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7章 晏遲之諫
不管是床弩,還是手/弩,遼國其實都沒有掌握製造機竅。
手/弩的射程比普通弓箭更遠,威力更強,朝廷對於此類利器的管控也一直嚴格,當然禁止私造及暗中販售,若有觸犯,將按謀逆大罪處以極刑。
但是民間的亡命之徒,仍有私造手/弩牟取暴利的行為。
他們所造的手/弩其實都是有其形,而缺其效,射程和射速都難與官造手/弩匹敵。
所以羿栩就算發現有人私造手/弩,還不至於緊張,否則這兩張手/弩畢竟是刺探社提供給遼國細作,天子下令嚴加追察,萬一刺探社露出了破綻,導致人手損亡,晏遲這回也算是搬起石頭砸腳了。
反正在他的計劃中,也是必須挫毀莫為芻的計劃,沒想過讓汴王真命喪於刺殺。
但晏遲心知肚明,徐砥父子兩個卻不真相,徐砥便道:“還是想辦法徹底杜絕才好。”
“我也正想向官家諫言,此回事案不能再以妥協了之,務必向遼國問罪,並借機作罷允許遼人入我國境的條款。”晏遲隻說了他的部分計劃。
徐砥主動提出,若此諫言天子不納,他也會在朝會上再諫。
晏遲並不意外太傅府在此事案上如此積極,因為原本衛國的臣公,心知肚明衛遼之間早晚會決一死戰,有誰會樂見遼國能夠大搖大擺往衛國公派細作的荒唐事? 有誰會相信遼國提出這個條件隻是為了與衛國長期維持友好關係?遼國細作企圖刺殺汴王煽動衛國內亂,該怎麽做才能真正杜絕再有下回?
當然是拆穿遼國的毒計,遣使公然質問,遼國之計告之於廣眾。
今後,汴王也好,還是別的宗室也罷,隻要再遭伏殺,遼國才是最大的嫌犯,他們可休想再煽動內亂了。
不過晏遲認為,如果連他都不能說服羿栩痛下決心的話,徐太傅及徐砥的諫言也不可能有什麽效果。
這天,羿栩果然與淮王商量。
“那幾個刺客,雖稱是莫為芻指派,奉的是遼主的禦令,不過他們可都是遺民,是衛人非遼人,我們若以刺客的供述質問遼主,遼主完全可以矢口否定,反誣咱們意圖毀背和約,所以我的看法是,莫不如以這幾個刺客意圖離間衛遼之盟了結,將他們斬首示眾,如此也是給予莫為芻警告了。”
淮王表示認同。
他真是有苦說不出,因為司馬修聽聞此一事案,還篤定刺客是晏遲安排呢,要不是天子怒氣未消,拒絕了三郎的求見,他都攔不住三郎火上澆油的衝動勁。
無論如何,此案就此終結也罷,就算是晏遲的陰謀,橫豎對於他和三郎而言,都沒有半點害處。
但淮王還是相信這回事件除了是針對晏遲之外,和晏遲其實並沒有幹係。
因為他不覺得晏遲這麽做,犧牲幾個人手被當作遼國細作死於鍘刀之下,能獲得任何利益。
淮王並沒有離開,晏遲就入宮了。
他果然提出了諫言,並極力打消天子的顧慮:“我朝雖答應了遼人入境,遼廷卻並不允許遺民脫逃,這幾個刺客,拿的是遼廷簽發的通關令才得以入衛,他們為了方便返遼,通關令肯定還留著,淮王殿下既然逮獲了這些細作,並察實他們的身份,肯定是憑借他們身上的通關令。
有此憑證,還留下了活口,遼王就無法推托這幾個細作仍是我衛國的遺民,與遼國無幹。官家,興教寺事案,必不能大而化小,官家深思,這回若非興教寺中僧人惟難機警,發覺了鬼崇之人欲行詭害之事,呼喊眾僧人緝拿刺客,將其驚走,使遼廷陰謀受挫,汴王若遇不測,在遼國細作的煽動下官家再次蒙受殘害手足至親之惡名,國中人心浮亂,變亂迭生,對於官家自身,以及社稷江山,將造成何等嚴重的損害?
若官家連這一事案,都將大而化小,遼主更加認定了官家懦弱好欺,接下來如此類暗殺計劃勢必層出不窮,大衛將防不勝防,所以此一事案,官家理當將遼國的陰謀公之於眾,並問責於遼廷。”
淮王雖因司馬修的提醒,對晏遲這一諫言應當懷存提防,可他聽了這番道理,竟也覺得唯有如此才能震懾遼廷。
羿栩則一臉的猶豫,兩道眉毛幾乎在鼻梁上端打成死結。
“遼國細作公然入衛,我國卻礙於條約不能將其逮拿,官家該怎麽防範這些細作為禍?所以當初臣等才對此條約諫言駁回,事實也證明遼國堅持這一條約果然居心叵測,故而官家大可借這回事案,要求衛遼之約取消允許遼人入我衛境的條款,給予遼主時限,使其召還遼國國民。
否則,我方但凡察實遼人潛居於國境者,皆以細作論懲。”晏遲再諫。
淮王又想到司馬修曾經的想法,對於遼人可出入居住衛境的條款同樣覺得是莫大的隱患,他不由感慨,要是晏遲真沒有為趙清渠複仇的計劃,對羿姓皇族不存惡意,湘王和三郎未必不能攜手,有他們兩個齊心協力輔佐官家,為大衛社稷效力,何愁不能抗擊夷敵,再複衛國強盛時期的國力?
