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九章 忠孝難全
徐榮想了想,有些糾結地說道:“呂奉先武藝超群,氣力驚人,曾在五原為都尉時與入侵北境之匈奴賊一番大戰,一人獨殺匈奴上千人,而周身並無半點創傷。大戰之後,體力尤自充沛,儼然無事遂揚威北境。末將以為,這天下除了大王麾下的南陽黃忠黃漢升是為天下第一猛將外,呂布之勇武,幾近無人能敵,當居天下第二。”
劉範說道:“說的在理。不過,文良當知,本王問的可不是這個問題。”
徐榮猶豫地說道:“大王之問,末將自然知道。末將隻是想說,因呂布如此勇猛,故而董卓十分器重他。在打退入侵並州的匈奴部落後,聽聞九原郡有呂布在,而免遭匈奴賊子侵犯,十分驚訝,遂與之親近,委以重任,並認呂布為膝下義子。並州軍中,騎兵也就是並州狼騎多歸呂布調動,董卓生性多疑,而偏偏對呂布無所猜忌,諸將也多為呂布所指揮。”
劉範點點頭,說道:“那對比呂布,徐將軍之待遇又如何?”
徐榮聞言,良久才歎了口氣,說道:“既然已為大王所擒,不若就將實情相告。實不相瞞,末將在並州軍中並不得誌。董卓是涼州人,故而最為倚重其涼州同鄉。如樊稠、李傕、郭汜等皆為涼州人氏,本該歸屬大王,隻是在大王未曾於涼州起兵之前,董卓就曾經在涼州抗擊羌人,在當時便收了樊稠等人。對來自涼州的將軍,董卓多委以重任。李傕與郭汜是軍中僅次於呂布之將,擁有獨立的兵權,與呂布並列,隻是呂布統兵更多。除重用涼州人外,隻因董卓統禦並州,故而董卓還倚重並州人,如李儒和呂布便是。而除並州和涼州兩地外,董卓並不重視來自其他州郡之人。末將是遼東襄平人,加之性情多淡漠,故而未見重用於董卓。”
劉範歎息道:“將軍如此大才,董卓身為人主,卻有眼不識泰山。將軍在董卓之下為一將,真是暴殄天物啊!而且,將軍也是親眼所見,呂布設謀,搭弓引箭,要殺將軍。”
徐榮歎道:“但末將嚐救援呂布,對李儒也是禮敬有加。”
劉範說道:“這些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將軍絕不可能再回到並州軍去。不僅因董卓輕視將軍,呂布容不下將軍,本王也絕不會放將軍走。豈不聞,良禽擇木而棲乎?”
徐榮歎息道:“大王優待末將一介降將,禮賢下士之風,雖周文王未能相提並論。末將慚愧而不敢受,豈敢無歸附大王之心?但隻是忠孝不能兩全,故而末將不敢歸順大王。”
劉範激動不已,他就知道徐榮在董卓之下不受重用,又遭呂布暗箭傷人,早就對並州了無歸屬。隻要善加禮遇,徐榮這名能打敗曹操的猛將一定是他的。但沒想到,徐榮竟然說出這等話,這讓劉範心裏犯嘀咕了:難道這徐榮也有著如同徐庶一般的難處嗎?劉範詫異地說道:“將軍此話何意呢?”
徐榮頗有些憂傷地說道:“末將自知大王是天下英雄,如今末將不敢歸降,隻因末將家小仍在晉陽城中。末將若是在大王手下寧死不降,董卓當不會對末將家人如何。但如若末將主動歸降,大王想必也知道,董卓此人心狠手辣,殺人如麻,必定會惱羞成怒,屆時末將家小必將遭受滅頂之災!”
劉範歎了口氣。徐榮說道:“為今之計,懇請大王對末將嚴刑拷打,末將寧死不從,才能救家小幾十口人性命!大王曆來仁慈,還請不要逼迫末將歸降,此末將之願也!”
劉範點點頭,說道:“將軍放心!本王絕不會強人所難!”
“謝大王!”徐榮立即跪下來,感激涕零。
“將軍今日鏖戰,想必也是又饑又渴。不如先下去休息一番,補充體力。至於將軍在晉陽城中的家屬,且做長遠之計。如此,將軍可還滿意?”劉範說道。
“謝大王厚恩,末將感謝不盡!末將告退!”徐榮退下了。
劉範看著徐榮走出營帳的背影,久久不曾挪開視線。直到徐榮轉過一個轉角,在轅門外消失了,劉範這才落寞地長長地歎了一口氣,然後緩緩坐下。典韋不解地說道:“大王,他徐榮左右不過就是一介降將,值得大王如此厚待嗎?”
劉範輕笑,說道:“惡來你有所不知啊,你不坐在本王的位子上,自然不知本王之用意。千軍易得,良將難求。本王大可在擴軍數十萬,也毫不費力。但若是大軍沒有合適將領統帥,即便士卒人人皆是百金之士,那也是群龍無首。如此之軍,本王要他有何用?天下所堪另眼相看者,唯有人才。徐榮不僅武藝高超,膽略也十分出眾。若是本王得了他,那便又是增添了一分實力。豈不聞周公昔日接見人才時,不惜吐掉口中之肉,以迎接人才。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周公能做到的,本王雖不才,那也一定要做到與之齊平方可。”
典韋說道:“大王英明!末將倒是淺薄了!”
這時,劉範身後的劉誕說道:“其實解決眼下之問題,使徐榮心甘情願地歸降大王,何其容易?屬下有計,大王無憂。”
劉範這就來了精神,本在座位上踞坐著,聽到劉誕這句話,立即正襟危坐,說道:“休文果真能助本王拿下徐榮?”
劉誕笑道:“正是!此事易耳!大王委任屬下在錦衣衛都指揮使,掌錦衣衛。屬下知道董卓日後必定成為大王心腹之患,早在晉陽布置多部錦衣衛。時下,徐榮之所以不願歸降大王,不過是怕歸降之後,董卓殺此家人以泄憤。有此顧慮,徐榮便不好歸降。如此,事情反而簡單了。隻要錦衣衛設法將徐榮之家人救出晉陽城,避開董卓之耳目,將之接到涼州來。徐榮便沒了顧慮,自當歸順大王,為大王牽馬執鐙,架鷹走狗,必無怨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