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皇莊
李環放慢腳步,低聲問道:“太子過來巡視皇莊,莫要出了什麽紕漏。”
王存道:“卑下接了通知,隻能是匆匆打掃了幾處重要的地方,把莊院裏的閑散人等趕到田裏做工。太子也沒見過種地,應該沒啥問題吧?”
這皇莊的主院外包青磚,院子裏也用青石條鋪了走道,看起來甚為整潔。
李岌進了庭院,這是座兩進的院子,正房一排五間,中間的正堂高出一塊,看上去比較象他見過的寺廟。庭院中有一座水池,不過近乎幹涸,水池周邊栽種著垂柳,還有幾棵杏樹和桃樹。
正堂的門開著,旁邊站著兩位侍女,李岌點了點頭,率先走進了中堂。
這中堂要比普通的房間高出一米多,正麵擺著一副案幾和一張長椅,案幾上擺著一套彩瓷的茶具。兩側也是擺了兩套案幾和座椅,樣式和正麵相同,唯有座椅較短,隻容單人坐下,不能躺坐。
椅子的名稱在唐代才開始出現,原來稱之為胡床,大約在北魏時期才出現在華夏。
不過晉陽王府的大殿裏,議事時仍然是席地而坐,內部的陳設類似於後世的日式房間,木質的席位和“榻榻米”差不多。後世的日式房間陳設就是從唐朝流傳過去的,隻不過霓虹人腦筋比較死,再也沒有大的改進。
跪坐實際上很不舒服,於是這種“胡床”在唐代就慢慢流行起來。
所謂的“椅子”現在還沒有靠背,隻有類似於床幫的扶手,隻不過要比後世的椅子寬大得多,可以在上麵躺臥。
李岌在正堂的椅子上坐定,然後對王存道:“你先給我莊園裏的情況。”
王存側立在離李岌前麵約三步遠的地方,垂手而立,恭謹地答道:“回稟殿下,這麓台皇莊是武皇當年平定黃巢之亂後獲封的幾座皇莊之一,共有田地三千餘頃,另外還兼管麓台山的山林皇室獵場。現有莊戶七百八十二戶,丁口兩千九百七十六人,其中青壯一千二百七十一人。”
他的數據不包括女性,在古代統計人口是不包括婦女的。
“莊園的田地產出幾何?”李岌繼續問道。
“回太子,這兩年雨水不豐,收成不算好,去年麓台莊園共產糧麥一萬餘石,穀黍四萬餘石,其中五成作為田租,繳納到了王府。”看得出來,王存對莊園裏的情況還算是十分了解。
李岌聽罷,皺了皺眉頭:“麥的產量怎麽會這麽少?”
“回稟太子,這麥田需要上好的水田,在旱田裏的收成不如穀子和黍米,隻有河灘兩側能夠用水車澆灌的田地才能種植,所以產量不多。
“莊園裏沒有修建堤壩,引水澆灌麽?”
