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馬俱(上)
番吾,趙軍大營,校軍場。
趙軒穿著一身緊袖短襟勁裝,並未掛甲,單手倒提執槍,背在自己的身後,槍尖斜指下垂,一截槍尾從左肩頭上透出來。而在趙軒身前十餘米的距離,李瑛鴻身穿一身合體的皮甲,雙手各執一長一短兩把劍,用長劍指著趙軒,道:“趙將軍,我可要來了。”
趙軒淡淡一笑,道:“來吧。”
李瑛鴻身形猛然前縱,兩隻劍一前一後,化成兩道寒光,向趙軒速砍而去。
趙軒身形不動,長槍倏然從背後轉到身前,右手仍然握著槍杆的中端,隨著手腕的轉動,“當當”兩聲,將李瑛鴻的這兩劍給擋住。
而李瑛鴻的身形立刻變直衝為橫移,向左側一轉,右手持的長劍向趙軒攔腰橫斬過去,而趙軒隻是身形原地微轉,還是以右手握槍,以槍尾部斜挑,又擋住了李瑛鴻的這一劍。
這時李瑛鴻己順勢轉到了趙軒的身後,動作疾快如電,雙劍上下齊舞,向趙軒的背後連削帶斬,連環進攻,而趙軒這一會連身體都沒有轉,直接將長槍反背在身後,上下移動,遮高擋底,將李瑛鴻的劍勢一一擋下。
李瑛鴻圍繞在趙軒的周圍,忽前忽後,時左時右,速起速落、疾如勁風、快如閃電,而且還帶出了十數個殘影,向趙軒連削帶砍加刺,出了十餘劍。而趙軒始終屹立在原地不動,隻是左右雙手換動長槍,左遮右架、上擋下攔,守得風雨不透,將李瑛鴻的攻勢全部都接架了下來。
就在這時,李瑛鴻從趙軒的背後騰空而起,從趙軒的頭頂飛過,兩支劍以上勢下,從趙軒的頭頂斬下。而這時趙軒雖然還是單手執槍,但並沒有再招架遮擋,而是舉槍向空中的李瑛鴻速刺而去。
這一槍之力,立刻就將李瑛鴻的攻勢快全化解,李瑛鴻被迫回劍自守,並借趙軒長槍的挑力,以長槍為軸,連轉了兩圈,再從趙軒的身前落下。
等李瑛鴻落地之後,趙軒的長槍又恢複了原態,點了點頭,道:“瑛鴻,這一次你可以逼得我作出反擊,看來你的進步很大呀。”
李瑛鴻把長劍架在自己的肩頭,道:“還是多虧了趙將軍的教導,但現在我還是沒有辦法逼得趙將軍移動一步。”
趙軒微微一笑,道:“慢慢來吧,你還年輕得很,未來成長的空間很大,以你現在的年齡,己經是非常強了。”
這時李牧在一邊笑道:“瑛鴻,你才多大年齡,才練了幾年的劍,還是老老實實的繼續接受趙將軍的教導吧。”
李瑛鴻道:“父親,那現在我可以上戰場了嗎?”
幾人正說著,隻聽馬蹄聲響,一匹戰馬從校場的一側速馳過來,馬背上的人正是高原,這時戰馬四蹄速起急落,正在全速奔跑,而這時高原的雙手舞動著一支長槍,僅靠雙腿穩定住馬背上的身形,到是巍然不動。
趙軒看了他一眼,道:“才幾天不見,他的騎術到是大有長進了,現在居然己經可以在馬背上舞槍弄棍了。”
李牧笑了一笑,道:“趙軒,你沒有看見嗎?他的馬具和我們用的大不相同啊。那是他自己設計的馬具。”
這時高原已在李牧的大營裏居住了十餘天的時間,因為在蹴鞠場上的出色表現,高原也迅速被中軍營的趙軍士兵認可,在每天的訓練之餘,大家毎天都在一起踢球玩樂,李瑛鴻、杜毅等人也纏著高原,學習蹴鞠的技術,因此隻過了十餘天,高原就和不少士兵熟絡了起來。
自從有了高原之後,中軍營和其他軍營踢蹴鞠就沒有再輸過,後來即使是高原不上場,但得到了他教授踢球技術和戰術之後,仍然可以傲視全軍。後來不僅僅是中軍營的士兵,就連其他四營士兵也都來向高原學習蹴鞠的技術,高原也不會吝嗇,對他們無所不授,加上高原本身也沒有架子,對士兵們平等相待,因此整個趙軍大營幾乎都對高原的形像不錯。
不過高原在趙軍大營裏也不是隻踢球,而是從第二天開始,也按照過去的方式,對自己進行訓練,畢竟無論未來選擇怎樣的道路,提升自己的實力都是十分必要的。當然高原並不是跟著趙軍的士兵一起訓練,而是按照自己過去的訓練情況、項目,製定自己現在的訓練計劃。對此李牧到也並沒有異議,並還吩咐杜義,一切隨高原的意,並且盡力提供方便。而毎天上午的軍陣操練,也都讓高原觀看。
由於這個時代的工藝水平,估計連最原始的熱武器都不可能製造得出來,因此除了身體素質的訓練之外,主要是使用冷兵器的格鬥能力、射箭、騎馬,以及在馬背上的格鬥和射箭。
