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3章 反製手段
在胡楊漂在海上這段時間,各個單位的發展都算是平穩有序。這主要得益於他身邊優秀的夥伴們。
值得關注的地方有幾個。
頭一個就是通州的舊防空指揮部。胡楊對那個地方是勢在必得的,所以在搞定手續之前他就已經著手設計改造方案。
胡楊的關係加上趙援朝的關係,著實費了不少勁才搞定這個地方。趙援朝那邊手續一弄好,這邊的施工隊第一時間就進駐。
而施工單位也是趙援朝找的,因為畢竟是曾經是部隊的設施,多少有點敏感性。趙援朝在後續跟進的過程中,專門有人提醒過他這個問題。
那個六七十年代走過來到人,這個敏感性還是非常高的。在和胡楊商量過之後,趙援朝聯係的部隊的施工單位,設計也是找那邊做的。
胡楊這邊在權衡之後,把一切原本想要放在這裏的高敏感性設施,從設計要求中刪除。以後這裏的定位,就是一個綜合性研究所。但華夏科技的真正科技核心,就不會放在這裏了。
第二個需要關注的就是新成立合資公司的選址。這個問題上,是把工廠建在丹東還是沈陽,他們討論了很久。其實不是利弊考量,而是哪裏的好處更多一點。
胡楊在丹東有一個工業園區構想。雖然現在還隻是一個構想,不過華夏科技的高層都知道。工業園的定位就是高技術附加值的科技型企業。這次的合資企業大約也可以算是這個類型。至少現在還是高技術附加值的。
把合資工廠放在丹東,就可以作為工業園的第一個入住企業,整個工業園構想也可以從這裏開始。而工業園好處就形成規模化之後,降低企業的運營成本,並可以帶動周邊經濟。
放在沈陽最大的好處就是因為這裏是省會。沈陽不僅是遼寧的省會,也是東三省最重要的城市,在這裏建廠無疑會有很對便利條件。尤其是現在政府已經開始重視招商引資這一塊。所以必然可以爭取到一些“福利”。
反複的比較之後,還是決定放在沈陽的近郊。好處不必說,最重要的理由就是以後大概率上會與這個公司分割。而丹東對於了胡楊和華夏科技來說,是有點像自己家後院的感覺。所以放這種幾乎注定要“分手”的,似乎是有點不合適。
最後一個則是個廣州《華夏信息》雜誌社。作為國內第一個功能性的信息匯總類雜誌,《華夏信息》一推出就受到了廣泛歡迎。
借著這一撥發行熱潮,《華夏信息》在很多城市設置了辦事處,用於搜集各地商業信息。這些辦事處一般人數都不多,少則兩三個,多得也不過十人左右。因為起點比較高,又沒有同類競爭者,所以《華夏信息》基本上兩個月內就收回了所有實際投入成本。
為什麽強調實際?因為不能忽視那些無形的投入。從這個雜誌的創辦構想,到實現這些主意需要的關係。這些無形投入是非常要的,甚至是具有決定性的。
除了胡楊之外,就連管衝都沒有預見到,僅靠廣告費竟然可以賺這麽多錢。《華夏信息》是一本雜誌,那不像報紙隻有薄薄的幾頁,是一本實實在在的書。而一本書上可以刊載的廣告數量,是報紙完全無法媲美的。
更不要說這本雜誌是全國發行,而且是有彩色印刷的。這也讓這本書高昂的價格,顯得物有所值。
在電視都還沒有普及的八十年代,還沒有任何一個渠道能夠超過《華夏信息》。即便是以後電視普及率上來了,紙質媒體的影響力還是要在第一位的。著中國情況隻會被網絡普及所打破。
《華夏信息》的作用直接決定了它的吸金能力。正在進行改革和開放中國各地,都對信息有著非常強烈的渴求。
而隨著看到和體會到這一點人越來越多,《華夏科技》毫不意外的被抄襲或者說高仿了。
各地都出現了抄襲的情況。好一點的,還會稍微遮掩一下,對語句格式進行一點調整。雖然核心是一樣的,但乍一看好像還有點不同。至於那些根本不要臉皮的,就完全照抄,一個標點符號都不會改。
抄襲啊、模仿啊、盜貼啊,這些問題就是二三十年之後也沒有什麽好辦法解決。但在現在,其實還真有一些手段可用。
因為現在二三十年之後最大的不同就在於,《華夏信息》的絕對優勢地位。作為全國第一家此類媒體,在廣交會這種規模大會上打響了名氣,這是不可複製的。
