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八七章 攻與防(六)
經過連續十餘輪的進攻射擊之後,秦軍兩翼中箭身亡、受傷的士兵達到數百人,而代軍的傷亡也在百人以上。
其實對於雙方來說,這樣的傷亡都是微乎其微,雖然秦軍的傷亡更多一些,但也遠沒有到傷筋動骨的地步,但從場麵上看,代軍是打完就跑,輪番進攻,而秦軍隻能在被動的挨打,明顯要是處於劣勢,而且秦軍傷亡的人數本來就要多一些,而且都是集中死在自己的陣列中,橫屍遍地,傷者無數,其他士兵自然也都看在眼裏,因此對秦軍的士氣,也是一個不小的打擊。
當然,如果僅僅是代軍的騎軍突擊,秦軍到也並不難應付,畢竟損失不大,而且秦軍己命人回大營去調動援軍,最多一兩個時辰,秦軍的援軍就可以趕到戰場,那時就可以改變局麵了。但秦軍的困難不僅在於此,在秦軍的前方,代軍大營中也在不斷的增加兵力,盡管秦軍也派上去一部增援的兵力,但仍然無法改變戰場的局麵,秦軍還是處在下風,如果秦軍被代軍擊敗,那麽就真的陷入代軍的夾擊之中了,而現在秦軍己經難以再向前方的戰場繼續投入兵力了。因此現在秦軍一味防守,能不能堅守了援軍到來,還很難說。
蒙恬雖然年輕,但精通兵法,當然也知道,進攻才是最好的防守,在這個時候,秦軍絕不能被動的防守,必須主動出擊,才有可能改變現在的被動局麵。隻是出擊的方向,還是要讓蒙恬認真的斟酌一番,到底是以前方的代軍大營為目標,還是將出擊的方向放後方的代軍騎軍。
雖然時間無多,但蒙恬還是在短時間內做出了決定,調動五千騎軍,也分為兩路,向代軍的騎軍發動了進攻。
因為蒙恬考慮到,現在前方的戰場上,秦軍還能夠抵抗得住一段時間,暫時還可以放一放,另外就算是擊敗了代軍,大不了代軍還可以退回到大營中去駐守,對秦軍造成的危脅還是不能解除;而且蒙恬對代軍騎軍的戰鬥力,還是有相當的忌殫,不敢輕易將後背讓給代軍。另外從後方進攻過來的代軍,很有可能是由高原親自領軍,蒙恬也就更不敢大意了。因此在權衡利弊之後,蒙恬才下定決心,將主動出擊的方向,放在後方。
五千秦軍的騎軍分為兩路殺出之後,代軍的騎軍卻紛紛拔轉馬頭,向側後方落荒逃走。蒙恬在臨衝呂公車上看得十分清楚,說實話,代軍的表現完全出乎蒙恬的意外,打都沒打,怎麽就跑了,其中必有緣故。
但蒙恬遲疑了一下,考慮到如果讓秦軍撤回來,代軍肯定又會再回來攻擊,終於還是下令,讓騎軍追擊上去。當然蒙恬也不是沒有考慮,代軍是不是打算將秦軍引開,然後再集中兵力,擊敗秦軍,或是有什麽埋伏,於是又下令讓其他的騎軍,還有誇父族戰士都做好準備,隨時出擊,增援騎軍。
於是四隊騎軍分為兩批,一前一後,一追一趕,展開了追逐。就像兩條分岔線一線,越分越高。
不過其中一路的秦軍追趕了並沒有多遠,隻有二三裏的路程,就有一支代軍騎軍,從斜刺裏殺了過來,向秦軍發動了攻擊。
高原的目地也如蒙恬的預料一樣,就是將秦軍的騎軍引離秦軍的主陣,然後集中軍力進行圍殲,如果秦軍再派軍隊來增援,則可以伺機而動,秦軍派出的援軍少,就可以集中自己全部的兵力,連援軍一起打;而秦軍派出的援軍多,那麽主陣的防守就必然被削弱,代軍就可以用少量騎軍牽製秦軍的大隊,轉而以主力軍隊去進攻秦軍的主陣,因為高原手裏還有一張王牌,就是剛組建的重甲騎軍。用來正麵衝擊敵軍的陣列,要遠比輕騎軍更加強大得多。
而秦軍果然追趕了出來,高原也立刻下令,命令蕃勇軍出擊,向其中一路秦軍發動了攻擊,而另一路的代軍將秦軍引開了一段距離之後,也轉身殺回,和秦軍激戰。
這時戰場距離秦軍的陣列隻有二三裏,因此蒙恬在戰車上也能夠看見代軍出擊,雖然蒙恬也馬上傳下命令,抽調五千騎軍出擊增援,但有一點卻是蒙恬沒有想到的,就是騎軍的速度實在太快了,等秦軍的騎軍剛剛離開秦軍的陣列,蕃勇軍就追趕上了首先出戰的秦軍。
蕃勇軍本來就是代軍的王牌軍隊之一,也是公認騎軍中戰鬥力最強的一支,盡管這時秦軍騎軍的戰鬥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和蕃勇軍相比起來,還是有一段相當大的差距,而且蕃勇軍的人數是秦軍的一倍,又是從斜刺裏殺出,因此隻用了一個衝刺,就將秦軍的隊列衝亂。
