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4章 尋人
華卿對錦瑟道:“明日五更啟程。這是世外法寶,名為乾坤袋,你留一個,送一個去明心道長那兒。”
她又教了錦瑟使用。
錦瑟留了一個給自己,帶了乾坤袋去尋明心道長。
明心隻是將有些話轉訴了一遍,本想親自傳授功法,卻聽錦瑟來尋。
錦瑟將乾坤袋的使用法子教了一遍,“老師托我之事已了,弟子告退!”
乾坤袋!
世外竟有這等法寶,能裝不少東西,有了這法寶,他們出行就更方便了。
這乾坤袋製作得像一個巴掌大小的荷包,雖她不說,誰人能知道這東西能裝很多東西,足有二十坪大小,別說使銀票,便是銀子也能裝不少了。
得了功法的靜雲、靜雪,頗是不舍,可師父拿定主意這次隻帶大弟子靜月同往,但他們有了功法,便能留在觀中修練。
次晨,天色未明,雞剛叫,明心師徒十幾人便已起來。
華卿帶著錦瑟出了香客房。
一行人出得明月觀的偏門,清晨太早,走大門太吵。
道觀門外,早早就停了一輛馬車。
明心行了一個道門之禮,“華先生,請先上馬車,我與弟子們再叮囑幾句。”
她正色道:“靜雲,我與你師姐不在,你便是我們這一脈的大弟子,要管束好師妹們,更是用心修行。靜雪,你是三弟子,要襄助靜雲照顧好師妹們。”
“是,師父。”
她們也好想去。
對她們來說,有這樣出門的機會可不多。
便是明心,也是生平第一次遠行。如果沒有華卿,她不敢出門,年輕時,是怕惹出是非誤了楊、衛兩家的名聲,如今年紀大了,想出去卻怕有個三病兩痛。
“師父、大師姐,你們一路保重。”
明心又道:“天色尚早,你們都回去罷,別再送了。我昨晚與你們交代的事,可記牢了,若生出事端,我絕不會輕饒。”
靜雲忙道:“師父放心,弟子牢記在心,絕不敢忘。”
靜雪亦道:“師父,弟子都記牢了。”
明心與靜月交換了一個眼神,師徒二人上了馬車。
靜月喝了一聲:“趕車!”
馬車動,車輪軋軋,消失在清晨的林間,再也聽不到車輪響,看不到身影,眾人方才回轉。
城外,七裏坡官道旁的涼亭裏,楊禦史、楊學士兄弟攜著楊懷、楊恪等人已等候多時,四更天就起來了,為了這事,兄弟二人特意告了假。
無數次張望,終於在晨光中看到一輛馬車。
近了跟前,楊禦史、楊學士迎到路旁,遠遠高呼,“學生楊譯(楊諒)恭迎華大先生。”
大先生乃是文昌大陸對大儒的敬稱,兄弟二人皆換作隨常袍服,長身行禮,態度恭敬。
明心一聽是自家的大哥與三弟,心下著惱,當即一掀車簾,難掩憤色,掃過兩個侄兒,氣得卻罵不出口。說了讓他們兄弟倆來就可,竟是驚動她大哥與三弟了,這兩個連府衙也不去,就等在這裏。
華卿不緊不慢地道:“二位的來意我已知曉,我們一行四人皆是儒門女修,委實不便帶男子同行。”
她知曉來意!
明心回望了一眼,心下微微吃驚,他的大哥、三弟在想什麽,這是要塞一個郎君到他們的隊伍裏。
華卿又繼續道:“你們楊家有一個左頰生有青色胎記的女郎,令她隨行。”
明心的眼睛在華卿與楊家兄弟身上流轉。
她一臉苦笑,“先生是從哪裏聽來的,學生雖少回家中,可家裏並沒有帶有胎記的女郎。”
華卿微微一笑,“你年少出家,如何得曉家中之事?這對你兄長來說,一直引以為恥,這孩子養在據此不到二十裏的鄉下莊子,乃是你大侄嫂所出,今歲十五。心性堅毅,頗有慧根,就她罷。”
明心久久回不過神,“十五年前,張氏確實懷過一胎,不是說生下的是死胎……”
不僅她意外,便是楊譯也是一臉吃驚,帶著憤怒之色望向長子楊懷。
楊懷結巴遲疑,這件事,除了他,唯有他妻子知曉,那孩子一出生,夫妻倆就被那塊胎記嚇了個半死,在愛慕容貌的晉國,生了這樣一個女兒,他們還不得被人笑話。
張氏當時下令要將那孩子丟了,是他不舍,念著到底是自己的骨血,便安排仆婦將她送往鄉下養著,一轉眼已是十五載。
因引以為恥,他們隻對外聲稱,說生的是個死胎,孩子沒了,可今兒卻生生被華卿一語道破。
仙人,真的是世外仙人,否則連他們楊家都不知曉的人,她是如何知曉的。
楊譯氣得指著楊懷就罵:“你這個孽子,你……你竟然欺上瞞下,謊稱那孩子夭折了,你……”
“他不謊稱,若如實稟告,楊家容得下那個麵帶胎記的孩子?”華卿反問,“在這名聲大如命的晉國,就算他們夫妻留下這女嬰,你們楊家焉能容下?”她語調平淡無波,“楊大郎,領路罷,我們接了那孩子就出都城。”
靜月、錦瑟麵麵相窺。
明心隻覺娘家人給她丟了麵子,冷聲道:“楊恪,將幹糧遞給我。”
這都叫什麽事,居然自作主張,想塞一個郎君同行。
她是道姑,她不會應。
華卿更不願與郎君同行。
楊恪提了兩大包幹糧,明心挽了個訣,他手裏的幹糧就像變戲法一般不見了。直瞧得楊譯、楊諒兄弟連連瞪目,唯明心冷掃一眼:“楊懷,還不上馬帶路?”
“喏——”他如在夢中,迷迷糊糊地跨上馬背,帶著馬車往前方官道而去,行了半個時辰,到了一個村莊,明心令靜月同往。
不多時,楊懷與靜月領來一個穿著鄉下村女服飾的少女,生得又瘦又弱,除了一雙眼睛還算靈動,從頭到腳就沒一點可取之處。
明心掃了一眼,不知是覺得丟了麵子,還是心疼這孩子,當即就罵:“這也是楊家血脈,楊家幾時還短缺了這幾口吃食,真有十五歲,最多十二吧?”
楊懷大氣不敢出,去接這孩子時,說了一大堆的好話,好在這孩子還算通情識理,隻說不怨怪父母,若不是她長得嚇人,也不會將她送到鄉下莊子。
“姑母,當初送來時,我們可是許了不少銀錢、布帛,何曾想到……別說是一個,便是十個順娘都能養出來。待姑母走了,我再去找那人家算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