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三五章 篡權奪位
最快更新大明有警最新章節。
">
陳瀚與努爾哈赤達成停戰議和後,努爾哈赤撤兵北上惠山鎮。沈有容率五萬大軍隨後接收鹹興府,命趙有麟率東洋水師第二編隊搭載李旦三千大軍沿鹹鏡道東海岸接收鹹鏡道沿海州郡縣。
努爾哈赤撤退之時下令將鹹鏡南道及鹹鏡北道沿海人口強製性北遷至建州領地內,不下二十萬人口被迫拖家帶口在寒風中北遷。沈有容率五萬大軍接收到鹹鏡南道及鹹鏡北道一片人煙稀少的沿海地區。
郭國安奉命率兩千海東軍駐守鹹興府,李旦奉命率三千大軍駐守鏡城,鹹鏡邊備使元均也隨後趕來在,率三千大軍鎮守端川、吉州一帶。
李旦在趙有麟率東洋水師第二編隊配合下向北開拓沿海疆土,與東海野人地區的木陽河衛永明城{海參崴}連成一片,陳瀚決心將整個鯨海納入海東國內海,並命李旦、趙有麟在東海野人部落招募數千勇士操練成軍作戰。
沈有容率四萬大軍從鹹鏡南道南下趕來開城府向陳瀚匯報鹹鏡道軍政事務,言及鹹鏡道人口大量被努爾哈赤強行北遷,需得移民鎮守。
陳瀚對努爾哈赤鑽雙方簽署的《朝鮮停戰協議》空子甚是不悅,也隻能隱忍下來,當前首要任務是維持海東國剛征服平定的東瀛、朝鮮穩定。
陳瀚下令軍政兩院將從大明北方逃亡出海至平壤府的大批漢人百姓遷徙六萬人口安置在鹹興府、元山府平原地區及鏡城府,同時將大量移民安置到開城、漢城各府縣,加強對朝鮮核心地區統治。
同時製定朝鮮、東瀛相互製衡政策,開始對朝鮮東瀛兩地軍民人口進行較大規模對向遷徙,三萬東瀛籍將士駐守朝鮮半島各府縣鎮守,海東朝廷頒布政令,一人在軍,全家隨往,給予遷徙軍民優惠待遇,每戶不下五十畝田地。
又從朝鮮半島各府縣遷徙十五萬軍民安置於東瀛各府縣,豐臣秀吉發動侵朝戰爭期間俘虜十餘萬朝鮮人口至東瀛,朝鮮籍軍民在日本達到三十餘萬,成為海東國加強在東瀛地區統治的有力保障。
陳瀚在朝鮮半島南北兩大營及北方邊境部署六萬餘大軍,同時還有兩萬府兵、民兵,共計八萬大軍。
陳瀚率九萬大軍從開城府兵分兩路南下,陳瀚隨陸啟航率領的南洋水師編隊從漢江口出海南下,沿海府縣官員紛紛趕來覲見,陳瀚對各府縣官員作出指示,要求安置流民,盡快在來年恢複生產,各府縣要做到自給自足。
何崇奇命沈惟敬留駐大明北京海東國使館與明廷交涉,何崇奇率東洋水師第三編隊渡海趕回國,與南下的陸啟航水師編隊匯合,兩支水師編隊抵達釜山府,同陳阿信東海水師第一編隊搭載九萬大軍將士及數萬百姓渡海至北都九州城。
北都九州城隨著營建步伐加快,王宮主殿已修建完工。大量豪族、富商、大戶紛紛按照朝廷頒布政令遷徙至北都九州城、中都台海城,九州城內二十四坊,宅邸融合東瀛、朝鮮、大明建築修建。城北門外兩坊都在加快修建宅邸、倉儲。
九州城外碼頭也在逐漸擴大,來自東瀛、朝鮮、大明、台海、北海各地的大批船隻接憧而至,在九州城北碼頭兩坊展開商貿往來,九州城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在陳瀚營建北都城後,迅速繁華起來。
九州府、柳川府百姓紛紛跟隨著海東朝廷政令正本清源,紛紛改回祖宗漢姓,九州府乃至整個九州六府在官府引導下出現一片正本清源漢化潮流。
