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五章 小家子氣的手段
事不關己,關己則亂,一向精明的韋氏此時有些亂了方寸,想要硬接如娘出府,擔心會得罪定王府,可不接,這事捂不住,到時候外人知道了這件事,難免要對朱家指指點點的,從而影響丈夫的前程。
左右是沒有完全之策的,想要傷害小些,唯有讓如娘自己去鬧,姑娘自己受到了冷待,不願意呆在定王府,也不能算韋家或者朱家之錯,事情可以完全推到如娘身上,如娘一小姑娘,到時候再嫁到外地就是了,沒什麽影響。
可是看如娘這樣悶聲不吭,任由別人拿捏也不會說半個不字的,跟她說了半日,就隻會說一切聽姑母吩咐,韋氏覺得指望如娘能鬧起來,簡直太難了,再則萬一這個如娘被人嚇唬兩句,膽小就說是自己吩咐她鬧得,豈不是更糟糕?
在韋氏究竟的時候,墨兒卻說了一句,“夫人您是不知道,這王府的人根本就是想要把小姐嫁給什麽人呢。”
“墨兒……”如娘難得的有了一絲激動,嗬斥墨兒。
“嫁人,怎麽回事?”韋氏聽了這句,急忙問如娘,“王府的人說是讓你嫁人了麽?”
如娘搖搖頭,“沒有,定然是墨兒聽錯了,沒這事。”
墨兒不甘心道:“怎麽會沒有,那綠藤每次來找小姐說話,話裏話外都提王妃做主將府內丫鬟還有府中的美人嫁出去,如今這些人過得有多好多好,然後外頭不少人都來求娶呢,說是王府的丫鬟比小戶人家的小姐要金貴多了。”
韋氏眼睛一亮,對如今的處境來說。這倒是一件好事,隻要如娘嫁了人,謠言就會不攻自破了,她問墨兒,“到底那個綠藤是如何說的?”
墨兒看了如娘一眼,有些氣悶:“綠藤每次來,都避開奴婢。奴婢聽到的不多。隻是有一次碰到了,才聽見綠藤說,做個官太太。隨著丈夫的升遷妻憑夫貴豈不是比做妾要好得多?隻是有些小丫鬟不明白,有正室不做,偏要做小妾通房,自甘下賤。”
之所以留意這段話。是因為墨兒心裏有鬼,小丫鬟偏要做妾。這不說的就是她麽?說起來都是王府的丫鬟,聽小丫鬟們說,定王爺又是多麽得俊俏,神仙一般的人物。她雖沒親眼見過定王,但王府潑天的富貴確是時時刻刻感受到的。
過了一段這樣的日子,別說嫁入窮家接受此一點的生活。就算是讓她返回韋家,她也覺得難以接受。
綠藤說的小丫鬟偏要做妾。她覺得是要如娘小心她,都是丫鬟,誰又比誰強呢?這個綠藤說王府丫鬟嫁得有多好,她自己怎麽不嫁?說起來她年歲也不小了,這段時間又被王妃厭棄,陪嫁丫鬟熟知主人心性,感情更加深厚,能犯什麽錯才被厭棄呢?要真是大錯,就該被打發出去了,現在這樣,估計就一個原因,想要做通房,沒做成唄。
“是這樣麽?”韋氏轉頭問如娘
如娘則道:“那是綠藤跟我閑聊,偶爾提起王妃的丫鬟,她也就是誇一下王妃如何對下人好,根本就沒有別的意思。”
韋氏心道,那是你沒聽出來,連墨兒這樣的小丫鬟偷聽到一句半句都能猜出來,你就是個榆木腦袋。
這樣一想,韋氏不由得對如娘失望起來,長得漂亮有什麽用,腦子不行,指望如娘這樣的爭寵,根本不可能,當初真是失策,隻想著定王府美女如雲,要得寵自然得越漂亮越好,最漂亮的如娘自然就中選了。
那時候就想著如娘人老實,好控製,肯定會向著娘家,卻沒想過,老實的人也有老實人的短處,心眼實的鬥不過人家,哪天真著了誰的門第,自己倒黴不說,還會連累娘家。
若是定王府中的人真有意要把如娘嫁給府內的屬官或者幕僚,倒也不失為一件好事,至少能度過眼前的難關,與她並無損失,也就是韋家少了一個能夠利用的美貌庶女而已。
