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六章試曲轅犁
小三兒看著二女走後,沒理會二老的調笑。
看了看金鵬和黑鳥道“你二人要不要試試劍法?”
金鵬和黑鳥對望了一眼,金鵬上前一步,高聲道“聖主武技過人,屬下自愧不如,而且、而且……”
小三兒看著金鵬吞吞吐吐,於是問道“而且有甚問題?”
“回聖主,我們倆的劍法都是大開大合,怕萬一有什麽損傷就無法挽回了!”
“也對,男人間對劍有時候不好收力,一個不小心損手爛腳不劃算,改日找些木刀劍再行比試吧!”
小三兒拍了拍手“二老,走,去看看青銅犁鑄造好沒有。”
“好,同去。”
一行五人走到青銅汁液澆灌作坊,才剛走近門口,滾滾熱浪就衝門而出。
令人在寒冷的冬天亦汗流夾背,犁嘴已經澆鑄出來,鐵匠把青銅犁尖頭和犁壁打磨青銅毛鋒突起物。
再拿到木工作坊內,進行組裝,小三兒隻是大約畫了模樣,什麽長度寬厚比例的事都是公輸振帶著族中子弟研究出來的。
和直轅犁其實分別在於直與彎曲,之前的直轅犁是欄杆一樣,直的,現在是半個s曲線有弧度。
同樣,之前的犁頭是直微彎,手柱著的把柄亦是直的,而曲轅犁是向著斜靠,這樣耕農得省多少力?
可以想象一下一個長方形推土犁田地有多難,而一個直角三角形的犁和長方形對比,其中的力學是什麽差別?
新式曲轅犁由十一個部件組成即犁梢、提手、犁評、犁轅、犁舵、犁壁、犁鏟、策額、犁箭、犁嘴和犁底。
“振兄,厲害了,和我想象的差不多!”小三兒讚歎道。
“先生,這不算什麽本事!”公輸振平靜道。
“既然拚裝好了,那就去試試新鮮出爐的新犁吧。”小三兒提了一曲轅犁道。
老王村有二十多戶人家,現在都讓王村正叫到了一起。
小三兒看著五、六十個衣不蔽體,瑟瑟發抖老弱的村民。
上前幾步,大聲道“諸位鄉親父老,我,華小三,相信你們家裏有人去了我的作坊或者養豬場做工,對我不陌生吧?”
“聽過哩……”
“聽著過,還是個大官來著哩……”
“這個小哥兒人挺俊的哇……”
“是哩,三丫她娘,把三丫許多小哥暖床多好哩……”
“大牛她娘,你怎不把你家的二丫許給小哥兒……”
眾村民議論紛紛,評頭品足。
小三兒聽著,麵上三條黑汗線又大又長掛起。
身後的雪鳳、藍凰噗嗤一笑,把小三兒笑的渾身不自在。
“咳咳!諸位鄉親父老,今天是有重要的事情要辦,現在都要翻田地曬霜,天又快要下大雪,到時貓冬前沒翻過泥,來年收成也會差,這個你們都知道吧?”
