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群裏驢友的名字王有節基本上都知道,稀奇古怪的都有,倒沒覺得有什麽意外。隻是稍有奇怪:不離,後麵不應該還有不棄嗎?
不過,初次見麵,他不好意思多問。
“彼此彼此。我也是第一次來佘山,對這裏情況也不太熟悉的。”王有節和“不離”蜻蜓點水般握過手,笑笑說。
像看怪物一樣盯著王有節好一會兒,“不離”最後還是忍不住問:“你在上海,竟然沒有來過佘山嗎?”
這時候,隊伍開始移動,往山上進發。
王有節把雙肩包往肩膀上推了推,回過頭用半生的上海話說道:“阿拉到上海才半年,正宗的外地鄉下人。”
“哦!”“不離”快走兩步,和王有節並排走。
王有節對她笑笑。
“不離”看著前麵的台階,不作聲。
對今天徒步的行程,昨晚上王有節在網上做過一些功課。所以,雖然說這是他第一次來佘山,但是對沿途的重要景點大致也有一個了解。
對於沒有什麽高山的上海來說,佘山無疑是個例外。
佘山,“相傳有佘姓者隱此,故名。山高秀,與幹山相埒,有東、西二峰,東佘山海拔72.4米,西佘山海拔97.2米。連亙數裏,泉石頗勝”。
隻是,對這些景點有了解是一回事,等真正看到實物的時候,自己的所見所感,則又是另一回事。
來佘山參觀的人很多,絡繹不絕。
進景區大門後便是長長的台階。
山雖不高,但台階不少。這些層層向上,猶如天梯般的台階,彷佛在向世人訴說,上海也有山,是真的有山。
拾石級而上,到了一個十幾平米的平地後,出現在眼前的是一座磚塔。
塔七層八麵,磚木結構,高20多米,修長俏拔,亭亭如美人。塔座四周有圍廊,塔身每層有南北小門可通。
磚塔聳立於酉佘山東麓的綠坡之上,直插雲霄,為西佘山低矮的山崗添了不少雄壯的氣色。
塔邊立有石碑,解釋來曆。
這做七級浮屠名叫秀道者塔,是一北宋古塔。經千年風雨,塔身堅實,不偏不倚,造型秀美,秀出雲表。
山中有塔,群峰皆活。
它曆來被人們看作諸景中的引景,指引著眾多的遊人。就象古時山村水廊酒肆的酒旗一樣,老遠看到它,就會產生想喝上一杯的衝動。
王有節轉圈連續看了三遍,還是有些疑惑,說:“秀道者這名字,怎麽感覺——”
“不要想多了,好伐?”
旁邊的“不離”卻笑道:“傳說是建造這座塔的當時,這裏山中有一庵,名日潮音庵,庵內住一修道者,名“秀”,親自參與築塔,塔成後引火,故名秀道者塔。”
王有節有些尷尬,訕訕道:“看來,我功課做的很不充分啊。”
再往上走,有大片大片的竹林。
修篁滿山,滿目盡是翠竹。
鬱鬱蔥蔥,亭亭玉立,蒼翠欲滴。綠色的竹子和葉子,纏纏綿綿,一片綠茫茫,連縫隙間跳動的陽光也是綠色的。
翠竹遮住了驕陽,竹蔭下細風徐徐,帶來陣陣涼意,更是舒爽怡人。
這時候在林間的青石小道閑情漫步,真是太愜意了。
王有節停下來欣賞,體會。閉上眼,靜謐清爽潤沁,睜開眼,滿眼青翠入簾。
他情不自禁想起來自己老家,那漫山遍野的竹林。
看王有節入神的好笑模樣,“不離”在一旁問:“你的網名,斑布的意思,其實是-——,bamboo——?”
王有節點點頭,說道:“我們老家,屋前屋後,還有周圍大大小小的山坡上,全都是這樣茂盛的竹子。”
“哦。”
過一陣,“不離”又說道:“佘山自古盛產竹子。佘山修篁,還入選鬆江‘十二景’之一呢。”
這回輪到王有節“哦?”的一聲了。
據說康熙皇帝南巡至鬆江,時任官員設宴,以佘山特產之竹筍餉帝。康熙品嚐竹筍時覺得隱隱有蘭花清香,龍顏大悅。康熙返京後,禦筆親書“蘭筍山”,送禦匾至鬆江佘山,並於玄妙佛殿舉行了隆重的上匾朝賀之禮。自此,佘山也被稱為“蘭筍山”。
“不離”想了想,接著說,時至今日,康熙題匾和玄妙講寺已不複存,佘山的“蘭筍山”之名也鮮為人知。不過,佘山的竹林卻仍在茂密生長,蘭筍也是年年萌發。
王有節盯著“不離”好一會兒。
“不離”有些不好意思起來,說道:“做啥?”
王有節笑笑,放下身段作揖,說:“到底是本地人,這些人文掌故隨口就來。在下佩服至極!”
“上小學,中學的時候,學校經常組織春遊來佘山踏青,或者旅遊的。”“不離”見王有節這般裝模作樣,不禁大笑。
花枝亂顫。笑夠後,“不離”才說道:“小辰光聽得多了,自然就記住了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