而逃跑的代軍也立刻拔馬殺回來,結果在代軍的兩路夾擊之下,秦軍的兩千五百騎軍完全沒有招架之力,不要說有時一名秦兵要同時麵對二三名代兵的攻擊,就是一對一的交手,被擊落下馬的,十有八九都是秦兵,結果僅僅隻用了幾分鍾的時間,秦軍就被代軍殺得落花流水,全麵大敗,而這時秦軍的增援騎軍離戰場還有一百餘步的距離。
這到不是蒙恬的指揮有什麽不對,而是因為秦軍現在使用騎軍的時間太短,對騎軍的速度還不熟悉,又缺少足夠的經驗,才導致了蒙恬的判斷失誤,給了代軍有足夠的時間,對秦軍進行逐個擊破。
擊敗了秦軍之後,代軍的兩路騎軍合兵,總計多達七千五百餘騎,向增援上來的五千秦軍的騎軍沖殺了過去。
本來秦軍出擊的時候,接到的命令是增援首先出戰的騎軍,但現在先期出戰的騎軍已被擊敗,那麽增援的騎軍就麵臨著兩個選擇,要麽是撤退回主陣去,要麽是和代軍交戰。
這時雙方的距離還有一百餘步,如果秦軍的騎軍立刻撤退的話,當然還是來得及再逃回秦軍的主陣去,但現在的戰場距離秦軍的陣地約有三裏多地,差不多是一千二百餘步,因此秦軍主陣的命令已經無法極時的傳來,戰場上出現了意料之外的變化,隻能靠秦軍的主將自己隨時應變了。而秦軍主將選擇的是和代軍交戰。
其實秦軍做出這樣的選擇,到是並不意外,因為秦軍的軍法極嚴,又是實行的連坐法,臨陣畏敵,退縮不戰,不僅是死罪,而且還會累及家人,因此秦兵在戰場上也不得不拚力死戰,否則不僅自已會受軍法處置,還會連帶家人一起受罰,弄不好就是全家都被貶為奴隸。
在沒有接到主陣新的命令之前,秦軍的領軍主將是不敢輕易的領軍撤退,就算是明知不敵,但也隻能率領軍隊,和代軍進行決戰。
不過論兵力秦軍到並不比代軍差多少,因為不僅是有增援來的五千騎軍,就是先前被代軍擊敗的騎軍隻是被打散,但並沒有全軍覆沒,陣亡及受傷的士兵一共也不足一千人,現在還剩下一千六七千人,因此秦軍合兵之後也有近七千人,和代軍大體相當,並非是完全不堪一擊。
百餘步的距離,對於騎軍來說,不過是幾瞬間的事情,兩支騎軍就已經相遇在一起,前排的騎士們握緊了手中的長槍,同時用戰靴猛踢馬腹,而戰馬也己經將自身速度提升到了最高點,馬背上的騎士甚至都可以聽到耳邊嗚嗚吹過的風聲。
兩支騎軍就像是兩道巨大的海浪,狠狠的撞在一起,巨大的力量將浪頭的水花濺得四散飄落,從空中落下,然後消然無聲,而後麵的浪頭卻是一道接著一道,前仆後繼的衝向對方,發動看連續不斷的攻擊。
在這個時候,戰術己經退到了次要的位置,而主要比拚的士兵個人的素質,士兵的勇氣、力量、經驗、騎術、武技等等。不過在這幾方麵,雙方的勇氣大體相當,但在經驗、騎術、武技這幾方麵,秦軍要明顯的落在下風,且不說像蕃勇軍這樣從小就生活在馬背上的民族,就是其他代軍的騎兵,至少也是經過兩年以上的刻苦訓練,而秦軍大規模換裝隻有半年多的時間,怎麽也難以和代軍相比。
因此在兩馬對衝相交的一刻,代軍的騎兵往往隻在馬背上微微一扭腰,或是一伏身體,就可以輕易的躲過秦軍的騎兵刺過來的長槍,動作顯得十分輕鬆,而秦軍的騎兵卻要明顯遲頓得多,盡管己經換上了新式的馬俱,但畢竟還不熟練,不是因為動作慢了一步,被代兵的長槍擊中,被打落下馬去;或者是因為躲閃的動作過大,結果坐不穩馬鞍,自己摔落下馬去。
也有兩匹戰馬互相對衝,代軍的騎士隻用輕輕一拉韁繩,戰馬稍稍改變方向,躲過秦軍的戰馬,然後在兩匹戰馬交錯而過的一瞬,代軍的騎兵還能反手揮動長槍,向後刺擊,也擊中了不少秦兵。
不過兩隊騎軍相對衝殺,但因為雙方的隊形並沒有完全展開,基本是以縱隊的方式衝鋒交戰,因此盡管雙方的鋒鬥很快就交錯在一起,但誰都無法擊穿對手的陣形,最終還是形成了混戰的局麵,也有不少騎士扔掉了長槍,改用更利於近戰的馬刀,揮砍劈殺。戰馬縱橫奔馳,長槍猛刺,馬刀揮砍,戰士怒吼,戰馬嘶鳴,全部都交織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