自秦漢年間,就開始有中原人大量移居東瀛。秦始皇橫掃六國,燕國和齊國民眾為逃避戰亂,分兩路逃往東瀛,北路燕國人由遼東逃至朝鮮半島再渡海到東瀛,南路山東半島的齊國人直接渡海赴東瀛。
元封三年{前108},漢武帝滅衛氏朝鮮,置樂浪等四郡。大量漢人隨之移居四郡,其中有一部分不斷往半島南部遷移至三韓,直至跨海到達東瀛。
東漢與倭國建立正式宗藩關係,有一部分劉氏皇室成員因出使、避難等原因渡海到東瀛。西文首氏{王氏}也有人到達東瀛。
五胡亂華時期移民最多,以漢獻帝劉協玄孫劉阿知率舊臣親族大規模渡海逃往東瀛為最。公元313年,高句麗攻占樂浪郡,四郡漢人逃亡南下三韓或出海至東瀛,被稱作秦始皇15世孫的弓月君也在此時渡海至東瀛。
來自朝鮮半島漢四郡的漢人後裔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常常自稱為秦始皇或漢高祖的後裔。弓月君及其所率秦人,自稱為秦始皇後裔,劉阿知及其子率領的漢人,自稱漢靈帝後裔。
身狹村主青又自稱為吳國孫權的後裔,再晚些渡海至東瀛的司馬達等{司馬達止}等則自稱為晉國司馬氏後裔等等。唐朝時期唐倭雙方往來頻繁,不少中原漢人渡海移居東瀛。
宋朝海上商貿發達,東瀛商業重地博多灣一地就有一千六百多戶移居的唐人,隨著宋朝被元朝滅亡,移居博多灣的唐人開始演變成倭人。
元日戰爭,十萬江南軍{南宋降軍}在範文虎率領下在博多灣再次遇到台風襲擊,範文虎扔下江南軍逃回國,大量江南軍被迫投降倭軍,被安置在築前國,築前國漢人血統占比很大,因此福岡美女名滿東瀛。
東瀛各府縣紛紛流傳著京都日本國小朝廷是篡奪大和國zheng quan建立,京都日本國朝廷是偽朝廷。流傳開來的驚世駭俗消息非常詳細指出京都日本國偽朝廷祖先是如何陰謀篡權奪位,篡改曆史,建立日本國。
為了將京都日本國小朝廷是天照大神神族子孫,深入東瀛人心的神族統治影響降至最低,陳瀚早已開始下令對京都日本國小朝廷祖宗十八代展開調查。
一幫海東朝廷聘請的學究大儒開始在《日本書紀》、《萬葉集》、《一代要記》、《本朝皇胤紹運錄》、新舊《唐書》等海內外書山如海史書中尋找證明京都日本國小朝廷不利證據,功夫不負有心人,總算找到大量蛛絲馬跡。
原本得國不正的日本國建立者天武天皇篡奪大和國zheng quan後,做賊心虛的天武天皇大肆篡改曆史,下旨焚毀一切記載有關對日本國不利的曆史書籍,舉國大規模銷毀頒布的所有jin shu,敢於收藏jin shu者,百日內不自首者,一律處決。
天武天皇雖然大肆毀滅曆史書籍證據,篡改的曆史卻是漏洞百出,乃至日本國曆代學者都對篡改後的曆史無法解讀對證。
經過海東朝廷組織學究大儒熱情高漲摳字眼研究,大量引經據典,終於整理出證明京都日本國小朝廷篡奪大和國zheng quan的確切證據。
根據一幫學究大儒考證,徐福避難出海後在紀伊國熊野登陸,徐福建立大和國後,開始向四周擴張,主要向西部擴張至北九州一帶。被漢光武帝賜國名倭國後,倭國逐漸開始向朝鮮半島擴張,建立任那殖民地。
隨著倭國逐漸深入參與半島爭奪,倭國在北九州築紫國建立陪都朝倉宮。
天智天皇篡奪大和國所有證據源頭都指向發生在公元663年為百濟複國的的唐倭之戰--白村江口之戰,大和國齊明女王{大和國君稱大王}應百濟質與倭國王子扶餘豐之求,派兵欲支援百濟,齊明女王親征至築紫朝倉宮後,不久病逝。
