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言情女生>合家歡樂> 149、探幽天下幽

149、探幽天下幽

  夏侯媛閑來無事,為了消磨時間,她決定去青城山走走。


  青城山位於西都平原西北部邊緣都江堰景區,東距夏侯媛下榻的西龍賓館僅60多公裏,距都江堰也隻有10多公裏。主峰老霄頂海拔1600米,林木青翠,四季常青,諸峰環峙,狀若城廓,故名青城山,素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譽。青城之幽素為曆代文人墨客所推崇。1940年前後,當代國畫大師張大千舉家寓居青城山上清宮。他尋幽探勝,潑墨弄清彩,作品愈千幅,還篆刻圖章一方,自號“青城客”。六十年代,張大千在遠隔重洋的巴西聖保羅畫出巨幅《青城山全圖》,供自己及家人臥遊。晚年自雲:“看山還故鄉青”,“而今能畫不能歸”,終身對故鄉青城仙山充滿著眷戀之情。


  青城山是中國著名的道教名山,道教發源地之一。傳說道教天師張道陵晚年顯道於青城山,並在此羽化。此後,青城山成為天師道的祖山,全國各地曆代天師均到青城山朝拜祖庭。


  夏侯媛獨自一人駕著新買的奧迪A8,不到一個半小時就來到青城山腳下。她把車停在山門旁邊的車庫裏,準備買票進山。


  此時,上門前麵的廣場上,鼓鑼陣陣,笙簫齊鳴。一支大約有二十多人組成的歌舞隊迎麵走來。夏侯媛停步仔細聽來,男女主角正在唱著:

  青城山下白素貞


  洞中千年修此身


  啊……啊……


  勤修苦練來得道


  脫胎換骨變成人


  啊……啊……


  一心向道無雜念

  皈依三寶棄紅塵


  啊……啊……


  妄求菩薩來點化


  度我素貞出凡塵


  嗨呀嗨嗨喲嗨呀還嗨喲


  度呀度我素貞呀出凡塵


  莫非前世那一眼,

  隻為今生見一麵。


  啊……啊……


  匆匆美夢奈何天,

  愛到深處了無怨。


  啊……啊……


  千山阻隔萬裏遠,

  來世再續今生緣。


  啊……啊……


  寧願相守在人間,

  不願飛作天上仙。


  嗨呀嗨嗨喲,嗨呀嗨嗨喲,

  讓那纏纏繞繞的情意永纏綿。


  嗨呀嗨嗨喲,嗨呀嗨嗨喲,

  讓那纏纏繞繞的情意永纏綿。


  傳說白素貞和青兒當年也是在青城山修道成仙的。夏侯媛想這隻不過是個美好的傳說。她沒有時間多看多聽,上山下山任務還很艱巨。


  她急急忙忙來到售票口買了一張遍遊前山後山的全程票,在山門前踟躕了一會兒,瀏覽了一遍門上的對聯和碑刻,究竟這些對聯寫的什麽,她也顧不上細看。拿著門票後就急急忙忙地跨進了山門。


  進門之後,山口有兩顆聳入青天的大樹,樹下麵圍了很多人,有的駐腳觀看,更多的是一對對情侶擺出各種親熱的姿勢在拍照。夏侯媛聽旁邊旅遊團的導遊說,那叫情侶樹,是兩個為愛生死相依的人化樹來守護青城山的。


  那導遊還說,從前,有一對情侶在他們結婚那天,新娘被山霸搶走了,新郎被山霸打得遍體鱗傷。後來新娘被好心人救了出來,她來到新郎身邊。她看見新郎傷痕累累、奄奄一息的樣子,悲痛欲絕,她抱著新郎一起化作了兩顆大樹,女的叫“傷痕累累”,男的叫“衣衫不整”。幾百年來,他們站在山門處向人們訴說著他們的故事。——這就是情侶樹的來曆。


  夏侯媛獨自感概了一番,在情侶樹下站了一會兒,然後往前走。她看到進門的左邊一塊大石碑,石碑上鐫刻著遒勁的楷書:道教天師張道陵,原名張陵,客居西川,學道於鶴鳴山中,依據《太平經》造作道書,自稱出於太上老君口授,並根據巴蜀地區少數民族的原始宗教信仰,奉老子為教主,以《道德經》為經典,創立了五鬥米道,又稱天師道,被後世尊為天師,改其名為張道陵。


  關於張天師張道陵故事的傳說,夏侯媛仿佛記得,在一次文友會上,國學教授李先知曾經做過詳細的介紹。


  在那次文友會上,李先知說:漢天師張道陵,字輔漢,沛國豐(江蘇省豐縣人),東漢建武十年正月十五日生於吳地天目山。其為創漢功臣張良(字子房)之八世孫,史書又稱其名為張陵。他七歲時即能誦《道德經》,並能達其要旨。長成後身材高大魁梧,古籍中描繪其形像為:龐眉文額,朱頂綠睛,隆準方頤,目有三角,伏犀貫頂,垂手過膝,使人望之肅然起敬!他生性好學,天文地理,河洛圖緯,皆極其妙;諸子百家,三墳五典,所覽無遺。先為往來吳越之地的一人大儒,從其學者有千餘之眾。


