衰退的無奈,霸權的代價(美國篇)_7.美國利用救災,控製海地
7美國利用救災,控製海地
海地一直被看作是美國後院的門戶,是一個被人戲稱為離上帝太遠、離美國太近的國家。從地理位置上看,海地處於中美洲,在古巴的邊上。古巴長期是美國的心病,所以美國對海地、多米尼加的關注力度相當大,力圖利用海地、多米尼加對古巴形成夾擊的態勢。
據海地政權長期不穩,政府治理不是很有效。如果以前這還隻是傳言的話,那麽通過010年那場地震就能看得非常清楚。在自然災難麵前,海地政府基本失效。行政管理、行政控製權,由美國迅速地全麵接管。“卡爾文森”號航母,再加上萬人以上的派駐部隊,實際上對海地實行了軍管。海地政權實際上是被美國人全麵接管了。
這給中美洲甚至南美洲各國都做一個示範,就是這個地方有了亂子,必須由我美國來處理,沒有我誰也處理不了。
因為美國派遣救援海地的軍隊過於龐大,所以引起了外界的懷疑和警惕,一些歐洲和拉美國家紛紛質疑美國的做法。意大利國防部發布聲明很不客氣,美國你這是救援嗎?你完全是軍事占領。
但是對於美國來,維護其在中南美洲地區的利益,是優先考慮的,這個考慮是放在其他考慮之前的。所以它對於控製局勢投入非常大,對於真正的救援物資、救援設備、救援力量——醫療、後勤、工程、舟橋這樣的部隊投入並不多。美國投入的是大量荷槍實彈、全副武裝的士兵,武裝直升機、航母、作戰艦艇全部到達。這種救援就與一場大規模的戰略交織在一起。
當然,從國際救援規則來看,軍隊去也是有必要的。因為當時海地陷入了混亂,政府控製權失效了,管理社會的能力已急劇降低,大量的政府官員放棄了自己的職守,不知跑到什麽地方去了。在這種情況下,也確實需要一支力量維持海地社會的正常運轉,維持秩序、完成災民的救治,盡快讓海地從災難中恢複過來。關鍵是從國際規則來講,這個力量應該由聯合國出。
實際上在海地整個救援過程中,從號令發布、救災物資調集到機場、港口的指揮和救災物資的分發,還有各個部隊任務區的分派等,聯合國和美國的維和力量發生了非常大的矛盾。美國有很多理由,它認為聯合國的反應是無力的,聯合國的行政效率是低效的,所以它要主導。
中國有一句老話,“名不正則言不順”。美國也講究這個,但是它反而覺得聯合國是“名不正則言不順”,它理所當然地認為海地是它的後院,應該由它來負責,它設立在佛羅裏達州的南方總部,負責南美洲、中美洲所有的安全事務。
在此之前,海地不管發生地震還是海嘯,救援工作基本上是在當地政府主導、聯合國提供輔助的情況下進行的。海地這回出現了一個全新的情況,總統府都震塌了,政府幾乎完全失效了。不但要組織救援,而且要組織行政管理、組織日常的保障,聯合國短時期之內調動這麽多的力量,確實有點難。
這時美國人乘虛而入,展現大量的力量。從好的方麵來看,靠這些力量把海地的基本秩序維持住了。對於海地不管是維和還是災難救援,那是有好處的。問題出在中長期,處理到了後期,政府重新組建,恢複行政職能和最後善後的時候,連帶出來一係列問題。誰來執政的問題,不得不看美國的臉色,因為美國把這個國家實際控製了。
中國也積極參與了海地地震的救援行動,這回有非常傑出的表現。首先一點就是,中國與海地沒有外交關係,海地長期以來承認的是中華民國。在這個國家政府還不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前提條件下,我們一直履行聯合國維和的職能,派出了民事警察,長期在海地執行救援任務。而當海地遭遇大災難,我們又投入了大量的人員、物資,幾千萬的投入,在海地開展救援。
如果中國要解脫這個國際義務,是有非常充分的理由的。你都不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跟我們沒有外交關係,我們何必做這麽大的投入呢?但是我們還是基於基本的國際主義義務和人道主義精神,投入大量的人員、物資,包括醫療後勤方麵的救助。中國的民事警察、中國的維和力量,對海地這個不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主要援助的是受苦受難的人民。
從海地的災難救援,取得的是正反兩方麵的經驗。
美軍在海地救援中扮演的角色,很難分辨什麽是正麵的,什麽是反麵的。但是有一個非常有力的提示,就是在這種災難救援中,軍隊的遠程投送能力極其重要。因為在這種遠程災難救援中,尤其像海地這種當地的行政機構幾乎全部癱瘓的情況下,如果沒有這樣的救援,這個國家勢必陷入一片混亂。
這對和平時期建軍,提出來一個非常高的要求。在這種非戰爭軍事行動中,在多元化軍事任務中,往往要求的是這種遠程投送能力。這個遠程投送主要是以空中投送為核心。如果單講投送的話,我們陸上機動是沒有問題的,包括“跨越-009”演習,我們的鐵路機動、公路機動都很不錯了。從這次海地救援來看,中國作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為了履行國際義務,像這種跨越大洋的救助也是難以避免的。對於遠程投送能力,人員的輸送,物資裝備設備的輸送,人員去了以後投入救援時差的轉換等,對於一個國家的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都提出了很大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