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2章 招商引資

  當淩小秋和姚詩芳前後接連懷孕時,焦躁的情緒伴隨了她整整一年。


  孩子出生,姐妹們享受著榮升父母的喜悅,而她在曆盡千辛萬苦的努力之後依舊是一場空。


  所以,她崩潰了。


  雖然劉語安在首都生活了好些年,可內心依舊很保守,沒辦法接受沒有孩子的事實。


  連看見陌生的孩子,她都想哭。


  不過,一個月的旅行讓她心胸寬廣了不少,全靠丈夫的安慰和懷抱撐了過來。


  回到首度之後,兩口子忙得不可開交。


  身為北壩村的村長,劉語安甚至比付國華還要忙,處理的事情還更多,也就沒有心思再想到孩子,頂多有時候瞅見孩子回獨自傷神一會兒。


  公婆對她更加關心,而且以前經常詢問進度,四處找藥給她吃的家婆也沒有再提。


  劉語安猜是丈夫的意思。


  還有一次,付國華不聲不響的攬了所裏一位女同事的活,起初她還埋怨丈夫太好說話,發了一通脾氣,後來才知道原來那位女同誌懷孕回家待產,付國華怕說出來刺激她,愣是挨了她好些天的抱怨。


  在周遭人的關懷以及忙忙碌碌的事業裏,劉語安才逐漸敞開了心扉,不再把生活的重心放在孩子上。


  忙忙碌碌三個月後北壩村傳來了一個好消息。


  之前凍結的資產,罐頭廠,以及被封的公司全部解凍。


  罐頭廠重新開工,甜蜜蜜罐頭以及蔬菜幹又再一次上市。


  而如今,嶄新的四層辦公大樓已經裝修完畢,所有人都搬進了辦公室裏。


  一天,幾隊建築工走近了舊辦公樓,除了重新粉刷之外又加高了三層。


  除了讓人捉摸不透的舊辦公樓,路過北壩村的人還對一聯排,圍繞小區的將近二十個空置房屋十分好奇。


  說是住宅,卻隻有一層,而且麵積有大有小,大的能有一百來平方米,小的隻有二三十平方米。


  說是鋪麵倒是有幾分相像,但大門卻不是當下店鋪用的卷簾門,而是玻璃門。


  平房店鋪沒什麽技術含量,施工隊撤出之後就一直空置著。


  有一天卻有一夥人開車進了北壩村,走進一間一百來平方米的空房裏,敲敲打打了半個月之後,一間裝修好的店鋪已經能看出雛形。


  然而經過的人更加好奇。


  這年代,國內店鋪還沒有裝修的概念,而且大多都用的白色牆麵,可這一家店鋪牆壁卻是明黃色,還安裝了不少吊燈。


  由於門麵是玻璃材質,能清楚的看見四麵牆擺放了四麵木頭架子。


  不管是去菜市場買菜,還是北壩村的居民,村民,路過時都要好奇的瞧上幾眼。


  開張的那一天,麵包的香味混合著鞭炮聲炸響了北壩村。


  來自香江的西式麵包店正式開張。


  饅頭和包子,豆漿和油條大夥從小吃到大,但是黃澄澄,鬆軟的麵包還是頭一回見。


  大人還能說湊熱鬧,路過的孩子沒一個能夠走得動道。


  刹那間,百平方米的店鋪擠滿了人。


  店鋪門口兩邊還放著開張花籃,隆重的開業儀式,吸引了很多群眾!

  有的真想嚐試店裏的美食,有的純屬是來看熱鬧的。


  店鋪裏的員工都穿著統一整齊的服裝,也讓大夥大開眼界。


  看著熱情地招待著顧客的員工們,身穿紅色裙子的沈清很滿意。


  沒錯,這一家西式麵包店是沈家旗下的糕點牌子。


  在香江,這樣的店不少,但在華夏隻有兩家,除去王府井的那一家,第二家她開在了北壩村。


  店員和糕點師傅都是從王府井點心鋪裏移過來的老員工。


  站在門外迎接的經理說:“蘇老板來了,正在外頭放鞭炮呢。”


  這裏的風俗,新居進宅或是店鋪新開張,凡是送禮過來的,都要放鞭炮迎接、喜慶!

  見到蘇玉春過來了,沈清親自上前來接待,笑著開玩笑,“收我租金的房東來了。”


  “比我想象還要隆重!”蘇玉春環視店裏的一切。


  她的身後跟著劉語安等村幹部,還有公司裏的高層。


  “蘇老板,您吃什麽?”接到老板指示的員工殷勤的問


  “金鳳菠蘿包”


  蘇玉春點了下自己帶來的人數,“要八個菠蘿包,再給我們介紹一份甜品。”


  員工手腳麻利的拿著托盤去取。


  有一個帶著孩子的婦女指著架子上的一款甜品,問:“多少錢?”


  聽到一個巴掌大的甜品居然要一塊五之後,婦女很吃驚,拉著兒子說:“媽給你買肉包子去,素包子5毛一個,肉包子7毛兩個,不比這香啊。”


  店員見慣了,笑眯眯的說:“我們這款裏頭包奶油,蛋糕胚也是拿雞蛋打的,放的是鮮牛奶,現在開業打折,之後原價一個要三塊錢。”


  小孩嗅著味已經饞得不行。


  不怪孩子,婦女嗅著甜甜的味道也把持不住,最後尋思著趁著開業打折嚐個鮮,於是開始掏錢,“來一個吧。”


  抱著嚐鮮想法的人不少,架子上的蛋糕以肉眼可見的速度賣出去。


  沈清的身份吸引來了兩家報社記者,在取完素材之後,兩家報社的編輯記者剛跨上自行車就被攔下。


  甜品店的員工舉著兩份甜品,客客氣氣的說:“我們老板請客,新店開業麻煩你們跑一趟。”


  兩家報社記者心裏歡喜。


  他們都是小報社的編輯記者,人數總共也就七八個人,每個人一周必須要有五篇能夠上報的稿子。


  可以說,來采訪沈清新店回去撰稿子也是為了完成任務。


  雖然記者行業挺吃香,但掙錢多的都是大報社。


  小報刊一個月工資也才280塊錢,加上30塊錢的編輯費。


  300塊錢一個月的收入得負擔一個家庭的開銷,再加上現在到處都在下崗,誰知道有一天會不會被自己輪上。


  所以,幾塊錢一個的蛋糕,他們還真舍不得買。


  兩個記者接了蛋糕,心裏隻有一個想法,吃人手短,這一篇回去好好寫。


  隔天之後,沈清的西式蛋糕店果然見報。


  新奇的甜品店雖然有一定的吸引力,但畢竟是首都,沈清的甜品店並沒有引發太多的波瀾。


  在三天開業熱鬧過後,店鋪的人流量回到了平穩的位置。


  沈清不急,蘇玉春也不急。


  開業第三天後,一份當紅影星林燈決定退出影視圈的消息才刷爆了各大報刊。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