  永平二年赴“直言極諫科”而中之,漢明帝時拜巴郡江州令,即今重慶行政長官,不久退隱北邙山中,即今河南洛陽附近,修持煉形合氣,辟穀少寢長生之道。建初五年詔舉賢良方正不起,複征為博士,封冀縣侯,三詔不就。後入吳,又愛蜀中溪嶺深秀,遂入蜀隱於鶴鳴山,修神丹符咒之術。


  張道陵有弟子王長、趙升隨其習黃老之道,助煉龍虎大丹,丹成,服之返老還童,且去遊而參訪仙源。


  一日,在北嶽嵩山遇繡衣使者告訴他說:“中峰石室內,藏有《三皇秘典》、《黃帝九鼎丹書》,得而修之,可以升天!”於是張道陵齋戒而入石室,果然得到丹經道書,遂赴雲錦山(即龍虎山),精思修煉,而得分形散影之術。


  又一日夜半似醒似夢之間,忽見那太上老君下降,對張道陵說:“近來蜀中有六大魔王,狂暴生民,你前往治之則功德無量,名錄丹台矣!”乃授以“正一盟威符錄”,三五斬邪雌雄劍、陽平治都功印、平頂冠、八封衣、方裙、朱履等。以千日為期,約會於閬苑。


  張道陵拜領老君所授,日昧秘文,據說能集三萬六千神靈,以供驅使。他隨即往青城山,置琉璃高座,左供元始天尊,右供三十六部尊經,立十絕靈幡,鳴鍾叩磬,布龍虎神兵,施起法力。


  魔王魔鬼同聲哀求,盡被折服,表示再不敢虐民。張道陵乃收八部鬼神,殲六大魔王,群妖乃滅表絕跡。他則遂與弟子王長、趙升往川中雲台山卜居其地繼續修煉。


  既伏妖魔,老君乃命使者下降來告道:“子之功業合得九真上仙之位,但滅鬼過多,未免殺氣穢空,非大道好生之旨。子須再修三千六日,吾待子於上清八景宮中。”於是道陵乃偕弟子王長、趙升複往鶴鳴山,精修二十餘年。


  永壽元年正月,據說太上與眾真複降,為張道陵說:“北鬥延生真經”及“三八謝罪法殲”。永壽二年春,會三界萬神於青城山黃帝壇下,盟五嶽四瀆,立二十四治,福庭鬼獄。定三十會真壇與六十通真靖,七十二福地,命人處明陽、鬼處幽陰,各治設祭酒與男官、婦官,以讚玄化。其時,道教始有正規教團組織。


  張道陵率弟子複遊各地,斬妖巷孽、奪鹽池,建功立德,造福蜀民。據稱,功成後蒙太上老君冊封為正一天師。


  永壽二年九月九日至雲合山,見絕岩下桃熟,命王、趙二弟子投身取之,遂亦下傳其真道。後以餘餘丹及印、劍、都功符錄。授子衡曰:“吾遇太上親傳至道,此文總領三萬都功,正一樞要,世世一子紹吾之位,非吾宗親子孫不得傳。”是與王長、趙升天雲台山白日飛升。


  張道陵因在蜀漢之境設二十四治,為布化行道的機構,凡入道者交五米為信,後人因稱其教為“五鬥米道”。因張陵為該教第一代天師,故教徒尊稱“祖天師”。人們又稱其教為“天師道”。張天師尊老子為教祖,奉《老子五千文》為最高經典,並自撰《老子想爾注》發揮老子的道家思想。以“道”為最高信仰,將“道”和老子相提並論,宣稱即是“一”,“二散為氣,聚形為太上老君”。


  漢祖天師在唐僖宗時被封為“三天扶教輔元大法師”;宋代封為“三天扶教輔元大法師正一靜應顯佑真君”;元成宗封為“正一衝元神化靜應顯佑真君”。因嗣第四代天師張盛將天師法裔由陝西漢中遷居江西省龍虎山中。現貴溪縣上清鎮天師府即其遺脈。


  看完左邊的碑刻,夏侯媛又向右邊走去。她錯開人群,擠到前麵去,隻見一塊大石碑上刻著青城山遊覽圖,從圖上可以看到,青城山分前、後山。前山是青城山風景名勝區的主體部分,約15平方公裏,景色優美,文物古跡眾多,主要景點有建福宮、天然圖畫、天師洞、朝陽洞、祖師殿、上清宮等;後山總麵積100平方公裏,水秀、林幽、山雄、蔚為奇觀,主要景點有金壁天倉、聖母洞、山泉霧潭、白雲群洞、天橋奇景等。


  碑刻上還介紹說,在古人的記述中,青城山有“三十六峰”、“八大洞、七十二小洞”、“一百八景”之說。


  自古以來,人們以“幽”字來概括青城山的特色。青城山空翠四合,峰巒、溪穀、宮觀皆掩映於繁茂蒼翠的林木之中。道觀亭閣取材自然,不假雕飾,與山林岩泉融為一體,體現出道家崇尚樸素自然的風格。


  堪稱青城山特色的還有日出、雲海、聖燈三大自然奇觀。其中聖燈又稱神燈,尤為奇特。上清宮是觀賞聖燈的最佳觀景處。


  每逢雨後天晴的夏日,夜幕降臨後,在上清宮附近的聖燈亭內可見山中光亮點點,閃爍飄蕩,少時三、五盞,忽生忽滅,多時成百上千,山穀一時燦若星漢。傳說是“神仙都會”,青城山的神仙們朝賀張天師時點亮的燈籠,稱為聖燈。實際上,這隻是山中磷氧化燃燒的自然景象。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