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九章 鄴城
“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漢獻帝冊封曹為魏國公,於鄴城建都。當時鄴城倒是建設的一派繁榮,而鄲則淪為一般的縣城,隸屬於魏郡。三國魏黃初二年(公元221年)鄲屬廣平郡,東晉後又改
屬魏郡,代之而勃興的魏都鄴城繼而先後為後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的國都。關於鄴城我先不多說了,咱們還是先單說鄲城。隋唐時,鄲先後歸屬或複轄為洺州、磁州、武安郡和紫州,衰落而
成蕞爾小縣。曾盛極一時的鄴城亦被焚為廢墟,城毀人遷,一蹶不振。而鄲東部的大名卻在唐五代時又悄然興起。”林虎看了看伍子浩不耐的表情,沒有停頓繼續說道。
“這也應了那句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啊,先是繁榮昌盛到衰落再到興起,鄲真是飽經了曆史的摧殘啊!”李濤插話說了這麽一句。
“不錯,朝代都有更替何況一座城池,宋王朝建立後,宋太宗將天下分為十五路,鄲縣屬河北路磁州,而大名為河北路治所(省府)。宋仁宗慶曆二年(公元1042年),建大名為陪都,稱北京。大
名至館陶一帶,是宋遼交兵的古戰場,這裏曾演繹過一幕幕威武雄壯的曆史活劇。到金朝時,大名曾為藩國大齊的都城,公元1130年劉豫在此稱帝。至元朝,這裏仍為大名路總管府治,依然是鄲東部
的繁華重鎮。後又到明太祖洪武元年(公元l368年),在全國設置十三省,鄲縣屬北直隸省廣平府。清朝因襲明製稱直隸省,鄲縣仍屬廣平府管轄。明清時期鄲一帶的政治、經濟中心是在廣平府城(今
永年老城)。民國初,廢廣平府,鄲縣屬直隸省冀南道,1928年,直隸省改為翼省,鄲縣直歸省轄。這就是關於鄲的一些有名的曆史,但要說有什麽王陵大墓會在此地,就不是我能斷言的了。”林虎
點頭讚同地說道。
“那咱們這次的目的地不就是鄲嗎?至少說明曹的墓不就在鄲嗎?”伍子浩說道。
林虎笑道:“實際上咱們這次的目的地是鄲市以南四十多公裏的古鄴城,那裏才是當時曹建都的地方!”
李濤聞言不解道:“老貓,鄴城我知道,不過學曆史不是被一把火全燒掉了,早就沒有了嗎,現在去還能找得到?”
“是的,鄴城在北齊時達到鼎盛,隨著北齊的滅亡,鄴城的命運也急轉直下。先是北周滅佛運動對鄴城繁盛的佛寺建築大肆破壞。隨後,隋朝開國皇帝楊堅在建國之前,剿滅了以鄴城為基地的
‘造反者’尉遲迥,並下令焚燒鄴城,以絕後患。鄴城的繁華命運從此終結,再未重生。整個鄴城幾乎全部掩埋在漫漫黃土之下,在一千多後的今天也變成了各類文物考古的寶庫,華夏地下黑市有百
分之四十的物件就是從這裏流出的,足見鄴城在古代不愧為華夏八大古都之一,也不失了它六朝帝都的名頭。不過要說這確切地點嘛,咱們不是有小天在嗎!”林虎說著說著就將關鍵話題引向了楊九
天。
望著李濤和伍子浩的目光看向自己,楊九天開口道:“馬上就要到地方了,下了高速先到目前的那個鄴城遺址去看看再說吧!”原來不知不覺在林虎的說話當中,車已經快到目的地臨漳縣了。
古鄴城遺址主體在今翼省臨漳縣境內,位於縣城西南20公裏的香菜營鄉鄴鎮村、習文鄉一帶,始築於春秋齊桓公時,曹魏、後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先後以此為都。鄴城遺址範圍包括今
翼省臨漳縣西(鄴北城、鄴南城遺址等)、豫省安陽市北郊(曹高陵等)一帶。鄴城本有二城。鄴北城為曹魏在舊城基礎上擴建,東西七裏,南北五裏,北臨漳水,城西北隅自北而南有最著名的冰井台、
銅雀台、金虎台三台。
楊九天一行人在高速上又經過十來分鍾的車程後就看到了鄴城出口,這是京港澳高速拓寬時特意為發展鄴城遺址文化旅遊而增開的。下了高速,向東行不遠就到了銅雀三台遺址公園。
“既然來了,我們先去看看那著名的銅雀三台吧!然後再找地方吃飯。”楊九天提出道,於是孫晉武就在銅雀三台遺址公園停下了車,一行人紛紛下了車進入了公元內。雖然名為銅雀三台遺址
公園,但現在公園圈起來的卻隻有銅雀三台中的金鳳台。這也是整個鄴城遺址中僅存於地表之上的標誌性遺存。實則銅雀台與金鳳台、冰井台合稱三台,是曹在鄴城西城牆北段修築的標誌性建築,中
間的銅雀台最高大,南麵是金鳳台,北麵是冰井台。
所以當楊九天一行人走進景區南門的時候也沒有看到一點兒千年高台的景致,迎麵是一座花崗岩的曹塑像,以紀念這位銅雀三台的肇建者、鄴城輝煌曆史的開啟者。而後麵不遠處更是有一座清
代建築風格的三間兩層閣樓文昌閣。
金鳳台遺址就在文昌閣的後麵,現在地表之上有十二米高,地表之下大約還埋著九米。如果是在當年,這座兩層高的文昌閣可是擋不住的。據記載說在東漢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金鳳台初建
成時,名為金虎台,高八丈,台上有屋一百三十八間。東晉十六國的後趙石虎建都鄴城時,又將三台加高修飾,比初建時更宏偉。為避其名諱,改金虎台為金鳳台,並在台頂加裝了金鳳凰。
楊九天一行人從文昌閣下的拱形門洞穿過,看到了一排向上的台階,直通高台之上。這個高台就是當年金鳳台的遺存,曆經一千多年曆史變遷、泛濫的漳河水無情衝刷,夯土而成的台基如今還
有南北長一百二十米、東西寬八十米的規模,就連楊九天一行人也不禁暗裏評價到:這也算能堪稱奇跡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