“小哥兒,瞧你說的話,咱侍候田地一輩子囉,能不知道哇,但沒有辦法,沒有牛,就用人能翻幾畝地?”一個老農大聲嚷嚷道。
“那就好,今天正是解決翻田地裏的泥土困難的問題,把曲轅犁抬上來……”
公輸振和西門慶兩條八尺大漢抬著曲轅犁上前,犁柄上還紮著一條紅布。
這些都是二老提議的,本來還要三牲畜拜天地,以示新物現世,是小三兒阻止了,最後爭議之後紮著一塊紅布了事。
兩條大漢把曲轅犁放在田中,另有一個漢子把直轅犁亦放在田上。
“誰會用牛犁田地的?請兩個鄉親出來試試新犁,男女不限,看下那個犁好用。”小三兒高聲道。
“我來試試——”一個五十多歲的老農正赤腳上前。
“小哥兒,我習慣用直轅犁,就用它。”
“好,你算一個,還有誰,使用新犁?”小三兒環視了一圈,等了一會也沒有人上前。
“奴家來,咋就沒人上呢,怕個啥?”一個四十多歲瘦實的婦人走到了新犁前,左看右看。
“喲嗬,大牛他娘,等下別丟人囉,犁地你一個娘們會是老哥我的對手?”老漢嘲諷大牛他娘。
“王扒皮,老娘會輸給你?小哥兒做的犁看著就是好哇,人家是君上的客人大官哩,你個鳥人不選新犁,蠢的像豬一樣……”
大牛他娘很彪悍,指著王扒皮叭啦叭啦一頓口沫子橫飛。
王扒皮脹紅著臉“哼!吱吱歪歪做甚?放牛過來比試過再說……”
“喲!怕你不成?老娘自小翻地犁田,這些都不是事,牽牛過來,上繩……”大牛他娘挽起褲腳,麻利的把青銅犁的繩索係在了牛鼻環中。
(春秋時期的禮器銅牛尊(也有稱犧尊)的鼻上,出土文物證明可能商周時期已經有)
兩人各占一畝田,點上香準備開始。
“等等……”小三兒看著看著這牛不對勁啊!
牛數量不對啊,怎麽是二牛拉一犁?呈t字形,犁在中間,什麽鬼?
曲轅犁和直轅犁一樣,小三兒回頭望著公輸振
“振兄,這是幹啥?不是一牛一犁嗎?”
公輸家幾人麵麵相覷,公輸振也蒙了“先生,從來都是二牛一犁,一牛一犁怎麽翻地?”
王扒皮一腳踏在直轅犁上,咧開嘴,露出一口大黃牙
“小哥兒,老漢我耕種田地半輩子囉,也沒曾聽說過一牛一犁的哇,說著玩哩?”
大牛他娘因為兒子在豬場工作,兒子每天可以領著十個銅錢,對能讓家人改變生活的老板是無條件信任的,現稱死忠、腦殘粉!
“喲謔,王扒皮,扒樹皮你有能耐,你一個山卡啦的黔首,見過甚世麵?小哥兒說有就有,沒有亦會有……”
小三兒麵皮一抽,這大娘比他親娘還護犢子,這是來戰國幾月首個公開支持他的粉絲!
小三兒摸著下巴,尋思著要不要弄個戰國粉些團,團長是大牛他娘,每到他出場時,組織人拉橫幅、歡呼、尖叫、擠人,想著一大群中年阿姨向著他湧過來的場景,人打了個冷顫!
“那誰,拿布包過來。”
小三兒看著家兵,自已走向一塊田埂邊的大石頭上。
家兵拿著布包上前,小三兒拿出羊皮卷,鋪在石頭上。
畫了一條橫木,一個牛軛(牛肩套上用的)。
“振兄,馬上用木造出這兩個放在牛上,大小看牛身寬度和牛肩的寬度……”
小三兒拿著羊皮卷,在牛的身邊比劃解釋怎樣使用。
這樣就得暫時停下來“鄉親們,先等一會,很快好戲就開鑼囉!”
小三兒真的不知道,其實從二牛抬杠到一犁一牛,出土文物中反映魏晉時期,牛耕在河西地區才開始普及,當時河西地區的農業經濟已經達到了一個較高水平。
犁槃、牛軛小三兒還以為已經是有的,有是有,隻不過是二牛一條長木,不像一人獨用牛軛。
趁著閑著無聊,小三兒問大牛她娘“大娘,您怎麽稱呼,多大年齡啦?”
“奴家王氏,四十有五哩。”王氏麵對王扒皮像個老母雞似的,對小三兒的套近乎反而顯得很拘束,不敢大大咧咧。
“王大娘,不用緊張,咱們就聊聊家常什麽的,你家中還有什麽人?有多少田地?”
“家裏隻有婆婆,一個兒子,還在小哥兒那上工呢,好田十二畝,旱地十八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