但,淮王還是有擔心的地方。
“要是如此,勢必激怒遼主,倘若遼主立時起兵討伐我朝……”
淮王的話說中了羿栩心中的憂懼,他幹脆就不開口了。
承認自己畏懼他人,無異於承認自己就是個懦夫,身為一國天子實在難以啟齒,但淮王既然提出了擔憂,羿栩就可以拿淮王作遮羞布:不是我懦弱啊,我雖為君主,卻不能不聽取各位臣公的良諫,越是這樣的大事,就越是要慎重三思。
“遼主理虧。”晏遲先說了四字,再說對策:“事涉兩國邦交,我方大可相請與衛、遼皆存秦晉之好的第三方,西夏王廷做為見證。”
羿栩看了看淮王,見淮王儼然正在思時,他就忍不住開口:“無端就認定,遼廷對於夏廷真有這多顧忌?”
“遼主現今正期待西夏王能出兵,和他合力平定漠北,不是遼廷對夏廷有多顧忌,而是遼主必須解除後顧之憂,才能放心針對江南用兵!”晏遲微微向前傾身:“臣早有判測,衛遼之間的決一死戰在所難免,臣就算竭盡心力,也隻能維持三、兩年的和平,官家經此事案,理當認請遼廷的意圖了,他們需要這三、兩年的和平,但最終的計劃,就是徹底侵吞大衛江山!”
“人心不足蛇吞象。”羿栩憋出這樣一句話,臉色白得把鼻骨都越透出來,他很想再痛斥遼主幾句,但這樣的氣急敗壞實際不能挫敵分毫,更剛硬的話都說不出來了。
他隻好看向晏遲,心裏想著應不應當讓親自恩封的這位異性王再行卜測,卻更顧慮得出什麽不吉的卦象,那又應當如何?就這麽提心吊膽地等著厄運臨頭,接受亡國/之君的宿命?他真是太懼怕這非常人能測的天命時運了,隱隱覺得天時不會再眷顧他。
“夷國勢強,則天下即成大爭之局,這也為天道使然,不過熒惑星犯樞的厄狀暫消,我朝社稷尚還未呈崩亡之象,若能扼製北遼繼續興壯的勢頭,積極備戰,不使遼國攻我措手不及,勝負仍能一爭。”晏遲洞悉羿栩的心思,沉聲說出這樣一番話,他還瞥了淮王一眼,見這位也是滿臉的憂慮,儼然已經沉浸在將有一場存亡之戰的恐懼中,根本沒有和他針鋒相對的心情。
羿承鈞從前也並非多疑的人,年輕時候,東平公與之性情相投,結為摯交,羿承鈞甚至一度以手足之情相待,那時的主臣二人,想必也是肝膽相照,可命運突然有了覆轉,願望隻在濟州逍遙自在的康王,隻能承當起天子之責,他登上了從來不敢奢望的寶座,從此手握這個國家的最高權柄。
優越之後,隨之便生長出一顆疑心。
因為體會了權力的美妙,就篤定這是世人夢寐以求的事物。
羿栩本就比羿承鈞要多疑,而且更懦弱,他要是有遼主的三分本事——遼太子文武兼休,智勇雙全,雖母族勢大,曾一度能夠限製王權,這樣的一位儲君其實很難不為君父顧忌,可遼主卻從來不擔憂儲君勢大則圖奪位,他令遼太子參政,並允太子府擁兵,遼主不是沒有城府,是因為自信。
儲君再強,得人心所向者仍然是他這君父!!!
羿栩若也是這樣的君主,晏遲承認不可能離間他和淮王反目。
因為顯而易見的是,淮王羿杜壓根就沒有奪位的野心,他可謂是羿承鈞幾個兒子當中,最兒女情長的一個,淮王的憂憤在於被生母和嫡兄冷落,表麵上待他極為慈和的司馬氏其實也是想要利用他,他敏感的心靈實在感激世上還有羿栩、司馬修二人,對他是真誠相待,為了這兩人,他心甘情願放棄奪位,一心一意做個順從的臣子。
羿栩但凡是個明智的人,都不至於懷疑淮王懷有二心。
但羿栩不是個明智的人。
晏遲不覺得這是幸運,因為要羿栩真是個明智強大的人,他當初不會選擇助羿栩奪位,羿栩將是他第一個鏟除的對手。
在短暫的停頓後,晏遲開始提出他如何遏製遼國的種種計劃,他眼看著隨著他一條一則的剖析,一條一則的解釋該如何應對,羿栩則罷了,羿杜反而更像熱血沸騰、胸有成竹般……
他知道今天的諫言,必然會被羿栩采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