過去高原也是學過徒手擒拿、散打格鬥,在冷兵器方麵也練過刀術,也包括射箭,雖然徒手擒拿、散打格鬥技術在大規模戰場上的用處不大,但在某些時候也能發揮不小的作用。
刀術在這個時代到是很有用處,而且高原所學的刀術都是經過科學研究提練,簡單而直接、有效而實用。但高原手頭上的那軍刀雖然鋒利,但畢竟太短,幾個人之間的戰鬥還可以,但如果是在大規模戰場上,就顯得有些不足了。但這個時代並沒有刀類的武器出現,李牧送給了他一把繳獲的秦劍,到是也能湊合著用。另外李牧還送給高原一匹戰馬,讓他練習騎射。
李牧送給高原的就是一把青銅劍,長度大約在八十五厘米左右,劍型呈柳葉狀,劍身分為八棱。雖然在戰國未期,鐵製武器己經開始出現,但仍然是以青銅武器為主,而秦國在青銅鑄造技術方麵要比東方六國強一些,秦劍的長度一般都在八十厘米以上,最長的可以接近一米,而東方六國的劍一般都在六十到七十厘米之間,另外甴於秦劍較長,劍柄部份也相對較長,可以達到十七到二十厘米,士兵能夠雙手持劍攻擊,大大增加了攻擊性能,因此在戰場上也占了不少的優勢。
青銅其實就是銅錫合金,因此鑄劍的關鍵是在冶煉時,向銅裏加入多少錫。錫少了,劍太軟;錫多了,劍硬,但容易折斷。而秦劍的銅錫配比讓硬度和韌性結合得恰到好處。使秦劍的長度、硬度和韌性達到了幾乎完美的結合,也就成為青銅劍鑄造工藝的最後巔峰。
但刀和劍的走子畢竟還是不同的,而且盡管秦劍的工藝達到了青銅器的顛峰,但硬度仍然不足,隻能以刺擊為主,劈砍隻能作為輔助,因此高原還要慢慢的琢磨劍術的路孑,或者幹脆就讓軍中的工匠為自己打造一把長刀樣式的武器。
另外高原以前雖然也練習過射箭,但這個時代的弓和高原過去用過的弓差異是相當大的,過去的經驗基本沒有太多的用處,至於騎馬、槍術、騎射等等技術,對高原來說基本都是新課題,就是現在高原要重點加強練習的。不過高原是經過嚴格的軍事訓練,身手敏捷,因此上手很快,隻十餘天時間,高原的槍術、劍術就達到出色標準,整個趙軍大營裏,找不出幾個對手。但騎戰騎射技術還隻是一般。
而為了在短時間內提高自己的騎術,高原在第二天就畫好了圖紙,找軍營裏的工匠,讓他們為自己製做一整套馬俱,包括雙高橋型的馬鞍、馬蹬、還有馬掌。其實馬鞍、馬蹬很快就做好了,隻是為戰馬釘馬掌花了二三天的功夫,還有兩名鐵匠被戰馬踢傷,結果到今天才剛剛完成。
高原立刻給自已的戰馬裝上了新製的馬俱,然後進行試騎。這樣一來就可過去的感覺差不多,高原也可以大膽的縱馬飛奔,並且隻用雙腿控製身體,騰出雙手來使用武器。
不一會兒,高原就跑到了眾人的近前,勒住了韁繩,從馬背上跳下來,而趙軒和李瑛瓊才發現,這一套馬俱確實和現在列國之間通用的馬俱有很大的不同。
首先是馬鞍呈一個明顯的凹形,兩頭高中間低,在馬鞍的兩側,還垂掛著兩個青銅套。
這幾天來李瑛鴻到是和高原熟絡了起來,加上她的年齡不大,對新鮮事物還充滿了好奇,因此立刻跑到了高原的馬邊,仔細的觀察起來。同時嘴裏也不閑著,首先拍著馬鞍後部的高橋,道:“後麵做這麽高幹嘛,這樣不是影響上馬嗎?”
高原解釋道:“後麵做的這麽高,雖然對上馬會有一定的影響,但可以固定人的身體,這樣一來人坐在馬背上,就可以固定在馬鞍上,不會向後滑。有利於在馬背上做戰啊!”
對高原的解釋,李瑛鴻到沒有太大的反應,但李牧的眼裏卻閃出了光芒,畢竟他對馬俱的惑覺,要比李瑛鴻強得多,因此也快步走過來,仔細的看著這俱新型的馬鞍。
而李瑛鴻到沒有注意李牧的神態,又提起一個馬蹬,看了看,又道:“這個東西是幹嘛的,踩著它上馬呢?那些沒有的貴族子弟才用這個,士兵根本就不用這個也能上馬啊。而且就算是用來上馬,也隻用一邊就行了,為什麽一邊一個做兩個呢?”
雖然中國標準意義上的馬蹬,是在南北朝時期才出現,到唐代才完全成熟起來,但在戰國時代,就已經出現過用皮套或是繩索製造的單邊馬蹬,主要的作用就是幫助一些五體不勤,養尊處優的貴族子弟上馬用,而真正的騎兵上馬,根本就不用踩馬蹬,就是用手支撐馬背,雙腿跳起,直接躍上馬背。而且就算是到了唐、宋的時代,馬蹬已經完全發展成熟,但那時的騎兵也都是這樣直接躍上馬背,並不是踩馬蹬上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