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酒文化
正月十五,北方吃元宵,南方吃湯圓。
還在正月中,依然年味十足。
胡楊和柏青回北京的第一站肯定是回家吃飯。女兒養了二十年,第一次春節沒有在一起過,這必須要第一時間給人家送回來。
準老丈人本想和準女婿好好喝一杯,卻被柏青全都攔了下來。理由非常簡單,因為胡楊未來幾天裏酒絕對少喝不了,自家人就不要在“內部損耗”了。
事實情況也正如柏青所說,在這之後的幾天裏胡楊的確每天都在喝酒。
沒辦法,這就是咱們的酒文化。
1985年的春節很晚,過正月十五的時候已經是三月份了。大學都已經開學了。
幸好胡楊從一開始就準備旁聽,否則沒到初十就得來學校報道了。上學之前,胡楊還專門去了羅鵬程家。
果然是親領導,拿出了珍藏的好茶。順便也吐槽了咱國家曆史悠久的酒桌文化。其實真正聊事情還是應該喝茶,因為酒越喝越迷糊,而茶是越喝越清醒。
羅鵬程也是北清的校友,加上工業口本就與北清有很多合作,自然對那裏的情況比較了解。
胡楊去上學的核心目標是補足知識體係中的不完整的部分。補充這些知識,將會把幫助胡楊更準確和安全的,使用那種那些領先世界的知識。
現在胡楊已經有了空中樓閣,但為了安全起見他需要梯子。北清就是他給自己造梯子的地方。
這是胡楊的核心秘密,從沒有向任何人提過。所以羅鵬程其實也不是完全理解的胡楊的想法。
在羅鵬程看來,以胡楊的智商應該專注於一或幾個專業,然後持續深造下去。必然會有所建樹。以胡楊的年紀來說,未來必然會成為這些領域內的專家。
然而胡楊似乎對在某一個領域深造並不感興趣。他的提到的領域非常廣,幾乎涵蓋了六七成上的工業分支。
羅鵬程提出這個問題:“為什麽要學的這麽駁雜,精研幾門不是更好嗎?”
對這個問題胡楊自然是有準備的:“一來,我還不知道到底那個領域是自己最喜歡的,要都學一學才知道。反正都是旁聽,想來不會消耗太多精力。二來,也是不知道自己在工科是否有天分。如果沒有,那我更應該每一個門類都有所涉獵。將來眼光才能更全麵。”
羅鵬程說道:“你已經是我做見過的年輕人裏最有天分的了。這話說的,似乎是有很大的水分。”
胡楊笑了笑,說道:“領導果然明察秋毫。其實,我也覺著自己挺聰明的,所以想要貪心一點。”
羅鵬程微微搖頭:“要是別人,我肯定要說上幾句。但你這個孩子,我從沒見過你的衝動過。我希望你這一次心裏依然有數。不過以你的年紀,這真的有些.……那個詞怎麽說的來著……智近於妖。”
胡楊一聽連忙擺手:“多智近乎於妖那是說諸葛亮的,我哪敢和臥龍先生比啊。不過您提起這個妖來,我這次去歐洲還真遇到一個妖孽。”
羅鵬程說道:“你是說李億峰?”
胡楊並不意外羅鵬程知道李億峰,這個人的表現想不被注意都很難。
“沒錯,就是他。這個人的智商極高,在經濟學方麵非常有水平,和您的新部門非常的契合。我的意見,無論如何都要挖過來。”
羅鵬程說道:“你對這人評價這麽高,那看來還真是一個人才。不過聽說他現在還在美國上學。很多部門都在盯著他。”
胡楊說道:“就因為他人還在美國,所以我們才有機會。我和他在德國有過合作,也算是有點交情。年內我準備去一趟美國,如果有機會就去見一下李億峰。”
羅鵬程又問胡楊:“和久保田的官司你是怎麽打算的?”
這同樣是胡楊有準備的問題:“日方肯定會上訴,那我就陪他們繼續打下去。我的目的其實已經達到了,拖得越久對我就越有利。春節前周朝先找過我,明確的表示他們會與日方切割。至少短時間內,這個應該是可信的。”
羅鵬程說道:“你剛說丹東那邊的旋耕刀片已經正式生產了。需不需我幫你聯係幾個農機部門。”
胡楊拒絕了羅鵬程的提議:“那倒是不用。這個特種陶瓷塗層旋耕刀片本身質量還過得去。質量和價格都有優勢。所以不管有沒有打招呼,該買還的還是會買,不買也還是不會。而且我們這個產品隻是過度。不過您這話我可記住,真有需要的的時候,我可不會跟您客氣的。”
羅鵬程笑著說道:“行,但時效隻到我去新部門報到之前。”
胡楊一愣,立刻抱怨道:“那也沒多久了啊!”