王存搖了搖頭:“這攔河築壩花費巨大,莊園裏根本負擔不起,隻建有十幾處蓄水池。”
李岌點了點頭:“還是要建水壩,下午先去轉一遍,其後讓都水監的人過來選定壩址。這到了夏河水較,正是修壩的時候。”
吃罷午飯,李岌騎了馬,沿著莊園的土路大體上逛了一遍。麓台莊園位於麓台山腳下,不包括荒地和作為皇家獵場的山林,光良田就有三千多頃。塗水河從莊園的中央穿過,因為氣比較幹旱,河水很淺,隻有齊腰深,騎馬隨便都能涉水而過。
沿河兩側的樹林鬱鬱蔥蔥,猶如一條綠色的錦帶,從麓台山一直延伸到榆次縣城方向。
由於水流較,河床上的水車靜靜地矗立著,已經無法進行使用。
河東這地方,雨量十分不均衡,雨水主要集中在秋季,另外就是剛開春時,山地裏的雪水融化,河道裏的水量較大,除此之外,一年當中大多數時間,想要使用河水灌溉十分不易。據李岌了解,隻有陽曲縣和絳州一帶建有水壩,能夠進行引水灌溉。
李岌考慮修壩築堤,不光是為了農業灌溉,更主要的是需要用水力來作為動力。
他前世讀書的學校叫河海大學,前身是水利部下屬的水利院校,耳濡目染,對於這方麵的事情懂得比平常人要多一些。
從麓台莊園回到晉陽,李岌躲在書房裏,三沒有出門。
水輪機實際上在先秦時期就被發明出來了,隻不過曆代以來,並沒有大的改進。在江南一帶,是有水磨和水力椿米機的。李岌所畫的,是記憶裏去林州參觀紅旗渠時,過去生產隊時期所安裝的那種木製的水輪機。
參觀的時候是一回事,當在圖紙上進行設計時,還是會遇到許多問題。李岌知道水輪機的運行原理,但是在真正動手進行設計時,並不代表自己所畫出的圖紙就能製造出合格的機械出來。
一切還需要由實踐來進行改進。
由於曆代以來嚴格的鐵器使用限製,少府監的木匠們已經習慣於在製作木器時,不使用鐵釘,可是李岌卻不管這個,在設計機械時,就采用了許多鐵質配件。
另外就是從晉陽監抽調了一些木匠和鐵匠,在王府的後偏院裏,開始給工匠們出著點子,期望著早一些將動力紡紗機和動力織布機給研製出來。
“衣食住行”是人類社會活動最重要的物質需求,以目前的情況,大多數人的人生目標是以能吃上飽飯、穿上體麵的新衣為目的,住就更不用提了,普通人家能有間土房容身已經是很不錯了。至於行,騍馬牛驢外加車船,都不是普通人能夠享受的。
每個人再窮,身上都會披上一塊遮羞布,那怕是塊麻袋片,除非這人是個瘋子……
咯啦啦咯啦啦……
在一陣吱吱咯咯的聲響中,一台手搖的單錠紡車在轉動著。在漢代時候,這種紡車的製造技術便已經成熟。隨著木輪的轉動,帶動紗綻旋轉,手中的棉卷便被抽動著,撚成了紗線。李繼岌給木匠們所提出的要求並不困難,讓轉輪帶動十六支紗錠一齊旋轉。
這等於是一個在可以頂十六個人在用。
至於紡紗機所帶動紗錠的數量,以後再慢慢增加就行。
這種改造並不是很困難,就是將原來橫置的紗錠改成豎置之後就很容易做到。在之前,隻是沒有人往這方麵著想而已。工匠們製造紡紗機,卻不使用它,而婦人們,又不懂機械……華國所形成的男人不下廚房和不做婦人紡紗織布這樣的活計傳統,這種社會分工本身就是個很大的錯誤。
限於動力係統和鋼鐵製品嚴格的使用限製,華國的紡車大多數還是單錠紡車,一些多錠的腳踏紡車由於傳播不廣,並沒有推廣開來。前世是到了宋朝時期,由於商品經濟的發展,紡織技術才又有了一些進步,出現了有幾十枚紗錠的水力紡紗機。
李岌隻不過是將這個過程,提前了百十餘年而已。
他隻是稍微點撥了一下,工匠們隻用了三時間,就製作出了一台16錠的紡紗機,隻不過和石磨一樣,需要用驢子來拉動……
當然,他們的最終目的,是用水輪來驅動這台紡機進行工作。
紡紗機研製成功後,對於織布機的改造實際上更為簡單。所謂的“飛梭”和打梭板早就被發明了出來,唯一的改進是由於動力強勁後,可以增加布幅的寬度。在看過織布機之後,李繼岌發現對織布機的改進餘地並不大。
由於準備采用機械紡紗、織布,所以對於原來的要求比原來要高,處理原來,去除雜質,並整理品質的梳棉和梳毛等設備也是必不可少。
這些設備隻能是在以後的實踐中再慢慢進行改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