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3章 危機感
華卿道:“待陶山長出關,下月初一的傳道台傳道,就由他傳授。讓他引導儒門修士正確的結丹功法。外界邪魔入侵,離外界仙人強奪生機便不會遠,時不可待,耽擱不得。”
“是,弟子遵命。”
太上皇接過一張紙,看到上頭漂亮的行書,隻覺文台內似被什麽觸動,這行書太漂亮了,帶著一股帝王霸氣,犀厲如一支天地間的神筆,他捧著這張紙,一動不動,趙帝正要開口,華卿已抬頭止住了他,看她一臉凝重,周圍的官員更是大氣也不敢出。
頃刻間,所有人都感覺到太上皇身上的氣息變了,華卿放輕了腳步,有的索性脫下鞋子,隻著襪子步出大殿,整個過程沒有一點聲響。
到得外頭,眾人已是明白,太上皇看到真人的字,這是頓悟了。
真人乃是儒門大能,她的手筆,定然不俗。
太上皇悟道多年,一直未成,沒想今日一觸動竟是成功了。
趙帝有些興奮,他們趙國皇族也要出一位學士前輩了,隻要太上皇成功,他就是太上皇最有力的保護者。五國之中,太上皇是第一個悟出道韻的人。
華卿對趙帝道:“派人為太上皇護法。”
官員們等著華卿再寫一份。
不想,她卻道:“方芸,你重錄一份材料單。”
華卿說,方芸寫。
一份新的材料單就到了幾位官員手裏。
要是能拿到真人的手筆多好,沒瞧太上皇一拿到手書就悟出道韻了。
隻是太上皇悟的是哪一道?書法?肯定是書法,那明明就是一頁紙,上頭寫了幾十各材料的名稱。
華卿當日便在工部官員的陪同下去了墨家弟子魯昭的府上,借用魯家的煉器房。
魯家的煉器房很大,與其說是煉器房,不如說是一間煉器大殿,足有千坪大小,裏頭有融鐵的爐子,打製鐵器的,煉製鐵器的……
華卿掃了一眼,地方太大,反而與她想像的有了很大的出入,倒是這煉器大殿的鼓風機、火爐設計精妙,雖不是玄靈大陸的地下靈火,卻亦自有妙用,直接用鼓風機就能控製火力大小。
華卿道:“我繪一張設計圖,工部與魯家幾日能造好我所需的煉器房?”
工部三位官員喜出望外,當即抱拳,“稟真人,有了圖紙,弟子定聚整個工部連夜建造。”
“好!去前麵說話。”
有人取了筆墨。
華卿坐在案前,提筆流暢地繪了出來,煉器房自然是煉器,隻是裏頭的材料架、材料台、錘打器材處等,必須按照她想要的設計,而墨家的鼓風機、火爐被她進行了改進、優化。
不知是因她是仙人,亦或是活了幾百歲,竟不用尺子,握筆就能繪出想直便直,想曲便曲的線條,“煉器室不用太大,隻需一百二十坪。”
“坪……坪……”工部官員不知道這是什麽樣的尺寸。
華卿朗聲道:“墨家的長度量尺呢?給我取來。”
隻片刻,就有人取來長度量尺。
華卿繪完之後,拿著量尺道:“這是以寸、尺、丈為計量長度的單位,而我習慣以毫米、厘米、分米、米為計量單位。”她拿著筆,在這曲尺的另一麵細細地繪了起來,“三米三為一丈,一丈為十尺,十寸為一尺。十毫米為一厘米,十厘米為一分米,十分米為一米,一裏為五百米,一公裏為一千米,在諸神祖地,路程是以公裏計算。罷了,回頭我整理編寫一套《計量經》、《算經》給你們,你們看了就明白是怎麽回事。”
“長一米,寬一米的麵積,即為一平方米,簡稱為一坪。”
在她說話間,她已將一根一丈長的長度量尺刻畫完成,變成了一根三米三的長尺,上頭還標有文字。
魯昭快走幾步,捧著這根一丈長,但卻是三根旋轉打開的量尺,看著背麵的刻度文字,他很快就明白,這是一種更便捷的計量方式,也更簡單易學,但亦更為精確。
華卿在紙上寫了“1、2、3……”
指著上頭的文字道:“這是諸神祖地的記錄數字的文字,簡稱阿拉伯文字,相較於傳統文字更易使用、推廣與計算。”她指著這十個字數念道:“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零。這個圈是零,十的表示是10,以十進位計數……”
她又演示了一番,魯家人幾乎是一眼就學會了,華卿說了加減乘除的簡要計算,用的也是這種數字,直講了一個時辰,就連工部官員亦聽得入了神。
華卿掏了一瓶仙露出來,淺飲了兩口,“將我要的煉器房建好,都散了罷。”
“真人,請——”
魯昭恭送華卿,身後,數名工部官員與魯家子弟爭搶起華卿的手稿,而那根被她畫過的曲尺一直握在魯昭手裏。
華卿回了儒道宮。
工部的人帶走了設計圖,另聚了墨家弟子連夜建造煉器房。氣得魯昭破口大罵,說他們沒意氣,而當晚,魯昭長子便因華卿的那根尺子與算術手稿感悟出了“算之道韻”。
消息傳出,墨家弟子們又是一陣轟動,他們第一次知道,原來道韻裏還有一種稱為“算”的,乃是主修“算經”,據說魯昭長子魯海悟出此道韻後,計算力驚人,不用算盤,隻需聽人報數,便能在一息之內說出準確無誤的數字。
華卿進了炎黃天界,坐在電腦前,整理《算經》、《計量經》,長度、重量等的計量方法都得重新立下規則,而這塊卻是她一直沒想到的。
《算經》由簡及繁,根據其難度不同,她編寫出了《十二章算經》,是現代社會中從小學到高中的數學。
《計量經》則很簡單,就是一些計量的介紹,長度、重量、麵積等都按照現代社會的國際標準來,就連人腳的大小也有了“碼”的標準等等。
這次可不是手寫,而是真正用電腦打印出來,亦是她根據自己所學的現代知識拚湊整理而成,盡量做到通俗易懂。
華卿出關的這日正是初一,陶山長坐在傳道台上,對趙國與諸國趕來的弟子講解結丹注意事項,還說了兩次結丹的經驗與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