倭國高市王子即位為王,統率四萬兩千倭軍渡海為百濟複國。劉仁軌統率一萬三千唐軍於白江口大敗倭國百濟聯軍,扶餘豐逃往高句麗,高市大王不幸被俘虜了。
倭國深恐唐軍乘勝進攻倭國本土,次年唐朝使臣郭務悰、劉德高相繼來倭國,倭國派除第五次遣唐使恭送劉德高回國。第六次遣唐使正是為了修補白江口之戰造成的唐日關係裂痕而派出的。
高市大王被俘,倭國政局不穩,從公元661年7月齊明女王病逝至公元668年1月3日中大兄王子即位,這幾年中倭國群龍無首,中大兄王子以王太子稱製的方式處理朝政。
按《唐書》記載稱高市大王為倭國酋長{君主},高市大王被劉仁軌俘虜押解至長安,開始長達八年的戰俘囚徒生涯,高市大王在長安、洛陽見到了大堂東西兩京的宏偉壯觀,感觸良多。
麟德二年{665年}十月唐高宗李治前往泰山封禪,高市大王以倭國酋長身份隨行,向唐高宗李治行三拜九叩之禮。
高市大王被唐軍俘虜,大和國出現王位空位,由中大兄王子監國攝政。逐漸掌握倭國實權的中大兄王子開始覬覦王位,認為高市大王被俘虜不可能再回國,遂於公元668年1月3日自稱天智大王。
但令天智大王始料不及的事發生了,公元671年,唐高宗李治大赦天下,高市大王也在被赦免之列。劉仁軌{與唐書記載有出入}率兩千餘唐軍護送高市大王回國,高市大王以唐朝為後盾聯合國內畿內地方京都奈良豪族真人氏{即天武天皇}討伐天智大王。
倭國文武紛紛加入高市大王一方討伐天智大王,天智大王兵敗逃亡深山中被殺,其子大友王子繼續抵抗,半年後兵敗自縊。
高市大王依靠唐軍及豪族盟友真人氏支持成功奪回王位,高市大王仿效唐朝製度開始轟轟烈烈改革,更是仿照唐朝東西兩京修建新都。
高市天皇非常倚重盟友臣子真人氏,並迎娶真人氏之女。意圖鞏固統治,但卻為此埋下禍根。
高市大王回國時向唐高宗李治承諾不再與大唐為敵,為加強對倭國東方的統治,在重臣盟友真人氏慫恿下,高市大王決定遷都至真人氏領地奈良,修建了藤原京。
畿內地方京都奈良一帶正是真人氏領地,高市大王遷都奈良,大權落入真人氏氏手中。真人氏{天武天皇}發動宮變,帶兵殺入宮中,殺掉高市大王。
真人氏殺掉高市大王後,改國號日本,仿效唐高宗稱天武天皇,成為日本國第一代天皇,天武天皇篡權奪位改朝換代後斷絕與唐朝往來,feng suo xiao息,遣唐使一度中斷。
直到武則天代唐建立武周的消息傳到日本,日本國才遣使渡海至明州{寧波},同樣是篡權奪位的武則天接受並承認日本國,武則天是否有為日本國篡改曆史不得而知,清朝就應朝鮮王請求為其篡改曆史。
隨著京都日本國朝廷是篡位duo quan建立的消息在東瀛各府縣迅速傳播開來,整個東瀛紛紛震驚不已,日本國朝廷原來是冒充天照大神子孫,根本就不是萬世一係,真正的天照大神子孫建立的大和國早就滅亡了。
隨著九州城中不斷放出的消息證明大部分東瀛人都是渡海的中原漢人後裔,更是指出大和國是徐福所建,指名點姓大和王族後裔存在的姓氏,以小野等姓氏為最。
整個東瀛百姓對萬世一係的天照大神子孫神族統治開始撕裂,東瀛學者也根據流傳的證據研究得出結論,果真是證據確鑿,大和國後裔開始出現聲討篡權奪位的京都日本國小朝廷。
最快更新大明有警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