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3章 變數(1)
“呂秀娟,就算通知你,你家也不合格,你有個兒子,而且在火車站賣粥,誰家都知道你生意還可以,不符合低保條件。”
另一個人安慰呂秀娟,“今年低保在瀘市第一年試點,說不準明後年名額增多,條件鬆放,到時候你再來申請。”
華夏的低保製度在92-93年間首在瀘市首先設立。
在老百姓的眼裏,低保等於一個月無條件領一點錢,所以居委會的話起不了效果。
呂秀娟潑辣的說:“明年的明年再說,今年你必須把我家加到第一批低保裏,否則沒完。”
剛到居委會的一個小姑娘怒了,“那低保得證明無兒無女,或者是兒女不贍養,你要承認你兒子不贍養父母,我們就把你名字加上去。”
呂秀娟聲音比她還大,“我兒子還在讀書,他還是個孩子,公家能讓孩子出去掙錢去啊?”
現場更加吵鬧,居委會的人隻好用手把硬紙殼卷成卷筒喊話,讓大家安靜一點。
居委會苦啊,想當年沒有改革開放之前,大夥都一塊窮。
誰家到月末一粒米都拿不出來了,就隻能到居委會反映情況,把居委會的幹部當大爺供著,請幹部們到家裏來現場勘查,確定家裏真的是沒有隔夜糧了。
等幹部們雄赳赳氣昂昂的檢查完才會丟下一張可以賒賬的紅票子,昂首闊步,眼睛看著天花板說:“曉得伐,算著吃。”
那一家子就得趕緊作揖道謝,把一群大爺送出去。
現在改革開放了,人的底氣也足了,不慣著這一群大爺了。
呂秀娟不知不覺已經成樂這批抗議者的領軍人物。
“當官的不就應該為老百姓做主嘛,你們要是給我低保,明天我就不幹了,我家就是沒有生活來源,就是得領低保錢!”
居委會幹部也毫不遜色,說:“那就算你老公無勞動能力,你兒子正當年輕,你自己好手好腳,喊得比誰都大聲,不能算是無勞動能力,也不能和沒有贍養人沾者邊!”
有人開始笑話呂秀娟無理取鬧要領低保了。
呂秀娟漲紅了臉,“我不管,你們不給我低保,就是要餓死我。”
居委會也知道嘴硬鬥氣解決不了問題,一幹部拿出一張表格,“行行行,你先填,到時候不是我們不給你辦,是不符合國家條件,知道了吧。”
呂秀娟的條件絕對不符合低保戶,所以幹部們也不想跟著扯皮。
呂秀娟興衝衝的接下過申請表,把表放在椅子上,蹲著要寫。
姓名那一欄就寫不下去了。
“咋的,你連名字都不會寫,還怎麽申請”
居委會小姑娘記仇,看著呂秀娟遲遲不動筆就嘲笑她。
眾人也笑,可是呂秀娟占著申請表臉色漲紅,眉頭緊鎖,姿勢不動。
“媽”
施誌豪快步的走進人群,冷冷的盯著這些嘲笑呂秀娟的人,特別是那個嗓門大的居委會女孩。
那女孩定眼一看是個高大帥氣的小夥子冷冷的瞅著自己,不好意思的別過臉。
“兒子,媽的名字咋寫來著”
呂秀娟盛氣淩人的氣勢沒了,在施誌豪身邊乖得像綿羊,那表情又好像不會寫字讓孩子丟臉了。
“媽,我來寫。”
施誌豪拿過筆,蹲著端端正正的填寫好申請表,又扭頭嘹亮的喊:“媽,以後需要寫字的就喊我,咱們回家!”
嘹亮的一聲讓呂秀娟知道兒子並沒有嫌棄她,也沒有覺得丟臉,感動又開心的應了一聲,母子兩才走出人群。
呂秀娟回了家後提起了菜籃子興匆匆的去買菜。
兩父子兩又無言以對。
施陽說:“你媽是沒辦法才拉下臉去胡攪蠻纏的要低保,如果你讓她嫁人,她就不至於!”
施誌豪沉默以對,一刹那他想把掙的錢都拿出來,又覺得還不是時候。
施陽隻在家裏呆了一天。
大學周一有課的,他要呆在家裏的話就會漏餡。
一大早,他先幫著呂秀娟賣了一個小時的白粥,才說要去上課。
他在書店溜達了一圈,買了幾本給施陽的書後又朝家裏走,尋思著等會到家後就說老師病了,今天課不上。
再有幾天就是清明節了,他想留在家裏幫呂秀娟整理艾青。
艾青汁得人工搗亂,糯米粉和梗米粉蒸熟後攪合成麵團狀也得花力氣,他可不舍得呂秀娟動手。
雜院門沒有關,他聽見兩個男人在說話,朝窗戶裏一瞅就瞧到對呂秀娟有想法的那男人正跟施陽下象棋。
施誌豪衝進去把人從炕上拎下來,看到牆角一袋米後氣從心來,一手拎著米一手推人,把人扯到院子裏。
“滾蛋!”
那男人爬起來,沒有計較施誌豪的粗魯,默默的提起米出了院子。
施誌豪嗬斥嗬斥的串著氣,分不清是氣的還是揍完人後累的。
原來,他不在家的時候,爸都讓人上家裏來。
“啊!”
施誌豪幹嚎了一聲,衝出了雜院。
晌午的時候呂秀娟回來做飯。
施陽說:“過年時候的新衣服還在不在,我想穿。”
呂秀娟笑著說:“都快入夏了,穿著不怕生疥瘡啊。”
施陽說:“有你在,怕什麽。”
這話呂秀娟聽著實至名歸,打從施陽癱了之後,身上從來沒有異味,也沒有長疥瘡。
呂秀娟真把新年穿的新衣服找出來。
“媳婦,精神不。”施陽喜氣洋洋的顯擺,問呂秀娟。
兩夫妻不死不活的過了那麽多年,施陽溫柔喊呂秀娟媳婦的次數屈指可數。
呂秀娟興致也高昂了,“我給你理頭,更精神。”
之前都是一個月後喊剃頭匠上門給施陽理發,呂秀娟呆在旁邊看幾回,後來買了剪子、剃刀、推子自己推,省錢。
就著窗戶灑進來的陽光,兩夫妻一邊推頭一邊聊天。
施陽起初講文學,呂秀娟隻是嗯嗯啊啊的回應。
後來她就問最近買菜貴不貴,大米是不是漲到了八毛錢一斤。
他問一句,呂秀娟就能夠答三四句。
施陽又提起年輕的時候下鄉給知青們科普苗子的知識,知青們把老鄉家的高粱苗當成了雜草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