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 極地
馬裏亞納海溝位於菲律賓東北、馬裏亞納群島附近的太平洋底,全長2550千米,為弧形,平均寬70千米,大部分水深在8000米以上。最深處為11034米。如果將珠穆朗瑪峰放在這裏,那麽它的山頂距離海麵還有2000多米。
海溝底部的壓力是海平麵壓力的1000多倍。
它是世界上最深的海溝!
身體強化已經完成,就當機立斷出發,陳洋其實對於這次的獎勵已經很滿意了,每個男人的夢想都是希望自己能夠更加強壯,更加強大,現在,他已經是這個星球上所有男人中的身體素質之王了!
不靠格鬥技術的話,誰也打不過他!
打開勘探裝甲的自動導航係統,潛入海洋。
天空,陸地,海洋,真的是三個完全不同的世界,海洋,還並完全屬於人類的領域,人類征服了大地,卻還沒有征服海洋。
潛水員曾在千米深的海水中見到過人們熟知的蝦、烏賊、章魚、槍烏賊,還有抹香鯨等大型海獸類,在2000~3000米的水深處發現成群的大嘴琵琶魚
陳洋在海麵下1000到2000米的時候已經罕有見到海洋生物了,到了2000米的時候更是漆黑一片,伸手不見五指,宛如進入到了深遠之中,將所有的光線都吞噬!
一般人如果在這種環境下,怕是要不了多久就會瘋掉,沒有光,隻有不斷貼著自己的海水,以及海中幽靜的時不時傳來的奇異的聲音。
當然,一般人也不會獨自過來,越到海麵之下,壓強就越是恐怖,直接暴露在水中,屎都能給壓出來。
陳洋有勘探裝甲,周圍的一片也是用3D成像的技術呈現在他的麵前,但是還是讓他感覺疏為不適。
人類,天生就怕黑暗,向往光明,害怕孤獨。
據《米國國家地理》報道,2017年科學家在馬裏亞納海溝7966米的位置發現了一條魚,學名馬裏亞納獅子魚,是迄今為止發現海洋最深的魚。
維基百科顯示,該魚通常生活在海下6198–8076米,體長29厘米,重160克,被認為是馬裏亞納海溝深處的頂級掠食者。
科學家認為,再往海溝更深的地方走,就不會有任何魚了,因為海下8200米左右是魚類能承受壓強的極限。
陳洋放大了勘探的範圍,終於在據他幾十公裏的地方探測到了生命跡象。
但是……他懶得過去,快點完成任務吧,這種環境還真不是人待的!
以後誰有興趣研究讓誰來好了!
火速衝往海底,越來越深越來越深,而對於陳洋來說,5000米深跟10000米深根本沒有區別,要不是有3D成像,一樣都是什麽都看不見。
終於觸及了這片海域的地步,任務顯示完成度:1/3。
陳洋鬆了口氣,這個深度勘探裝甲顯示已經沒有任何生命跡象了,還下全都是深深的淤泥和部分堅固的不知名材質的土壤,也許是火山岩漿冷卻而成,也許是大陸移動擠壓而成。
雖然這段勘探的時間不是很長,但是對於陳洋的感觸確實非常深的,人類之於大自然,真的是太渺小了,小到如果不進化出智慧的話,根本就是微不足道到了極點!
這個星球上的海域尚且如此浩瀚,那麽星球之外呢,還有多大,還有多遠,光是想一想,思維就好像有種凝固了的感覺,那種仿佛要直麵宇宙大恐怖的恐懼,那種孤獨一個人獨行的感覺,真的是太不友好了。
重新回到了海麵上之後,長長吐了一口氣,雖然他並沒有任何缺氧的感覺,但是那種壓抑的環境,真的讓人仿佛身處另一個宇宙一樣,孤寂,冷漠,可怕,真的是再也不想去了!
陳洋的第二個目標,是這個星球上最寒冷的地方!
南極洲!
總麵積達1400萬平方千米的南極大陸,大部分被冰雪覆蓋,從高空俯瞰,南極大陸是一個中部高,四周低、形狀極像鍋蓋的高原。這個被形象地稱為冰蓋的冰層,平均厚度為2000米,最厚的地方可達4800米。
大陸的冰蓋與周圍海洋中的海冰在冬季連為一體,形成一個總麵積超過非洲大陸的白色冰原,這時它的麵積要超過3300萬平方千米。
南極洲僅有一些來自其它大陸的科學考查人員和捕鯨隊,沒有土著居民,也沒有發現任何古人類活動的痕跡。
直到現在,南極洲沒有工廠、農田,靠當地的自然資源與環境,人類無法在南極生存,因為南極洲實在太冷了。1983年,科學家們曾測得這裏的最低氣溫為華氏零下129度(合攝氏零下89度)。
有趣的是,南極洲也是地球上最幹燥同時也是最濕潤的地方。說它最“濕潤”,並不是因為這裏有豐富的降雨,而是因為南極洲98%的地方都被冰雪覆蓋。不過,由於其極端低溫,這裏也是世界上最幹燥的地方,每年的降雨量不到2英寸(約合5厘米)。
在南極洲生活的幾種生物都極度耐寒,帝企鵝,帽帶企鵝,食蟹海豹,象海豹,漂泊信天翁,南極賊鷗!
