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章 得失參半
滿天星鬥,大地似乎被披上了一層淡淡的銀霜。這個夜晚注定會讓很多人失眠,司馬熾、司馬模、葉不凡、淳於定、王猛。。。。。
葉不凡與王猛在書房迷議。王猛道:“主公還對封國是疑慮?”
葉不凡點點頭。王猛歎了口氣道:“雖然主公被封國看似乎是被迫之舉,但是遷入秦州卻是對日後統一天下有著決定性因素。”
“哦!”葉不凡一聽這話,頓時來了精神。淡淡的問道:“此話何講?”
王猛眼神變得高深莫測,朗聲道:“主公仔細想想,如今天下諸候並立,異胡突起,中原是一塊風水寶地,人人都想染指,西北有匈奴、東北有鮮卑,西南有西羌,南麵巴蜀有氏,這隻是其中勢力比較大的大族,其中小族更是數不勝數,難免有利益衝突,用不了幾個月就會再起戰火,這是誰也阻止不了的,青州雖然富裕,但是卻無天險可守,除了泰山算是一處天險以外,其餘都是一馬平川,況且離洛陽太近,如果洛陽被圍,主公必須揮兵西援,但是這樣以來有可能被鮮卑人有機可趁,毫無險阻可憑,地形易攻難守,不利於征討四麵的諸侯王,咱們遷入秦州之地以後,卻可以憑地利,可當諸強百萬雄兵,如果主公在秦州勵精圖治,壯大隊伍,加強訓練和各方麵的改革,不出一兩年,戰鬥實力攀升到一個新的高度,那時中原混戰連連,我漢軍趁機還定三秦,長驅直入,逐鹿中原,誰人能敵?”
王猛解釋一番,讓葉不凡恍然大覺,不住的點頭,雖然秦州深處西域三十六國環繞,但是那西域三十六國大的不過民數萬,兵數千,黑衫軍隻需要出去一個騎兵營足可以輕易掃蕩一個國家,不出一年,西域三十六國可盡歸秦國治下,後方無憂,則是最佳大展拳腳之機。葉不凡嘿嘿幹笑,胸中牢騷一清而空,坐在那專心聽取王猛的精心部署。
王猛繼續道:“當務之急槍有兩件事,首先是派兵趕回青州,通知陳午、裴憲、荀綽把以及家眷收拾行囊,把一切對日後有利的人傑、財物全部帶走,留下一批死士和一個偵查兵營活動青州一帶,時刻向我方匯報中原及青州的情況,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為日後我軍反撲做內應。”
葉不凡點點頭,除去遷移去台灣的那四十萬軍民以外,青州能留下多少東西,可以說去台灣是凶險萬分,去秦州何償不是如此。
王猛繼續說道:“其二就是需要一支軍隊深入秦州探路,修官道,而且要從正路直入占據要塞,清退遊散軍隊。”
葉不凡道:“不能讓我軍入秦過程中安全受到威脅,同時探測秦道其它旁路、天險河流等,完善地圖精確性,以後這就是咱們的根據地和屏障,絲毫馬虎不得!進入秦州內,不能驚擾欺負當地土住民,一定要搞好關係,順便打聽一下當地氏族、部落還有城鄉有名的賢者都有哪些?這些人都將有助於我們在秦州立足!”
王猛不得不承認葉不凡的氣度,拿得起放得下,絲毫沒有因割舍青州而帶來負麵情緒,似乎那半壁江山毫不放在心上一般,又或者說,葉不凡不在此,有更大的抱負要在將來大展宏圖。
葉不凡接著說道:“各路諸侯哪一個不想自己做皇帝,吞噬掉別人的地盤,中原各諸侯王很快就要掀起大混戰局麵,若想百姓減少戰亂之苦,就必須有強者來製止,以武止武,結束混戰的局麵,隻有統一在一個國度朝代下,才能實現太平盛世!中原大戰之時,就是我大秦統一之時。”
次日早朝會這後,皇帝揮退群臣,唯獨留下葉不凡。中常侍常德告訴葉不凡:“皇帝說請驃騎將軍往禦書房一敘。”
葉不凡跟著常德,在去禦書房的路上悄悄問常德:“德公,可知道皇上讓我去,有什麽事情嗎?”
