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0章 招委培生

  要是小秋沒意見的話,興許還是一段好姻緣呢?

  聽見小汽車聲音,談得火熱的兩人暫時止住了話頭,心滿意足的毛巧慧順勢起身打算回家,送她出門時,兩人在門檻邊又聊了一會,討論著找合適的時間先讓兩人上照相館拍張照片,互相先過過眼。


  毛巧慧高高興興的走了,蘇玉春當天晚上就讓閨女明兒上學的時候順道去老師辦公室,喊淩小秋回家吃晚飯。


  “你,你讓姐回來吃飯,是想給她介紹對象吧”章甜煙之前也聽了一會,說:“您就別費心思了,說不定我姐心裏早有人了。”


  聽閨女意思好像是知道點內幕,蘇玉春也顧不上朝臉上抹麵霜了,問:“咋回事啊,跟我說說。”


  章甜煙說,淩小秋跟學校裏一名體育老師走得可近了,經常看見兩人一塊去食堂吃飯。那位體育老師帶章甜煙的班級,有一回體育課她還親眼瞧見了,之前小秋姐一直織的圍巾就掛在老師脖子上。


  一通聽下來,蘇玉春也覺得外甥女跟學校裏的體育老師有點啥了。


  在章甜煙的描述裏,學生們對那位男老師的評價很好,聽著是個很正義,正派,認真負責的好老師。


  隔天晚上吃飯的時候,蘇玉春旁敲側擊的詢問外甥女願不願意處對象。


  淩小秋大大方方的說心裏有人了,對於孫佰江家投出的橄欖枝並不心動。


  從外甥女嘴裏,蘇玉春又深入的了解到那位男老師的另一些信息。


  祖上兩代,父母,爺爺奶奶都是清華和北大的學生,那位男老師自個也是清華出身,畢業後按照專業被分配到了目前的學校當體育老師。


  看來還是個書香世家。


  不過淩小秋的話裏行間也透出目前她是單相思,那位體育老師似乎沒有來電,所以她才沒有跟家裏人說的。


  了解到外甥女的心意後,當天晚上蘇玉春就跟孫家通了電話。


  得知淩小秋心裏有人後,毛巧慧也很遺憾,還讓蘇玉春多觀望觀望,瞅瞅身邊有沒有合適的女孩等等。


  蘇玉春勸毛巧慧想開點,兒孫自有兒孫福,又說孫家那麽好的條件,哪裏愁找不到兒媳婦。


  一席話把毛巧慧說得心花怒放,一句滿含笑意的‘讓他自己折騰’表明其內心暫時放鬆了逼兒子處對象,結婚的念頭了。


  蘇玉春也忙,轉眼就把這事拋在了腦後,隔天一早開車去了一趟本地的一所私立高中。


  私立學校在九零年代如同雨後春筍似的冒出。


  光是90年底的統計,華夏私立承辦的大學就有十七所,私立的初高中有四百多所。


  她今兒要去的就是首都第一所私立普通高中,正澤學校。


  由於提前打過招呼,一名教職工正在校門口等著她。


  校長室內,短暫的寒暄之後,蘇玉春道:“校長,這回我是想來招委培生的。”


  校長很詫異,“我們學

  校雖然剛成立不久,但其他學校也沒聽說過跟私企合作招聘。”


  這年頭,畢業還包分配,大學生是鳳毛麟角,大中專院校的學生也很搶手。


  蘇玉春道:“總要有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嘛。”


  此時校長已然回過神來,斷然的拒絕,解釋道:“我們學校的委培生,是跟國企,事業單位,各大機關簽合約的,學生畢業之後按照合同進編製,這私企還是姑娘上嬌子頭一回,沒編製學生也不樂意啊。”


  蘇玉春:“雖然沒編製,但我們公司福利更好。”


  校長搖手拒絕。


  現在大中專院校的畢業生不愁沒單位去,學校何必節外生枝。


  蘇玉春沉思了一會,問:“那如果我從落榜的學生裏挑選一部分送去大中專院校當委培生,怎麽樣?”


  這年代大學生是象牙塔,大中專生也得過獨木橋,錄取率並不高,每一年都有不少落榜的考生。


  此時大中專學生跟後世還真有天壤之別,就說蘇玉春選擇的這所正澤中學,23名教師多是各區教研學科的帶頭人,或者重點中學的老師。


  所以哪怕是高考落榜生,學習能力也很強的。


  她進一步說:“首都地區確實是沒有跟私營單位簽訂委培生合同的案例,可以前不也沒有私利學校麽,咱們學校不也是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嘛,再說了多給幾個學生上學的機會,這是好事啊,校長你就是開創與私企合作第一人啊。”


  校長眉頭跳了跳。


  從落選的考生裏頭選人並不會占了其他事業單位和機關,國企要人的名額,而且估摸著落榜的學生願意還不少。


  委培生不是說不要學費,而是委托機構負擔學費,學生跟委托機構簽訂協議,畢業後根據協議償還學費以及畢業後五年起跳的勞動合同。


  企業代繳的學費會在學生畢業後按月在工資裏扣除一定的比例。


  總而言之就是企業先幫你繳了學費,還是得還的。


  但委培生依舊十分吃香,甚至是很多人夢寐以求的機會。


  華夏現在有出現了“公費生”和“自費生”兩種,已然不是以前讀大學免費時代了。


  畢竟大學,大中專都是精英教育,能夠負擔得起的家庭隻有一部分。


  以正澤中學等私立學校來說,自費生一年學雜費是960塊,這已經讓很多家庭倍感壓力,很多家庭隻能供養一個孩子上學,更別提自費上大學,大中專了。


  隻要能上大中專就行是很多家庭的寫照。


  在校長沉思的時候,蘇玉春道:“我們招收的委培生,畢業後的薪資跟著市場價走,不會跟機關單位一樣把薪資定死,弄得跟賣身契似。”


  校長琢磨著,除去沒有編製外,蘇玉春的委培生協議有不小的誘惑,接下來的話已經透著幾分鬆動。


  “你們打算招多少委培生?”


  “十個,三個機械,兩個管理,四個文學,一個計算機。”


  打開了話匣子之後,接下來就容易得多。


  晌午的時候蘇玉春受邀跟著學校老師一塊吃飯。


  在一線教師工資極低,一個月隻有幾十塊錢的年代,學子們都是懷抱著對教育極大的熱誠選擇了教師行業。


  (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