片刻,韋氏就打定了主意,就差眼下如何行動了。
又過了一會,綠藤來到,她就說要告辭,按例是綠藤送她出府的。
走到避人處,韋氏委婉表示了自己對侄女處境的擔憂,並且偷偷塞給綠藤一枚金珠,希望綠藤能幫忙在王妃麵前說說話。
綠藤裝出很為難的樣子,說了自己的顧慮,說是這樣不好,如娘既然已經進了定王府就是定王府的人,若是再輕易嫁出去,不知道的人還以為是王妃容不下人,將人發嫁呢。
韋氏再三懇求,說自己一定把事情做得妥妥當當,決不讓外人說嘴。
求了許久,又多給了一枚金珠,綠藤這才做出勉為其難的樣子,最後想了一個主意,讓韋氏自己托人說媒,人選麽也選好了,是以前王爺手下的一個校尉。
這如娘麽,就當作是來定王府做客,王妃見喜歡,留著在王府小住幾日。
如娘的親事就由韋家來操辦,但為了以防萬一,也為了堵住悠悠眾口,必須是嫁給王府看中的人選。
韋氏一一答應下來,這些要求對於她來說,並不困難,料想韋家也無人敢反對,也就是聶氏麻煩些,但也無妨,她惹不起定王府,拿捏一個聶氏還是可以的。
再細細一想,結這樣一門親事也不算是壞處,好歹王府提出的人選是定王爺的手下,日後說不準還有用得著的地方。
就那麽著,跟韋氏商定好之後,綠藤就去回稟王妃。
蘇宜晴知道了綠藤的處置之法,不由得感歎一聲,不愧是連禦風的得力手下,盡得連禦風真傳,把人賣了,還讓人給錢。
利用後宅婦人間的爭鬥家街頭的流言蜚語來攪渾水從中得利,一向是連禦風的慣用的手法,屢試不爽。
但凡女人多的地方爭鬥就不休,各種算計層出不窮。很容易讓外人有機可乘。
回想以前讀到過的史書,曆史上很多奸臣雖斂財無數,史書並未詳細記載這些人有多少妻妾,但多數隻有一個兒子,可想而知後院中女人的數量,就算是美人多多,但顯然女主人應該隻有一個。兒子都生不出來的妾侍。自然也不會有什麽寵妾滅妻的行為發生,後宅安寧,做起事來才事半功倍。
而妻妾兒女眾多。紛爭無數的,處理家事就夠煩的了,哪裏還有餘力對付其他人?
隻是連禦風的這種手段,怎麽說呢。實在是有些太小家子氣,難登大雅之堂。若是連禦風真的有意要圖謀那個位置,那麽整日裏使這種手段,也實在有點什麽。
蘇宜晴不知道一個胸懷大誌的王者究竟要具備什麽樣的條件,但總覺得連禦風這樣的。做一個能臣可以,當君王就有點什麽了,當然。從目前的形勢來看,現任的大周皇帝看起來也不是多英明之輩。隻是人家會投胎,先天條件可以彌補許多的不足,或者說人家是名正言順正統出身。
而連禦風這樣的旁支,若是想要登上那個位置,才幹就必須比別人強十倍百倍。
想到這裏,蘇宜晴就有些覺得無趣。
也不知道人這一輩子,都圖什麽,百般算計,絞盡腦汁就為了當一個人上人,淩駕於眾生之上麽?
像連禦風這樣,能享受的榮華富貴已經是極致,就算是皇帝,也不見得還能再強到哪裏去,並且當皇帝想必日理萬機,定然有許多的不自由,還不如一個當一個王爺過得瀟灑呢。
呆在屋子裏越發覺得悶得慌。
蘇宜晴便想要出去走走。
定王府很大,她嫁過來那麽久,還有很多地方是沒有到過的,就隨意四處走走吧。
蘇宜晴沒有讓任何丫鬟跟著,就那麽一個人走。
走到了一處陌生的院落,似乎以前沒到過的,她就走了進去。
整個院落空蕩蕩的,顯示出一派蕭瑟的景象,蘇宜晴走了好一會,沒碰到什麽人,正想要退出去,後頭卻看到了一個白衣女子拿著掃帚走了過來,見到蘇宜晴不由得一怔,就問:“你是新來的麽?”
