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工業教父> 第312章 東西已經到了

第312章 東西已經到了

  埃爾溫問胡楊:“HU,我可以知道,你接下來的行程是怎麽安排的嗎?”


  胡楊輕輕點頭:“當然。我計劃三天之後回國。中國最大的節日馬上就要到了,要回去和我家人團聚。”


  埃爾溫好奇的問:“你們中國的聖誕節?”


  胡楊點頭:“重要程度相似。”


  埃爾溫說道:“那是應該要回去。沒有什麽比家人更重要。如果還有機會出來,我建議你能多走一些地方。”


  胡楊一邊從冰桶裏拿起酒瓶一邊問道:“您有什麽推薦嗎?”


  埃爾溫說道:“像荷蘭,是世界上人工環境技術最發達的國家。以色列是灌溉技術和無土化栽培技術最好的國家,日本則是精耕細作的代表。相信這些都會給你一定的啟發。”


  胡楊認真的都記在心裏:“有機會我一定會去的。”


  讓胡楊有些意外的是,埃爾溫掏出一支,在一張餐巾紙上寫起了東西:“這裏是幾份我會常年訂閱的期刊,或許可能會你有幫助。”


  收到這張餐巾紙,胡楊真的有幾分感動:“太感謝了,真的是幫了大忙。”


  埃爾溫端起酒杯:“拜爾是我的老朋友。而且我喜歡這支酒和高山奶酪的組合。”


  胡楊鄭重的收好了餐巾紙,同樣端起酒杯:“如果您有時間,我誠摯的邀請您也到中國來看看。我相信,一定不會讓您失望的。”


  兩支就被輕輕碰在一起,埃爾溫笑著回應:“我很期待。”


  這次見麵在愉快的氣氛中結束。胡楊的收獲很大,而埃爾溫也並非完全沒有。


  埃爾溫和拜爾或許都是智商超出平均線很多的聰明人。對於胡楊身份和背景,他們都會有自己的判斷。而如何與胡楊接觸和交往,就是這種判斷的直接體現。


  他們兩個做出的選擇是相似的。


  胡楊給他們的感覺,與過去接觸過的東方人都不太一樣。他們都願意付出少許代價,在胡楊這裏獲得一個可能性。


  兩人分開之後,胡楊立刻開始找埃爾溫給列出了書單。幸好,農業類的刊物和資料,並沒有像其他同類的工業刊物那樣受管製。


  在法郎的強勢助攻下,隻用了不到兩天就幾乎買齊了過去三年內所有的資料。但接下來的問題就是,要如何把這些都是帶回國去。


  且不說這些全部加起來有快一百斤。光帶著這麽大量的紙質資料過海關,就一定會被盤查。稍微應付不好,這些東西就有可能全部被扣下。他們幾個人也都有可能被打上標記。


  要知道,他們這次都用得是合法的真實身份。胡楊可不想冒這個險。


  膠片是一個選項,但同樣有被盤問的可能。像上次一樣坐HIMC的海輪是可以解決所有問題,但那個時間周期太長,他們等不起。


  思來想去,胡楊隻能繼續選擇用錢繼續砸下去。


  把所有資料全都拆開,把重要的內容選出來,然後一張一張的傳真回國內。除了眼前這些資料,還有那些從RK碳纖維搞到的資料。磁盤拷貝的就打印出來,照片就洗出來。尺寸特別大的,就拆成A4大小的若幹份。


  隻有部分特別重要,胡楊選擇保留在自己腦子裏。


  國際傳真的收費之高,簡直就是在打劫。


  而為了能順利把文件傳完,胡楊準備整整三條線路和十台傳真機,準備接力工作。而在國內那邊,準備的數量則是這邊的三倍。


  下一個問題就是,要對資料進行篩選,而這件事隻有胡楊自己來做。上萬頁的內容,即使是粗讀也是一項巨大的工程。


  胡楊為自己準備了足量的黑咖啡和同樣足量的草飼無鹽黃油。


  埃爾溫推薦的這些期刊雜誌的內容質量都很高。胡楊速度的過程,其實也是一次充電的過程,就是太累了一點。


  從這些資料中,胡楊知道了荷蘭竟然是美國之後,農產品出口額位列世界第二的國家。要知道荷蘭的土地麵積隻有美國的二十四分之一。


  而且荷蘭的緯度很高,與我國的黑龍江北部相近。會有著漫長難熬的冬天。無論從何種條件講,都不太適合發展農業。但荷蘭是最大的農產品和種子出口國。同時也是全世界最大的溫室產品出口國。


  難道荷蘭和咱們東北之間隻差一個溫室大棚?

