道教的神學理論體係;老莊的神秘主義和養生思想所形成的得道成仙思想為道教的核心信仰。注重修煉養生,老子、莊子提出的清靜無為、見素抱樸、坐忘守一等修道方法,被教徒所繼承發揚。
戰國中期的齊國興盛起了尊崇黃帝和老子的黃老道教,西漢前期的統治者推崇無為而治的黃老之學,造就了“文景之治”的盛世。
漢武帝後,黃老學走向民間,與方仙道合流成黃老道,由政治信仰轉變為宗教團體。
孔孟的儒家思想被道教所兼容,構成宗教倫理道德的主體;墨家尊明鬼、兼愛互助和科技方術等思想與內容,被道教涵蓋;《易經》是道士的基本經典,易學理論滲透到神學哲學、符籙丹道和齋醮科儀各方麵;先秦道士鄒衍的陰陽五行學,也為道教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
西漢時期,文帝景帝兩代(前179—前141)以“清靜無為”之學治理下,與民修養生息,對於社會的各種生產活動及老百姓的生活,盡量不加幹涉,任其自然發展,遂形成了以黃老道家思想為主的政治學,世稱“人君南麵之術”,史學界稱這一時期為“文景之治”。是故,黃老之學,蔚然而興。
漢武帝劉徹繼位以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但又崇信神仙。這時,方士們便更以黃帝附和神仙學,開始將神仙學與黃老學相結合,言神仙者都托名黃帝。
漢武帝元鼎四年(前11年),汾陰方士於土中得寶鼎獻於帝,謂黃帝當年亦得寶鼎,廣事封禪,常與神會;又言黃帝為五城十二樓以候神人;又言黃帝且戰且學仙,然後與神通,最後騎龍上。
漢武帝聽後十分羨慕,感歎不已地:“嗟呼!誠得如黃帝,吾視去妻子如脫屐耳!”
魏晉時期,道教分化為士族丹鼎道教和民間符水道教。茅山道人葛洪將道教神仙方術和儒家綱常名教相結合,構建了一套長生成仙體係,為士族丹鼎道教奠定了理論基礎。老莊玄學盛行,促進了道教理論的發展。
公元64年,上清祖師楊羲得南嶽夫人魏華存授予《上清大洞真經》等書玉冊,傳承上清派;同時期,葛巢甫傳承靈寶派,以傳授洞玄靈寶部經而得名。
民間仍然傳播著通俗的道教,巴蜀地區五鬥米道繼續發展,李特、李雄領導的流民起義得到師道首領範長生的支持;江南地區流行帛家道、李家道和杜子恭的師道。
北魏太武帝時期,封建史上第一位被皇帝承認的的師——寇謙之,稱奉太上老君之命,以去除“三張偽法”(張陵、張衡、張魯)和禮教為原則對北朝道教進行改造,道教成為北魏國教,所以北朝曆代皇帝都得臨壇受道家法籙,老氏之教大行於下。
南朝宋文帝時期,上清派傳人陸修靜吸收儒家、佛教儀式對南師道進行改造。寇謙之和陸修靜的改革,使道教教規教戒、齋醮儀範基本定型,各種規章製度全麵係統。南朝梁時期,茅山大宗師陶弘景繼續充實道教的神仙學和修煉理論,構建了道教神仙譜係,廣大了茅山上清派,使之成為今後的道門正統。
南北朝時外來的佛教和本土的道教進行了激烈的交鋒,在北朝表現為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的滅佛運動。
唐朝尊老子為祖先,奉道教為國教,采取措施大力推崇道教,提高道士地位。唐高祖規定“道大佛,先老後釋”,唐太宗重申“朕之本係,起自柱下”,搜集晉魏時期隱流、秘傳的道書,普傳大道。
唐高宗尊奉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唐玄宗積極推動道教內部改革,讓道教回想黃老的輝煌時代,剔除師道巫術迷信色彩。發展道家義理,使道教在偏離道家之後,再次對道家的回歸。如果寇謙之對道教改革未完成與徹底,那麽唐玄宗時期基本已經完成,道教發展到全盛,社會上的崇道之風發展到極致。
