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6章外交備戰
蜀國積極備戰期間,大司徒遊走於諸國間遊說。蜀國舉行了最高祭祀儀式,那就是蜀山封禪。
封禪是千年來帝王舉行最隆重的祭祀典禮,曆代曆朝的帝王都很重視封禪,這意味著君權神授,天神合一。這天,皇帝會帶領百官登蜀山之頂,堆土築圓壇而祭天。
李昭平選擇在這個時候封禪祭天,其意在於宣告蜀國強盛,激勵百姓擁護帝意,鼓勵軍心,他將率兵親征楚國。
按照舊製,祭天以皇帝為首獻,率先主持告天;第二撥,儲君或是親王為亞獻;最後,丞相為首的重臣為忠獻。
李昭平讓太史令詳查,還有一種說法,那就是皇帝首獻,皇太後亞獻,所以女人也是有機會在這種重大祭祀中露麵的。
這個時候,惠帝做出了令百官瞠目結舌的決定,他要改變蜀國的封禪祭天製度!惠帝即位不久後,便追封了生母王皇後為敬賢皇太後。惠帝授意太史令提出,敬賢皇太後已身故多年,而太子李隆尚且年幼,亞獻就由皇後代勞。
雖朝臣心有疑惑,可見惠帝態度堅決,沒有人在這個時候跳出來惹怒龍顏來反對。反之,英王兼任太子太傅李進站了出來,讚成皇上改製。既然太子太傅發話了,算是代替太子表明了立場,眾臣紛紛附議。
連玨不動聲色的站在原位,臉色有變,皇上忽然搞出這樣的動靜意欲為何?
白起寧在得知此事後,頗為驚愕,待皇上下朝後,來龍威宮問:“皇上,為何不與我商議?太子隆兒本當亞獻,皇上私自改製,怕是不妥。”
“朕決意親赴戰場帶著隆兒出征,也讓太子立下功績,今後隆兒繼承大位才會更穩固。朕走之後,這朝廷後方就交給了皇後與丞相,朕必須給皇後足夠的權力,威昭天下。”李昭平目光閃爍,他擔心丞相勢力壓製皇後,所以此次祭天,皇後為亞獻,丞相為終獻。此舉宣告天下,皇後的地位在丞相之上。
“原來這都是皇上的一番苦心。”白起寧眸光顫動,雖皇上還是一如既往地重視丞相,但她看得出來,皇上也是防著丞相的。
“起寧,朕出征楚國,你和丞相要好好為朕坐守後方。”李昭平這番話,也肯定會對連玨說,在關鍵時刻,皇後與丞相必要同心。
白起寧心領神會,眉頭緊緊而凝,她不知道這次大軍圍攻楚國是福是禍,但她說過,隻要是皇上決定的,她都會無條件支持。
……
蜀國派人先後說服了梁君、齊君,他們答應蜀國在攻打楚國時,不出兵援助楚國。梁國、齊國認為坐看兩國開戰,消耗的都是他們……這蜀國也不一定就真的滅得了楚國,而且他們從中可以撈到滿意的好處,何樂而不為。
齊國君王田祈病危,他的兩個兒子正在爭權奪勢,都希望能繼承皇位。梁國丞相大興變法,休養生息,又與楚國是世仇。所以這兩個國家不願救援楚國,在情理之中。
當蘇儀來到晉國說明來意時,晉國平陽侯趙無忌卻是激烈反對。晉國與楚國並不接壤,趙無忌認為要了這十座城池也無用,根本保不住。況且趙無忌質疑其中有詐,不見得事後蜀國舍得十座城池。
因平陽侯的堅決反對,晉君拓跋翰有了猶豫。此時的拓跋翰也越來越身體不適,總感覺力不從心,前不久重新啟用了被他冷落的晉陽侯。
趙無忌一向主張就是親楚拒蜀的,對於眼下的困境,蘇儀早有準備。廣陵候趙湛貪財好色,蘇儀重金賄賂,請趙湛在趙無忌麵前說話。蘇儀出使晉國之前,皇後白起寧就對他說過,趙家兄弟看似一線,但性情迥異,皆不是心胸寬闊之人,多年來定有矛盾,可間之。
趙湛無法拒絕錢財的誘惑,果然硬著頭皮去勸趙無忌,說梁國、齊國都同意了,那一定是利大於弊,晉國何必反其道而為之。
“啪——”趙湛的話還沒有說完,趙無忌一個巴掌重重扇了過去,趙湛頓時被扇傻了。
“趙湛你真是蠢得豬狗不如!”趙無忌破口大罵,“楚國滅了,蜀、齊、梁都能分得切實的好處,隻有對晉國沒有好處!我消他長,於我晉大大不利也!他蜀國即便是送十座城池給我們,誰能越界在那三國包圍之中去守住那孤城?”
“是是是,大哥說的極是,是我沒有思量好,大哥別生氣了。”趙湛露出滿臉笑容,,心裏卻早已是怨氣橫生,從小到大他都卑躬屈膝跟著趙無忌的身後,趙無忌對他打罵從不留兄弟之情。
“當年晉國就吃了蜀國賴賬的大虧,隻有傻子才會相信李昭平會把到嘴裏的肥肉又吐出來!”趙無忌厲聲道。
“小弟知錯,對,決不能輕信李昭平!”趙湛趕緊附和。
嗬,怕是趙無忌從來沒有把他當做過兄弟。趙湛憤恨不已,又受蘇儀言語蠱惑挑唆,心中對趙無忌產生了強烈恨意。
趙湛避開了趙無忌,直接引蘇儀去秘見晉君拓跋翰。趙湛在拓跋翰耳邊,說起了趙無忌的壞話,專橫玩權,目中無人,趙無忌如此反對蜀國的求盟,也是因與楚逸私交頗深,楚逸許下他重禮。
拓跋翰本就與趙無忌心生嫌隙,隻不過眼下晉國無人可用,才不得不再倚重他。趙湛是趙無忌的親弟弟,連趙湛都這麽說,拓跋翰不得不好好計較。
“楚逸乃是反複小人,如今楚國又遭受天災,可謂是天要亡他,自作孽,不可活!”趙湛在拓跋翰的耳邊繼續蠱惑道。
“楚逸是不可信,難道蜀國就可信了嗎?”拓跋翰還不至於糊塗,冷冷瞥了一眼蘇儀,“當初你們蜀國假意投誠晉國,晉國撤兵後,又過河拆橋,失信天下,不足為謀!”
蘇儀上前來,朝拓跋翰深深鞠躬一拜,正色道:“容外臣解釋,那次是丞相連玨私下擅自做主,我勸而不得。而這次不一樣啊,有惠帝親筆國書,蓋上了國璽,又許諾三國。若是惠帝失信,必將群起而攻之,因小失大。若是晉君放心不下,外臣甘願留在晉國為質,蜀國再失信於晉,外臣的頭顱任君拿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