  是差了一個套人工環境技術。溫濕度控製、二氧化碳補充、全天候生長、人工生態圈、大規模養殖技術、養殖副產品製作有機肥節水技術、育種技術以及食品加工與處理技術等等。


  另外,以色列是一個沙漠國家,竟然也是一個農產品出口大國。是僅次於荷蘭的全球第二大花卉供應國,同時還是歐洲的“冬季廚房”。大規模集中灌溉技術領先世界。


  日本的情況與荷蘭和以色列都不同。就想我們了解的日本一樣,追求所謂工匠精深。靠得是質而不是量。對於實際操作中很多的細節,日本都會通過成文的法律來進行嚴格的約束。


  真是開眼界!

  胡楊重生以來,這還是第一如此真切的認識到了自己的“無知”。


  一天之後,胡楊三人如期登上回國的飛機。胡楊的臉色非常糟糕,勉強登機之後倒頭便睡。


  這一睡就是十幾個小時,幾乎是睡完了整個正航程。這讓戚揚和簡有德,不得不一路上都要和空姐反複解釋,胡楊並沒有生病隻是有點累而已。


  幾經輾轉,三人終於回到了香港。經過了充分的休息,胡楊的臉色也恢複了正常。


  之前所有的傳真發到這裏的。沒辦法,隻有在香港才能在短時間內買齊那多的傳真機。


  這邊已經把傳真件重新整理歸類並裝訂。接下來就會按照胡楊的要求,送到幾個指定的地方去。


  他們在香港停留了四十八小時。除了休息之外,胡楊主要還是為了采購年貨。這眼看就要過年了,總不能空著手回去。


  臨近年關,香港街頭大紅的物件隨處可見。相比北京,更加重視老規矩,喜歡討好彩頭的香港,更加有過年的味道。


  采購持續了整整一天。不要會懷疑,就是三個男人逛了一整天。男人要是下了決心逛起來,要比女人還要恐怖。


  八十年代中後期的香港,還是當之無愧的購物天堂。胡楊的采購範圍非常大,從日用品到服裝鞋帽,各種國內能用的大小電器都在采購的範圍內。其中花錢最多,就是在幹鮮市場那邊。


  滿載而歸的三人過境深圳之後,就直接飛回了北京。這次並沒有去廣州和管衝見麵。


  麵沒有見,但電話倒是打了很多。像胡楊一樣,他們這些人過去對農業的關注度真的都不怎麽高。工業強國的想法沒有錯,但工業並不是唯一的途徑。


  就算是東北這個老工業基地,想要全麵的發展也絕對不能缺少農業這條“腿”的支撐。胡楊要求管衝一定要將農業這個領域納入視野之中。


  回到北京那天正好是臘月二十三,中國北方的傳統小年。


  照慣例,胡楊先去羅鵬程那裏。胡楊可不是空著手來的,手裏拎著一個看起來就不便宜的箱子。


  一見麵,羅鵬程首先對胡楊在歐洲的表現給予了充分的肯定。不過老溫對於胡楊不將的重要資料交給他們,還是有一些意見的。


  根據波蘭那邊傳回來的消息,馬國邦的法律營救已經正式開始。有了胡楊之前釜底抽薪的那一下,應該有八成左右的把握能夠成功把他救出來。這個是現階段來說最好的結果。


  胡楊臨場對計劃的調整是行之有效的,但同樣也是老溫不喜歡的。好在胡楊從一開始就沒打算讓他喜歡。否則,讓這麽一位人物喜歡,還真是件挺讓人後脊梁發涼的事。


  表揚和肯定之後就該說正事兒。胡楊首先從英國帶回來的東西交給了羅鵬程。


  胡楊打開了手裏的箱子,裏麵整整齊齊擺滿了磁盤,一共有七十多張。裏麵都是出樣這次從英國取得的重要資料。


  羅鵬程看著這些磁盤,眼神中都帶著光:“碳纖維生產工藝就在這裏?”


  胡楊點點頭:“整套工藝都有,還有幾項重要工藝的實驗數據。”


  羅鵬程毫不掩飾自己的開心,狠狠的拍了拍胡楊的肩膀然後就抓起紅色的內線電話。


  收起了笑意嚴肅的說道:“我是羅鵬程,東西已經到了。”


  胡楊一聽就知道是有人要來取箱子了。於是合上箱子,上鎖,放在桌上,最後自己站到了兩米之外。


  沒多久,門外就傳來整齊的腳步聲。


  來的人很多。從冷峻的氣質上很容易就分辨出,他們都來自特殊單位。


  給箱子貼上封條之後,一隊人就立刻離開。全程一種隻說了三句話,前後一共連1分鍾都沒用上。


  這隊人離開之後,胡楊試探著問羅鵬程:“這些不會就是大內那啥吧?”


  羅鵬程笑罵道:“知道還問。”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