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缺點與寬容
少年時讀《論語》,總是在心裏滋長著理想與抱負,隨著漸漸長大,發現生活中,不如意十有八九,人生中最難得圓滿,就像天邊的下弦月一樣,陰晴圓缺中,人們更多的時候要遭遇殘缺美,而完美,就像是包裝精美的盒子裏麵裝的卻是缺了一腳的明朝玉璽。
大約在2005年,曾在電視上看到過一本關於和珅當官的書,以及他的個人語錄,書中大致記述了和珅對仕途經濟的看法,以及其所處時代與仕途民生的關係,以及與經濟思考有關的語錄,其中有許多說法和實踐,即使在現代看來,也極具智慧,意義深遠。
為什麽在說寬容的時候,作者會提到一本有關現代人寫和珅的書,因為和珅的斂財以及他在官場上左右逢源的生存中,可以看出超越那個時代人們思維的經濟理念。
雖然在影視作品中,和珅是一個反麵的,不受老百姓待見的角色,但是在真正的曆史中,和珅雖然富可敵國,但是他積累的所有的財產,都不是背叛道德所獲得的。
而我們在這本書中看到的是國家在麵臨各種天災人禍之類的災難的時候,作為清朝的官員,他們應對危機的方式,以及不同於古人的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
在百度上關於寫和珅的書中,比較普及大眾的說法是這樣寫的,《和珅—正史與戲說》作者李景屏,
這本書的內容簡介是這樣寫的:
生於封建社會後期的和珅,無論在其生前還是身dao後都是一個有爭議的人物。英國訪華使團認為和珅“認識尖銳深刻”不愧是一位成熟的政治家,中國人私下稱之為“二皇帝”;嘉慶皇帝斥責其“貪蠹誤國”,而近年來出版的一些著述中則認為他是有史以來最大的貪官,而近年來出版的一些著述中則認為他是有史以來最大的貪官。與野史、戲說一類的文學藝術作品相比,和珅變成了一個沒有學識,既奸詐又愚蠢的人。紀曉崗等人嘲諷、愚弄的對象。本書以檔案材料、和珅詩集以及其他史料為依據,再現曆史上和珅的真實麵目:他擅長文墨、精通四種語言文字,他善解人意,深得乾隆賞識,青年得誌,飛黃騰達;他風流倜儻,貪婪好色;他既是乾隆的寵臣,也是一個名副其實的盜臣;他無才補天,卻在商品經濟的大潮中遊刃有餘;他既是一名封建官員,又是一個廣開店鋪、出租土地及鋪麵房、放高利貨並積下累累家私的私的富商大賈;他既是乾隆後期政策的忠實執行者,又是最高權力更迭的犧牲品。如果說在劉墉、紀曉崗身上主要體現的是封建傳統意識,那麽在和珅身上所折射出的恰恰是與傳統已經有些不太合拍的觀念。
官字兩個口,能夠以政治家的思維方式來麵對普通大眾,以及免於國家顛沛流離,無論利好還是福利,都是後人借鑒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