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六十七章西川現狀
“劉嫣死了?”
鍾飛接到了消息之後也是有些不敢相信,隨後的密探也是對著鍾飛點了點頭說五日之前劉嫣死了,背瘡發作直接是死了。
鍾飛聽了後反而是笑了出來,他可是萬萬沒想到,劉嫣居然是背瘡發作死了,隨後也是心想這一下劉嫣死了好啊,如今劉嫣一死恐怕益州的情況就要到他們這兒了。
隨後鍾飛也是連忙進宮把劉嫣背瘡發作去世的消息告訴了劉協,果然劉協聽了後也是一樣的高興,隨後也是看著鍾飛說道。
“丞相,如今我們剛剛秋收,正是糧草豐足之時,其他州也是實行了屯田製,我們的糧草完全可以用來出兵收複西川了。”
劉協也是目的很明確,劉嫣死了之後西川會麵臨一個臨時不穩定的局麵,畢竟自古以來權利的交替可不一定是安全的甚至是會出現下屬不滿上級的情況。
鍾飛聽了後也算是沒想到,這個劉協居然是現在這麽有想法,居然是要出兵西川。
看著鍾飛一直不說話,劉協也是有點兒不太明白,隨後也是問道。
“怎麽了丞相?此時出兵可有什麽不妥的嘛?”
鍾飛聽了後也是搖了搖頭說並沒有太大的不妥,不過鍾飛也是告訴劉協說自己現在不認為收複西川是好事情。
劉協聽了後也是有點兒不解隨後也是看著鍾飛問道。
“丞相為何不可?如今劉嫣剛剛去世,西川肯定是群龍無首的情況,而且我沒記錯的話劉嫣有四個兒子,其中是三個兒子都死了吧?剩下的一個兒子叫什麽來著?”
此時的劉協也是想了想,鍾飛聽了後也是淡淡說了句劉璋,劉協聽了後也是連忙點頭說對就是叫劉璋,說這個劉璋剛剛接替劉嫣的政權,肯定會段時間不能讓下麵的人信服,乘著這個時候攻打西川那肯定是最好的時機。
鍾飛點了點頭,隨後也是誇獎了劉協。
“陛下如今都懂得這個了,確實讓臣刮目相看,不過陛下有沒有想過我們這些年可都是連年征戰,雖然糧草已經是漸漸不吃勁了,但是陛下可別忘了,當初陛下答應了天下百姓,免稅三年,如今時間算一算一到時候了,如果再不減免賦稅恐怕百姓也吃不消,不利於修養民生。”
劉協聽了後也是點了點頭,隨後也是看著劉協說道。
“陛下說的也沒錯,雖然劉嫣去世政權不穩可以攻打西川,但是陛下有沒有想過,西川這些年也就是和漢中的張魯有摩擦,而且西川號稱天府之國,高祖皇帝就是在那兒起兵,西川不僅地大民廣完全可以屯糧養兵,而且西川這些年戰事並不多,在這西川更有蜀道山川之險,作為天然屏障,貿然攻打西川恐怕也不一定能攻打下來。”
鍾飛看著劉協也是說要想要輕鬆拿下西川一是從長安方向出兵,另一方麵從荊州出兵兩邊同時出兵大軍壓境才行,可是這樣一來牽扯的兵馬和糧草就多了,朝廷雖然吃得消,可是不利於民生。
“那麽丞相這麽說意思就是讓朕不打西川了?”
鍾飛搖了搖頭說西川肯定是要收複的,不過現在不是時候,隨後也是告訴劉協說西川的劉表暗弱無能,跟他爹比起來肯定是不行的,而且劉嫣對於讓劉璋繼承自己的位置也是無奈之舉,畢竟自己的兒子都已經是死光了。
隨後鍾飛也是看著劉協說如今西川暫時不要攻打,修養幾年聲息即可,隨後也是這兩年派人放出劉嫣說朝廷現在的政策以及是讓百姓安居樂業,劉璋無能再加上如今天下僅剩益州,久而久之益州的百姓甚至是官員都會對歸附朝廷有一種期望,到時候收複西川甚至有機會不費吹灰之力。
“如果到時候西川反而是在劉璋的帶領下反抗朝廷呢?”
鍾飛聽而後也是笑了笑隨後也是說就算這樣那無非就是出兩路兵攻打西川,隨後也是告訴劉協說修養兩三年那個時候朝廷的糧草和儲備已經是很豐盈了,就算硬打下來也不成問題,而西川就不行,畢竟西川就這麽大,一州的國力如何比得上十二個州的國力和兵力,到時候也就是以卵擊石。
劉協聽了後也是笑了笑,隨後也是說道。
“丞相說的好啊,看來朕似乎有些心急了。”
鍾飛聽了後也是連忙拱手說劉協能夠想到劉璋政權不穩發動進攻已經是很有進步了,畢竟有些事情也是慢慢來的急不得。
劉協聽了後也是點了點頭,隨後也是說道。
“對了丞相你有說道漢中的張魯和劉嫣不合對吧?”
鍾飛點了點頭說劉嫣上過張魯的母親,而張魯對於劉嫣則是又有反心,而且當初先帝還在的時候張魯就是率領的自己五鬥米道的教徒一起布施行善,在地方也是很有聲望的。
劉協聽了後也是笑了笑隨後也是看著鍾飛說。
“丞相,如果朕寫一封招降書給張魯,那麽張魯會不會奉詔呢?”
看到劉協這樣鍾飛直接是笑了笑,沒想到劉協居然是變得如此有心計,想要招降張魯來對付劉璋,這也不失為一個好辦法,既然決定休養生息,那麽招降張魯討伐劉璋就是好辦法,這樣可以盡量遏製蜀中之地的發展,二來張魯和劉璋也有世仇,招降張魯肯定投降。
“陛下深謀遠慮,臣深感佩服,陛下不如現在就下一封詔書,如此一來的話恐怕張魯肯定會歸降朝廷。”
“哦為何?”
劉協也是看著鍾飛問道。
鍾飛聽了後也是說如今的張魯已經是無路可退了,而且天下大勢已經是明確了,一州之地不可能打得過十二州的兵馬,再者兩家有世仇斷斷不可能聯合在一起,張魯如果不投降那就是等死,投降了還能有個活路。
“哈哈?丞相所言隻是讓朕恍然大悟啊,既然這樣,那麽朕就立刻寫一封詔書送到漢中?”
鍾飛對著劉協拱了拱手說道。
“請陛下下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