盛唐高道輩出,孫思邈的《千金方》推動了醫藥學的發展,李淳風的《乙巳占》推動了文學的發展,成玄英、李榮和王玄覽的重玄學發展了道教理論建設,茅山派宗師司馬承禎、吳筠、杜光庭的《坐忘論》、《隱子》、《玄綱論》、《神仙可學論》、《宗玄先生文集》、《道德真經廣聖義》等提出的修煉方法成為內丹學先驅,道教學者對教義、修煉、齋醮及科學技術都做出了巨大貢獻。
此時的道派在理論教義和法術科儀上相互融合,以終南山少陽派(全真道前身)、茅山宗為道教主流。
宋真宗和宋徽宗掀起了兩次崇道熱潮,編修道藏,大建宮觀,冊封神仙。北宋時期符籙道法興盛,以高道眾多的茅山宗實力最強盛。
內丹學經過全真教的陳摶、張伯端等真人的發揚而流行,陳摶在易學、黃老、內丹三方麵都頗有建樹,全真道南宗祖師張伯端的《悟真篇》是修煉術上一部承先啟後的重要經典。
1世紀山東、河北興起了新道教:輔極帝君王重陽創立的全真道繼承了鍾呂二人的金丹法脈,並以“三教合一”、“全精、全氣、全神”和“苦己利人”為特點,並逐漸包容合並了蕭抱珍創立的太一道和劉德仁創立的真大道,開啟了道教濃墨重彩的新篇章。
明朝諸帝都對道教采取了尊崇的態度:明太祖推崇城隍和土地,在全國各地建設了成千上萬座城隍廟和土地廟;明成祖自詡為真武大帝的化身,對全真道士張三豐及其門派極為尊崇;明代宗、明憲宗、明孝宗都任命道士為禮部尚書;明世宗以奉道為首務,寵信道士,熱衷方術,愛好青詞,使道教的興盛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
18年,明太祖設立道錄司總理全國道教,並正式罷黜元朝授予龍虎山張氏子孫為“師”的稱號,分全真、正一兩種分別管理,標誌著道教由官方正式劃為全真道、正一道兩層次的道教。
全真派隱仙張三豐強調“三教歸一”,提出了築基修性、還丹修命的內丹學。
清朝統一全國後接受了佛教,對道教采取了嚴格的防範和抑製的政策。清初的順治、康熙、雍正從籠絡漢人的角度出發,抑製程度較為寬鬆,雍正是唯一優待道教的皇帝。
乾隆宣布藏傳佛教為國教,將正一教主的品秩由二品降為五品,以後的清朝皇帝對正一派限製不斷加強。鴉片戰爭後,國家落後衰弱,西方思潮入侵,正一道更是江河日下。
根據010年零點公司所做的中國人精神生活調查,大約17億人自稱信奉道教,其中大約100萬人是明確的道教徒;還有大約億多人信奉祖宗神靈,大約141億人信奉道教財神,大約億人信奉海神;大約145億人相信風水堪輿,大約6億人相信命理相學。秦始皇嬴政
畢生致力於派遣方士東海尋仙,五次大規模東巡求取長生仙藥
漢武帝劉徹
封禪五嶽,大量重用神仙方士,效法秦始皇大搞祀神求仙活動
唐太宗李世民
實行道家無為治國政策,晚年熱衷長生方術,喜好服食丹藥
唐高宗李治
尊大聖祖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並尊奉《道德經》為上經
唐玄宗李隆基
掀起老君崇拜熱潮,規定玄學道舉製度,編纂《開元道藏》
宋真宗趙恒
尊奉趙公明為聖祖,熱衷書祥瑞,冊封東嶽大帝、碧霞元君
宋徽宗趙佶
自號“道君皇帝”,加封玉皇大帝,首開冊封關公、媽祖之先河
宋理宗趙昀
崇奉三山符籙,積極推廣勸善書《太上感應篇》
明成祖朱棣
自詡為玄真武大帝化身,推崇張三豐,建設宮觀大興武當山。
明世宗朱厚熜
以奉道為首務,寵信道徒方士,熱愛齋醮乩仙,迷戀丹藥方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