隨著後世的全球氣候變暖,二氧化碳排放量急劇增加,人類為了更迅速更快的使自己國家的經濟發展,不顧破壞環境造成的惡劣影響,瘋狂往大自然排放廢氣。
為了約束各國的行為,各國簽訂了一個協定書。
《京都議定書》全稱為《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京都議定書》是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補充條款。
京都議定書規定工業化國家要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減少全球氣候變暖和海平麵上升的危險,發展中國家沒有減排義務。
到2010年,相對於1990年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全世界總體排放要減少5.2%,包括6種氣體,二氧化碳、甲烷、氮氧化物、氟利昂(氟氯碳化物)等。
到2008年至2012年的五年間,歐盟國家應減少8%,米國7%,日國6%,加拿大6%、東歐各國5%~8%。新西蘭、俄羅斯和烏克蘭則不必削減,可將排放量穩定在1990年水平上,允許愛爾蘭、澳大利亞和挪威的排放量分別比1990年增加10%、8%、1%。
華國年排放28.93億噸二氧化碳,人均2.3噸,米國年排放54.1億噸二氧化碳,人均20.1噸,歐盟年排放31.71億噸二氧化碳,人均8.5噸。
當然這是按人頭來的,按總數來的話,華國的排放量就……
而最為無恥的米國,在2013年就退出了京都協定書,反正說話等於放屁在米國人來說已經不是一次兩次,甚至習以為常了,而退出這個協定是為了什麽,想必誰都清楚。
如果連自己的不愛惜自己的家園的話,地球遲早會被人類自己給毀掉。
因為氣候變暖,到了後世,一些南極,北極的動物已經淪落到要去人類垃圾堆尋找食物的悲慘境地了。
曾經的北極熊,作為世界上體型最大的陸生食肉動物,在捕獵食物時,隻吃脂肪,對瘦肉不屑一顧。長得雪白健壯,毛茸茸一團,威風之中又不失憨厚。
而如今的北極熊已經瘦成了一條狗,絕望地闖入人類的生活領域,到處翻找垃圾。
哪怕是一小塊吃剩的肉片,都成了難得的美食。
瘦骨嶙峋,隻剩下一層髒兮兮的外皮耷拉在骨架上,讓人不忍直視。
是的,它們是被活生生餓死的。
北極熊依賴海冰生存捕獵,而全球變暖使得大量冰川崩解融化。
棲身的空間越來越小,覓食的難度越來越大。曾經的極北之王不再,隻剩下一條條苟延殘喘的無辜生命。
這是2019年北極熊的境況,當時的科學家預言,不出80年,北極熊就會完全滅絕!
“全球變暖”這個詞大家或許已經聽過無數遍,有些許麻木了。
那麽再展示一組數據:
2020年6月份,北極圈內的西伯利亞小鎮出現了38度高溫天氣。
38度啊朋友們,就算是在華國的部分城市,這也絕對算得上是夏季溫度的峰值了。
而現在它出現在了北極圈內,那片我們印象中,一直被皚皚白雪覆蓋的區域。
一位科學家驚恐地說:“我從未見過這樣的情況。”
是啊,誰都沒見過。它打破了北極圈有史以來的最高溫度記錄。
這說明,全球變暖引發的後果,已經真實暴露出來了,不再隻是停留於我們印象中的“天氣變熱”。
這樣反常的情況,讓當時的陳洋想起了《流浪地球》裏的一句台詞:
“最初,沒有人在意這場災難,這不過是一場山火,一次旱災,一個物種的滅絕,一座城市的消失。
直到這場災難和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
人啊,總是在事不關己的時候高高掛起,在麻煩纏身的時候後悔莫及。
這個時候的南極,冰川融化現象還沒有像後世那樣嚴重,不過也已經開始初露端倪。
陳洋懷著沉重的心情,看著這一片白茫茫的世界,更多的是對自然的敬畏,對人類的檢討,對生命的歎息。
在真正的天災麵前,人類真的跟螻蟻沒什麽區別。
係統沒反應,顯然到達這裏還不算完成任務。
繼續前行。
本特利冰河下溝穀是南極洲的一個巨大的溝穀,位於在海平麵以下8383英尺(約合2555米)。它是地球上沒有被海水覆蓋的最低的地方。但是,陸地的最低點還是被授予給了死海。因為它實實在在是在陸地上,而本特利冰河下溝穀則被冰——水的另一種形態覆蓋著。該溝穀的麵積跟墨西哥差不多。
達到環境最為複雜的低點才算是完成了任務,外麵到處都是冰川白雪,而陳洋卻感受不到一絲寒冷,也許有一天,如果真的讓人類在科技測有了十足的發展,才有可能在天地宇宙之威中生存繁衍下來,負重前行吧。
完成任務,勘探極地:2/3
還剩下最後一個。
在東南極洲有南極大陸最大的活火山,即位於羅斯島上的埃裏伯斯火山,海拔高度3795米,有四個噴火口。
在去太陽上洗澡之前,先在岩漿裏裏洗個桑拿?
岩漿的溫度一般在900-1200℃之間,最高可達1400℃。
陳洋抵達了火山口,山巔一圈都是黑乎乎的岩漿渣,壯觀的景色彷佛是地獄的入口,黑色的深淵就在腳底下。
毫不猶豫的進入了火山內部,越入越下麵,直到看到火紅而熾熱的岩漿,這種岩漿流體看起來像水一樣,其實就跟沼澤淤泥一樣,厚實得很。
陳洋呼了一口氣,用勘探裝甲摸了一下岩漿,沒啥觸感,畢竟不是他親手觸摸,但是也有種奇怪的感覺,一些流質粘在裝甲的表麵,遇到空氣就會冷凝成黑色的渣滓,附著在裝甲表麵。
問題不大,裝甲有自動清潔功能,不過真進入岩漿就算了吧,陳洋也不過是口嗨一下。
“任務完成,勘探極地:3/3。”
終於又到了令人激動的抽獎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