“算是吧。”蘇宜晴話說得有些含糊,眼前這白衣女子沒有認出她,她也不想表露身份免得讓人一驚一乍的。
白衣女子卻很高興的樣子,道:“我叫海棠,你叫什麽名字?”
“我叫小宜。”蘇宜晴隨口就取了一個名字。
海棠放下掃帚,伸出手道:“小宜,你好。”
蘇宜晴微笑:“你好。”
海棠顯然是個熱情的人,很高興的拉著蘇宜晴到她住的屋子。
很寬敞的一間屋子,沒有太多名貴的家具擺設,卻有不少有趣的東西,手工做的藤蘿筐,柳條編製的器皿,還有一些結得很精巧的中國結之類的,擺的滿滿的,像是前世的那些小精品店。
蘇宜晴有些驚訝,道:“這些都是你親手做的?”
“是啊!都是一些小東西而已。”海棠話語很是謙遜。
“編製的真好。”蘇宜晴拿起一個五色絲線編成的如意結,能看得出來,這樣一個如意結要花費不少功夫的。
“就是一些小玩意,打發時間用的。”海棠說著道,“你要是不嫌棄,這個就送給你吧。”
“那謝謝你了。”蘇宜晴沒有推辭,有時候欣然接受就是給對方最好的回報。
海棠道:“難得你喜歡,我這兒好久都沒有客人了。”
“你怎麽一個人住在這個院子裏?”蘇宜晴有些納悶,看海棠這個樣子,也不像是一個丫鬟啊。
“其他姐妹都走了,就剩下我一個,我就琢磨著王爺回來了,這裏又該添新人了。”海棠歎了一口氣,“說起了,我也不知道該不該高興,又會有新朋友或者該為這琉璃院又多了一個命運坎坷之人而歎息。”
這裏是琉璃院,蘇宜晴有些驚愕了。
之前她非常介意這兩處所在之一就是琉璃院和玲瓏閣。
是連禦風後院那些美人的所在,她不僅忌諱,而且內心非常排斥跟這些女人有所接觸的,所以潛意識閑逛的都忽略了這兩個個方向。
今天大概一時大意,居然走到了這琉璃院來。
想起一路上看到的蕭瑟景象,她不由得問:“這裏就你一個人麽?”
“那倒不是,還有兩個,不過我跟她們不太合得來。”海棠說著又趕緊解釋,“不是我跟她們有矛盾,而是這兩個人都有些毛病,其中一個常年吃齋念佛,把這裏當成庵堂,不理世事也就罷了,都是苦命人,也能理解,另一個呢,整日打扮的花枝招展的……想著王爺回來,神神叨叨的。”
“那你呢?你就不想?”蘇宜晴脫口而出。
“我從來不做夢的。”海棠幹脆直接了當的道,“我也勸你一句,別指望著王爺來,王爺是從來不來琉璃院的,我們都是身份下賤的女子,府內最下等的歌姬舞妓,王爺怎麽回來呢?”
蘇宜晴從來不問連禦風關於琉璃院中那些女人的關係。
她不想要知道,又或者說有逃避的念頭吧,現在聽海棠那麽一說,不由得道:“那你們……這是為了什麽……”
話問得有些沒頭沒腦,但海棠聽明白了,笑了笑,“我們……我們都是身不由己的苦命人,被人當成貨物一樣送進這定王府,哪裏有選擇?開頭是沒得選擇,後來是不想離開了。”
“為什麽?”蘇宜晴又問了這樣一句。
海棠又是一陣歎息,“我們這樣的女子,要麽是親人給賣了,要麽就是被人販子給拐了的,早就無家可歸,有沒有別的謀生手段能去哪裏?到哪裏還不是被人當成玩物的命?有些姐妹心氣高,還想著闖一闖,也有人想著從良過正常的生活。”
“這不對麽?”蘇宜晴說著又道,“我是不是不該問那麽多?”
“沒事的,我很久沒有跟人聊天了。”海棠無所謂擺擺手,“我這個人說話沒什麽顧忌的,想說什麽就說什麽,不想那麽多,你既然是新來的,有什麽不懂,不明白的地方盡管問。”(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