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二章 找親人
馬車到了平安街上,沐書瑤讓花蕊下去問路:“請問這條街上是不是有一家叫靈鬆堂的醫館?”
對方很認真給她指路:“你們從這裏拐進去,第三家就是了,這靈鬆堂以前是京城有名的醫館,如今也隻是一家小藥鋪。”
語氣裏帶著遺憾與感概,想來靈鬆堂以前的名聲是不錯的。
順著指路人的指引看去,那條巷子很是狹小,根本容不得馬車進去,沐書瑤索性帶著幾個丫鬟步行朝靈鬆堂走去。
好在她們一行人都換了男裝,倒不是怎麽惹人注意。
和熱鬧的主街不同,平安街算是一條比較偏僻的街道了,門麵店鋪的招牌也是半新不舊的,房屋也顯得比較低矮。
“靈鬆堂”,沐書瑤抬頭念著這塊漢白玉做成的牌匾,就知道自己到了地方。
這是一家曾盛極一時的藥堂,如今卻生意慘淡,門麵破舊。
“小公子抓藥呀?”一個四十多歲的男人,穿著灰褐色的長袍,布料半新不舊,看起來有些潦倒。
他應該就是這家藥鋪的掌櫃,看著敦厚斯文。
“不,我找人。”沐書瑤眼眸平靜如水,給她稚嫩的臉龐添了幾分成熟,更容易取信於人。
掌櫃的細細打量沐書瑤,有禮地問道:“公子找誰呀?”
“我找莫九娘。”沐書瑤道。
掌櫃神色一變,倏然冷漠道:“公子來錯地方了,此處沒有莫九娘。”
沐書瑤依舊是平靜的神態,眼睛睜得大大的,打量了掌櫃幾眼,從懷中取出一物置於櫃台上道:“你把這個給莫九娘,她就知曉我是誰了。”
隻見那有些陳舊的櫃台上赫然放著半片金鎖。
掌櫃一看到那半塊金鎖片,臉上的神情瞬間變了,其實那金鎖也沒什麽特別的,就是普通人家小孩滿月時帶有那種金鎖,也不名貴。
他又看了沐書瑤兩眼,這才拿著那半塊金鎖進後院了。
沐書瑤略微等待,就見一個穿著粗布裙的婦人,梳了低髻,出來見她。
“請問公子,不對,是小姐,如何得到這半片金鎖的?”婦人看著沐書瑤,嘴唇微微哆嗦,但卻一眼看穿她的女兒身,激動問。
看來這婦人就是莫九娘,怪老頭最小的女兒,她娘親死得早,幾乎怪老頭一手拉扯長大的。
怪老頭姓莫,原是京都望族,得罪權貴之後家財散盡,保下了靈鬆堂的招牌,他自己隱姓埋名躲進小山村,女兒和相公一起守著這家小藥鋪。
“這是家師給師姐的信。”沐書瑤又不知從哪裏變出一封封著火漆的信。
莫九娘哆哆嗦嗦一接過一看,正是父親的筆跡,不由得紅了眼眶,拉著沐書瑤幾人領到了後院。
先把父親的信看了,卻還好似不夠似的向沐書瑤打聽他父親的情況。
“他老人家現在倒是身體健朗,隻是內疚連累了家人,害得你們姐妹東奔西走,無處安身。”
“什麽話!”莫九娘難過道:“家人就是榮辱一體的,何況當年的事也不是他的事,隻是我們是無權無勢的小老百姓,才被無辜殃及,如今他避世多年,我們找也找不到他。”
“其實師傅他老人家倒是過得很開懷,他說不想再回京裏了,請你們自己多多保重。”這些話都是怪老頭夾在醫書裏的信裏說的,連她現在也不知道怪老頭跑哪裏去了,隻能這麽說了,反正莫家長輩都已不在,這幾個兒女也都也都成家單過了。
莫九娘想了好一會兒,才道:“父親這個人從來都是散漫的性子,當年要不是娘走得早,他怕早就去過隱世的生活了,如今既然知道他過得很好,那就繼續這樣吧。”
其實她更知道,當初若不是因為自己,父親不會被牽扯進當年的事裏,也不會被逼得遠走他鄉,隱名埋名,雖說如今那家人也倒了,可自己沒學到多少爹爹的醫術,隻能與相公一起開個小藥鋪維持生計,另一方麵也是守著家裏的招牌,等著爹爹回來。
可現在看來,他是不會回來了。
午後的驕陽從雕花窗欞的縫隙處透進來,落在沐書瑤的臉上,烏亮的發絲映襯臉側,越發顯肌膚賽雪,櫻午唇含丹,雙眸深邃。
莫九娘正在為家學失傳感傷時,看到這樣的沐書瑤,心裏一動,這不是現成有一個嗎,這女娃雖自家沒什麽血緣關係,可能拿到這到片金鎖的人也必然是關係親近之人,而且她還稱自家老爹為師傅,那麽就是莫家親傳弟子了。
莫九娘以為沐書瑤是從鄉下來投奔她的,當即要收拾屋子給她住,沐書瑤忙拉住她:“我不住在這裏,師姐,我住在我自家。”
“你自家?”莫九娘疑惑地問了一句。
沐書瑤這才自報家門,把自己家裏的情況說了一遍。
“你說你是月寧姨和沐永年的女兒?當今剛封的清婉公主,璃王未來的王妃。”這一下可把莫九娘震得不輕。
這些個身份隨便拿出一個來,可以把她們壓死。
“是吧!其實我也不太清楚。”沐書瑤淡淡地說:“至於什麽公主,什麽未來王妃,對我來說都不重要,我要的是我外祖家在京城消失的原因,所以師姐,我來請求您的幫助,我知道師傅當年與我外祖是忘年交,你會不會知道其中的一點蛛絲馬跡。”
“寧姨是個好人,可惜她嫁錯了人。”莫九娘歎了口氣說:“當年,我們兩家也算是通家之好了,我爹爹醫好過你外祖,你外祖見我爹爹是個可造之材,雖未將他收入門下,卻一直是亦師亦友的關係。”
“當年韓王兵變,你外祖為了保住天璃江山不動搖,拿出先皇的遺旨,先皇後卻說那道旨意是假的,汙陷有外祖矯旨欺君,當時先太後還在,她是皇後的親姑姑,當時的朝政幾乎是由阮家把控。”
“於是你外祖一家就被貫上了這個罪名,成年男子全部斬立絕,家也被抄了,而且下旨京中不許有人議論此事,否則以同罪論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