玩笑歸玩笑,胡楊心裏早就決定不會借用羅鵬程的名聲做任何事。
新成立的部門正式定名為“重特大裝備戰略研究室”。看這個名字就知道,肯定就會是未來那個分量十足的“重裝辦”的前身。
而胡楊對這個部門沒什麽印象的原因,很有可能就說明“重特大裝備戰略研究室”存在的時間不長。很有可能在一兩年內,就會變成未來的“重裝辦”。
國家重大裝備辦公室,對於未來中國整個工業體係的太重要了。至少到現在為止,胡楊還沒有發現有比羅鵬程更適合這個部門的人。
羅鵬程會是一個優秀的領導,在那個位置上他會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產生非常積極的影響。所以,胡楊不能允許自己為了一點點小利益,影響到這個幹部的純潔性。
在這件事上,胡楊給自己的訂的警戒線非常高。
胡楊在歐洲做的事,暫時國內還沒有人知道,不過胡楊並不打算對羅鵬程隱瞞。當然也不是和盤托出,保留還是有的。比如捕獵戰犯的部分還有雇傭兵的存在。
聽聞胡楊能夠找到德國友人在德國共同開廠,羅鵬程立刻就捕捉到了其中的關鍵。
羅鵬程說道:“你是打算把那邊的東西偷運回來?”
胡楊自然不會否認:“是有這個打算,但不能急。需要一段時間進行準備和鋪墊。我的打算全都通過民間企業進行,不涉及任何官方的途徑。這樣以來隱蔽性會更好一點。”
羅鵬程說道:“有詳細的計劃嗎?還有什麽需要?”
胡楊說道:“現階段沒有什麽需要。倒是以後真的把東西運回來了,入關和接收的問題可能還需要您出麵協調。”
羅鵬程說道:“你是擔心到時候會有人……”
胡楊輕輕點頭:“未雨綢繆總沒有壞處。”
羅鵬程點頭說道:“行,這件事我可以答應你。你在海外辦廠資金上不會有壓力。外匯配額方麵需不需要我幫你協調?”
胡楊說道:“海外的部分我有自己的渠道。倒是國內,要是能幫我多認識一些銀行的領導,那就再好不過了。”
羅鵬程說道:“這好辦,回頭幫你安排一下。國家現在的政策也是鼓勵民用企業發展的。以華夏科技的情況來看,肯定符合辦理貸款的資格。”
胡楊高興的說道:“有銀行貸款的支撐,我下一步的發展就更有底了。那步子就可以邁得再大一點。”
羅鵬程盯著胡楊問道:“你小子給我撂個底,攤子準備鋪多大?”
胡楊收笑容,語氣堅定的說了三個字:“東三省。”
羅鵬程輕輕點頭:“果然胃口不小。不過,這個難度也不小啊。遼寧的情況還好,黑龍江和吉林不管是以前還是現在都有很多困難。這個準備你有嗎?”
胡楊說道:“困難一定是有的。可如果我不想麵對困難,大可以去東南沿海發展。浙江、安徽、福建、深圳、廣州甚至上海,無論是政策、經濟還是地理位置都要容易很多。但我是東北人,我也更相信工業才是一國之根基。全國來看,最適合發展工業的地區就是東北。我們有足夠工業基礎,還有幾代才培養出的技術工人群體。我相信東北可以第二次騰飛,因為東北必須飛起來。”
聽了胡楊的話,羅鵬程微微皺眉思索了一陣才說道:“你對東北的未來這麽不樂觀?”
胡楊輕輕歎了一口氣:“是非常不樂觀。工業基礎雄厚是優勢但也是劣勢,這一點上您應該比我更清楚。”
同樣出身的東北的羅鵬程自然知道胡楊指的是什麽。
他很讚同的點了點頭:“船大難調頭。東北三省對與新政策和新形勢的反應太慢,轉變就更慢。改革在這裏多少有點水土不服。尤其是吉林和黑龍江,在地理位置上很吃虧。如果沒有行之有效改革辦法,未來的確……”
羅鵬程說到這裏停了下來,稍頓了片刻說道:“你小子既然有這麽大的胃口,是不是有什麽成型的想法了,說來聽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