而更加重要的是,隻有《華夏信息》有能力匯總全國的商業信息。這是其他人短期內都做不到的。所以某種程度上來講,在時期內這大約可以算是壟斷。
必須要注意的是,隻是在個時期內,是具有時效性的。所以《華夏信息》對於這些遍及全國各地的“盜版”,設計了一套專門的“反製”計劃。這套計劃要達到最好的效果,需要做些準備以及選擇一個非常好的時機。
準備工作很簡單,就是搜集用戶資料的同時,順便也搜集那些盜版者的資料。這項工作進行到現在已經持續了幾個月,專門負責這件事管衝,給了胡楊一份匯總,讓他決定現在是否開始執行那個反製計劃。
仔細研究了之後,胡楊還是認為時機不夠成熟。用戶對於《華夏信息》的依賴性還不夠,現在雜誌的覆蓋麵還不夠。以現在的發展形勢估計,今年之內應該達不到胡楊想要的火候。
按照胡楊的要求,這次他們住在了廟街附近。除了九龍城寨,這裏應該是最貼近香港市井的一個地方。
有一位著名的美食家曾經說過,了解一個城市最直接的方法的不是去參觀當地的名勝古跡,而是去當地最有代表性的菜市場。隻有去了當地的菜市場,才算是與這個城市有了“肌膚之親”。
但胡楊選擇這裏,並不是想與這個城市有更深入的接觸。隻是基於兩個簡單的理由,第一個這裏人員構成比較複雜,很難被監視同時也很容易隱藏。另外一個就是,這裏的東西很好吃。
廟街的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朝。而現在最有特點就是廟街夜市。最能吃到真正的港味。街邊的魚蛋,牛雜還有蛇羹和煲仔飯等等,每一種的口味都很地道。
除了吃之外,廟街夜市也有很多有趣的東西。還有很多專門做批發生意的檔口。胡楊和柏青就遇到很多明顯是從大陸過來帶貨的人。
因為不需要擔心運輸的問題,所以柏青買了不少大陸少見的小物件。胡楊雖然對這些小物件沒興趣,但也不是幹逛,他也花了不少錢。
胡楊在這裏買了一批摩托羅拉手機,剛剛上市還不到半個月。大陸可用,但信號並不穩定。大約要到年底,各大城市才會稍微穩定一點。
至於待機時間。正常情況就是一打一充。除了要揣著電話本身,充電器也要隨身攜帶。人前看著威風凜凜的大哥大,人後也是每到一地就要找電源充電。
大哥大這個東西胡楊並不準備裝備很多人,至少也要到九十年代,這些東西才算是有成熟穩定的技術。而現在,這個東西多少有點雞肋。
如果對可靠性有一定要求,那大哥大遠不如衛星電話。如果隻是一般性的通訊,其實傳呼機也可以應付。所以胡楊也同時在香港訂購了一批傳呼機。因為數量稍微有點多,所以並沒有直接提現貨。
至於他們倆,與在新加坡時一樣。隻要沒先開口說話,總是會被當地人先入為主的認成日本或者韓國人。
雖然心裏多少總是會不舒服。但這種刻板印象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他和柏青剛從歐洲回來,穿著以及氣質都和他們經常見到的大陸人有明顯的區別。
幾次這樣的遭遇之後,為了避免多費口舌,胡楊有時候會直接說粵語。他的口音是完全聽不出破綻的,隻要柏青少說話,他們就是一對個子有點高的,穿著得體的普通情侶。
吃吃喝喝買買,胡楊和柏青在香港的頭一天,終於做了一些普通情侶旅行應該做的事兒。
能像真正情侶那樣隻為了旅行而旅行,當然是再好不過的。經曆過這趟旅程之後,柏青多少也了解一些胡楊在做的事。她多少也有了點無法再繼續普通下去的覺悟。
能有一天這樣普通的旅行,她其實已經非常滿足了。
搞情報總希望不會被任何人注意,搞保衛的總希望每一次工作都是無聊的。胡楊希望既不會被注意,也同樣無聊的度過這幾天。
八十年代的香港還是非常精彩的。就說這廟街,是個魚龍混雜的市井之地,同時也藏龍臥虎之地。
胡楊這次在香港停留,就是為了見兩個他讓管衝找的人。這兩個人,就在廟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