常德一笑,“驃騎將軍放心……皇上隻是覺得,少與驃騎將軍的交流。故而請驃騎將軍前去一敘。”
交流?
葉不凡拿不準司馬熾是什麽意思。但有一點他已經知道,司馬熾本身恐怕已經有了想法,那一日封國的奏折,其後數天,司馬熾天天提出封國地事情,如果宗室不提,司馬熾也會在早朝暗示他們,宗室很顯然對這件事沒有半點興趣。也就是說,所謂封國,很可能是司馬熾的想法。不過這猜想終究是猜想,葉不凡也弄不清楚司馬熾地腦袋裏。究竟是怎麽考慮。他是後世之人,知道在晉八王之亂以後,中原出現了很多皇帝,異胡有,漢族也有,謀朝篡位的事件太多,數不勝數。
不過,葉不凡不明白,為何司馬熾急於解除他的兵權,難道司馬熾以為葉不凡你會束手待斃?還是司馬熾手中還有什麽沒有露出的王牌?也許今天這會麵,和此事有關吧!不知不覺,葉不凡隨著常德,已來到了禦書房外。
葉不凡進去了超過兩個時辰的時間,二人如何交談,如何溝通?無人知曉,不過第二天,司馬熾下詔:“封葉不凡為秦國公,封秦王,配享封國秦州。葉不凡在臣下的數次勸解之下,終於同意受封。對於這個消息,洛陽宗室原本是非常高興,可不成想司馬熾接下來的一道旨意,卻令人瞠目結舌:“因晉室未平,朝綱不振,故秦王葉不凡,加任晉大將軍。統領天下兵馬,封葉不凡以及政務,諸事可自行決斷。
一道旨意,頓時掀起了軒然大波。
以司馬模為首的宗室,長跪承明殿外,請求司馬熾收回旨意。然則司馬熾卻不理睬,反而以前所未有地強硬態度宣稱:“自八王之亂以來,諸侯混戰,生靈塗炭,異胡犯上作亂,若非秦王,何來今日之晉室中興局麵。朕非薄幸之人,絕不做那鳥盡弓藏事,特昭告天下人知。
言下之意是在責問各方宗室:在我顛簸流離,生死未卜之時,你們為何不站出來,維護朝綱呢?再有,現在讓涼王削藩,那麽關東諸侯,又該如何麵對?你們指揮得了各方人馬嗎?
司馬模等人雖然不甘心,可是也能聽出司馬熾旨意中的責問之意。司馬模等人隻得偃旗息鼓,不再為此事而糾纏。
其實司馬熾到最後一刻方開竅,葉不凡有實權,有道是成大事者不居小節,現在如果明升暗降,罷葉不凡的兵權,是司馬熾不義在先,也等於告訴天下人司馬熾行的是鳥盡弓藏的事,也絕非明主所為,如果葉不凡此時反,司馬熾無法應對這樣的結果。
不過皇帝始終做著主動權,他封葉不凡立國,於大義是賞賜忠君愛國之將,可以安天下將士的心,加封葉不凡為大將軍,雖然名義上葉不凡可以統領天下兵馬,但是可以說天下諸候各個都視兵馬為命根子,誰會聽葉不凡號令?司馬熾這樣做一舉所得,其一,讓天下諸候與葉不凡對立,讓葉不凡仍處於風口浪尖,其二,可以顯示司馬熾的大度和仁義,加官封王,如果葉不凡敢反叛,就是不忠、不義、不仁、不孝。
永嘉四年十二月,葉不凡昭告天下,於洛陽開府。秦國置丞相以下群卿百僚,皆如同漢初諸侯王之製。也就是說,葉不凡可以組建出一個屬於他自己的小朝廷。這絕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想要完善這個小朝廷,需要一個漫長的時間,非一朝一夕可完成。
