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八十二章:三個女人的尷尬(八)
一秒記住,精彩小說無彈窗免費閱讀!
“那你現在就告訴我,按照這個方案來,我們究竟第一期要投資多少資金才能達到你所說的這個最為完美的狀態?”葉淩天再次點了一根煙問著。
“很簡單,第一期,需要資金一點五個億,我們一次性把公司全部建好,包括所有的,大概在一點三個億左右,留下兩千多萬備用,進行其它的工作,包括嚐試性的市場營銷以及各種渠道的聯係以及接下來工人工資等等的支付。我們公司全部建好到我們打到生產條件,起碼需要七到八個月的時間。八個月之後,我們能夠開始生產了,但是一開始肯定是小批量的生產,然後開始往我們一開始所洽談好的渠道開始供貨,我們需要大概兩個月的時間來判斷市場反應以及自我調整。然後我們需要三個月的時間來進行備貨,這個時期就是全負荷生產的時候。三個月備貨完畢之後,這個時候我們需要進行第二期的投資,這筆投資金額在五千萬左右,因為我們需要全麵的鋪設渠道和公關,然後就是把我們生產的貨物第一時間給鋪設出去。三個月之後,要第三筆投資,這筆投資在一個億左右,這筆費用基本上去不用作廣告投入以及接下來廣告效應產生之前的開銷支付。我預計,在廣告投入三個月之後,將會出現明顯的效果,而這個時候也是我們食品公司開始盈利以及走上正軌的開始。所以也就是說,從我們現在開始算,現在是六月底,按照七月開始算,七月份投資第一筆資金一點五個億,十個月之後,也就是明年的五月份左右,進行第二筆投資,投資金額是五千萬。第三筆投資在這之後三個月之後,也就是明年的月份的時候,投資金額一個億。我綜合估計了一下。第一筆投資一點五個億是肯定少不了的。第二筆的投資五千萬,因為有十個月的準備周期,而按照目前餐飲公司與保安公司的盈利能力來算的話,一年的淨收入能夠達到一點五個億左右,而一年時間裏,能夠給我提供的資金,在不做其他投資的情況下,能達到九千萬左右。也就是說,第一期的投資,我們有七千萬的缺口,第二筆投資不成問題,第三筆投資有六千萬的缺口。這就是最為完美的計劃了”李雨欣慢慢地說著。
“你這麽清楚?你早就做過預案了嗎?”葉淩天有些驚訝李雨欣能夠在這麽短的時間裏算出這麽一本複雜的賬來。
“你以為我天天在幹什麽?在準備食品公司的時候,我就已經做過很多的預案了,而這是第一套預案,也是最完美的預案。”李雨欣白了葉淩天一眼。
“也就是說,我們現在總共還有一億三千萬的資金缺口,對嗎?”葉淩天想了想問著。
“對,是這樣,如果你現在能夠弄到這一億三千萬,那麽一切都不是問題,我能夠確保食品公司成功,起碼不會出現虧損和倒閉的情況。可是問題是,我們現在砸鍋賣鐵也隻能到了八千萬,上哪一下子弄到這麽多錢?現在我們執行的方案是我的第二套方案,也是漸進式投資方案。按照我們現在的方案,第一期投資八千萬,我們能夠把大致上公司生產所需要的設備等等全部弄好,十個月之後投資第二筆資金三千萬,一年之後進行第三筆投資,投資金額在六千萬左右。與第一個方案相比,渠道鋪設的資金差不多在兩千萬左右,廣告投資在三千萬左右,其餘的資金則還是要進行其餘的基礎設備建設,你心裏也明白,兩千萬的渠道費用和三千萬的廣告費用與五千萬的渠道費用和一個億的廣告費用根本不是一回事,能到到的效果絕對不及後者的五分之一,但是呢,問題不大,不是不能解決,我們之後還要再繼續往裏麵追加投資,有第四筆第五筆,一直到達到我們預計的廣告市場效果以及全渠道出貨的條件,第一種方案達到這種效果差不多在一年半後,而第二種方案這個時間則可能要往後推遲兩年半左右。整個的投資來說,第一個方案的總投資金額在三個億左右,而第二種方案的總投資額度在四點二個億左右。兩者相差是比較大,但是我們在我們沒有充足的資金的情況下這是最為完美的情況了。四年時間不算長,作為一個食品生產企業,四年的時候開始盈利不算晚,多花差不多三年時間,多投資一個億左右也不算太虧,都在能夠接受的情況下。你也不用想那麽多,我之所以沒跟你說這些是因為說了也沒用,省的你像現在這樣想這麽多。現在你心裏是不是覺得很痛苦?但是做生意本來就是這樣啊,哪有十全十美的方案?資金永遠都是企業最為關鍵的問題,沒有不缺資金的企業,我能告訴你的事,這些都是正常的情況,知道嗎?別多想了。行了,我還有事,先走了”李雨欣最後反而是在安慰葉淩天,然後就收拾東西準備離開。
“雨欣,在我看來,第一個方案與第二個方案之間差的不僅僅隻是三年時間以及一點二個億的投資差價這麽簡單,更多的其實就是那百分之三十的成功率。第二個方案比第一個方案的風險大了太多了,因為按照第二個方案,我們的另外兩家公司要持續給食品公司供血長達四年時間,這是個很危險的方式啊”葉淩天依舊對李雨欣說著。
“風險是有,但是在可控範圍之內吧,而且還有一點,這四年時間之內,另外兩家公司是不可能有大的發展的,因為沒有投資能力。但是我做過綜合評估,相對於四年之後食品公司開始盈利所帶來的利潤來說,這一切都是值得的。四年之後,整個公司開始會因為食品公司二進入快速發展的階段”李雨欣再次分析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