所以,在開府之處,葉不凡隻設立了秦國尚書和侍郎。
尚書令孟恩,孟恩已年近三十。正是風華正茂的好年紀。雖然名義上曲陽縣令,但是卻遙控指揮離石、柳林,婁煩四縣,離石、柳林,婁煩三縣位於匈奴王國腹地,近一年來屢次遭受匈奴大軍圍攻而不克,雖然匈奴內亂占一方麵原因,但是要知道三縣黑衫軍精銳幾乎沒有,孟恩就是依靠當初離石之戰時留下的傷兵組建了軍隊,抵抗匈奴,可見其軍事才能。要說在軍政方麵。都已經獲得了足夠地經驗,正可施展拳腳。說起來的話,孟恩也是追隨葉不凡的老人,時間甚至超過了北宮純,自從葉不凡與平陽一戰,名揚天下,其實在那之前,孟恩就追隨了葉不凡,也是經曆過許多事情,於軍政方麵有權威。對此,各方人物無可厚非。畢竟從資曆年齡上來看,他都夠格了。其實這個尚書令,葉不凡比較看中王猛,必竟曆史上王猛是可謂之諸葛亮式的人物,軍政才幹超強。可是王猛必竟加入葉不凡勢力的時間不長,建功並不多。
尚書仆射王猛,尚書四人,裴憲、荀綽、諸葛敘(諸葛明月的堂兄)、盧諶
盧諶字子諒,範陽涿(今屬河北)人,東晉大臣。世出高門大族,尚書盧誌之子。清敏有才思,好老莊之學,善屬文。州舉秀才,始任太尉椽。洛陽失陷,隨父北依劉琨,俱為劉粲所擄,留諶為參軍。粲敗,複歸.
正因為洛陽未陷,所以盧湛父子並未依附劉琨,而是非常識實務的選擇了依附葉不凡。葉不凡依稀的記著劉琨有一首詩叫《重贈盧湛》劉琨為司空,以諶為主簿,繼轉任從事中郎。諶與琨交誼密切,屢有贈答。雖然葉不凡對盧湛的記憶中隻此一次,但已經足夠了!
以上幾人雖然身居秦國重職,但是真正追隨葉不凡的時間並不多。並且兼領著其他地職務。從這方麵來看,就能看出葉不凡不願開府的另一個原因,他手下無人可用。
但侍中一職,卻出乎了許多人的預料之外。
侍中三人兩人是在曲陽追隨葉不凡的龐澤、張超第三個卻是司馬模的首席謀臣淳於定。
魏晉南北朝是曆史上大融合的時期,這一時期的最大特點是流動性大與穩定性差,讀書人生當這樣一個時代,盧諶麵臨的生存環境,一方麵要適應融合過程中的變亂,另一方麵又要適應權力的更替。一人前後投奔於幾個掌權者是很常見的事情。這一時期,產生了兩種讀書人,一種是積極參與更替活動,一種是遠離權力的爭奪場。這裏所說的淳於定,他處於兩種情況之間,而命運更接近於前者。
對於淳於定,司馬宗室都在咒罵司馬模。早先多麽立場分明,怎麽他的謀臣變了?
這是背叛,赤裸裸的背叛!
可就算是背叛,你宗室有能如何?堂堂秦王府侍中,配享七百石俸祿,誰又敢去招惹?暗地裏咒罵淳於定地人可不少,但這裏麵何嚐沒有一絲妒忌?一入秦王府,淳於定算是有了靠山。
同月,司馬熾下旨賜婚,公主司馬姝下嫁葉不凡,為秦王正妃,諸葛明月奉為正一品昭陽夫人。楊素素、水如煙、婉娘三人為一品誥命夫人。
一時間,這洛陽城可就變得熱鬧起來。葉不凡結婚,看似是一件小事。但與那些在洛陽沒有跟腳的士子來說,毫無疑問是一個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