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5章 合談結束
陸遜打從心裏佩服劉莽,從最開始計劃南下結盟孫權時,威脅曹操,撿走曹操留下的錦囊信鴿,在絕境中幫助劉莽絕地反擊,與魯肅站到了可以合談的對立麵上。
找曹操借的蔣濟,優勢為了今天的談判合談。
打從舒縣開始,與孫權合盟又反目,找劉表借兵,刺殺孫翊,這中間這麽多巧合之下才撮合而出的結果,居然都在劉莽最開始的預料之中,或者說沒有超出劉莽原來的預計。
之前沒人能想到劉莽為什麽要帶著蔣濟,現在是沒人能想到為什麽劉莽那時候就知道自己需要帶著蔣濟。
無論如何,蔣濟現在來到了魯肅的大營中,等待魯肅入內開始合談。
蔣濟被劉莽所救,心中更多的還是感激,因為換做平常隨意一個將領,都不會管是不是自己把他置入危險之地,他們都會因為蔣濟泄露機密而殺死他。
蔣濟知道劉莽留著自己,是有為了今天做準備的意思在裏麵,所以他準備得無比認真。
他能被劉莽救出來,不說要對劉莽感恩戴德,但是他想做好自己分內的事。
蔣濟抓住的要點與陸遜完全不一樣,陸遜選擇通過土地的地盤大小來進行合談,因為陸遜最害怕的就是土地麵積變小。
但蔣濟不一樣,他知道如此一來,雙方都不願讓出土地,因為在他們自己眼裏,自己都是戰勝的一方,戰勝的一方難道還會把地盤讓出來嗎?
蔣濟選擇從俘虜入手。
“徐晃將軍現在好嗎?”蔣濟隻是在看到魯肅時行了一禮,然後便開門見山地問道。
魯肅看都沒有正眼看一眼蔣濟,他滿不在乎地坐下,懶散地說道:“兩座城,就可以換徐晃和其他將軍。”
他覺得劉莽真會胡鬧,居然派一個小孩子來和自己合談。
“我建議俘虜方麵的問題都用俘虜來解決。”蔣濟沒有在乎魯肅的輕視態度,他很認真地看著魯肅,說道:“我用蔣欽將軍和幾個其他將軍和您換徐晃將軍。”
魯肅沉默起來,他開始認真看待起這個男童。
淮南蔣濟的神童之名,就算是他也有聽說過,能不被他的氣勢壓到,還能正常組織反擊的人很少,孩子更是沒有,這讓他提了一些精神。
“徐晃將軍很好。”魯肅回答了蔣濟最開始的那個問題。
魯肅現在才回答入場時的問題,這說明,在他看來,現在才是談判開始的時機。
蔣濟不以為然,於是再次重複說道:“我方用蔣欽將軍和幾個俘虜的偏將軍與您換徐晃將軍。”
魯肅看著桌簷,蔣欽是他親自從後方調過來的,他了解孫權和張昭的意思,也很想扶持外地人的勢力,蔣欽是一個人才,更是未來江東內部政治對抗的核心力量,不能拋棄。
其實就在戰略上看起來,徐晃的價值是沒有蔣濟列出的這幾位將軍價值高的,對於魯肅來說,這是一筆很合算的買賣。
於是魯肅在故作深沉地沉默片刻後,同意了蔣濟的要求。
隨後蔣濟又做了幾位降將的交換,蔣濟參與之後,合談進行的很慢,因為魯肅正在逐漸認真起來,他的反應越來越慢,思考的速度越來越慢,生怕這個屁大點的孩子在自己手上搶走什麽便宜。
“那我們現在就淮南土地的問題做協商吧。”蔣濟終於開始所有人都真正關心的環節。
“淮南一直南方人治理,州牧在北方聲名顯赫,來我南方攻城略地,這是古時候沒有過的事,這樣做不符合古法,也不符禮法。”魯肅知道蔣濟擅長古籍,於是針對古籍與蔣濟說道。
“袁術稱帝,乃獻帝命令州牧南下收回土地,州牧乃獻帝的州牧,漢室的州牧,子敬先生的意思是漢室要分離兩治?”蔣濟冷哼一聲,不悅說道。
這是蔣濟說話的藝術,如此說法,將魯肅給釘死在了道德柱上,劉莽是奉獻帝名義南征,他們擋也不是,之前的搶也不符常理,現在合談是更加不合理的事。
蔣濟與魯肅唇齒相戰,你來我往,不停在對方的語言之中尋找漏洞。
劉莽在一邊看著,頗然覺得眼前的景象有舌戰群儒的風采。
言官的人數江東占有優勢,其中有不少是被魯肅親自帶過來的同僚,能被魯肅看上待在身邊的人都不是等閑之輩,他們的嘴不停套用前朝古人的合談條約,想通過這些人的前車之鑒來限製蔣濟。
但蔣濟十分清醒,他死抓著獻帝的詔令,不肯退讓半步。
麵對這些人,才十來歲的蔣濟能夠臉不紅心不亂的與這些人據理力爭,就連劉莽都佩服不已。
魯肅與蔣濟這一次合談的結果是劉莽較為滿意的結果。
劉莽放棄西邊沿海一段的地盤,那邊有很多蠻夷,處理起來不簡單,但是交給江東這些早有處理經驗的人去處理,會變得很簡單。
這是雙贏的局麵,所以魯肅也同意了這個要求。
蔣濟善於把自己不需要的東西扔掉,於是他用這片土地換來了魯肅對劉莽此前針對保留壽春陣線的要求。
魯肅看上去似乎很不想多談,很多小地方的歸屬都還沒有商榷就提前離開了合談地點。
臨走時,魯肅特地跑到站在一旁觀摩學習額陸遜麵前,狠狠在他麵前吐了一口唾沫。
“助紂為虐。”魯肅說道。
陸遜看著地麵,沉迷著沒有說話。
他出身江東大戶陸家,不能為江東的政權出力,在很多人眼裏都會是背信棄義之行。
到了傍晚,魯肅和周瑜就開始從江邊撤退。
黃祖對於合談的結果同樣滿意,劉莽拋出西麵的土地,日後江東定會針對這些土地做文章,而他在東邊,能隔開江東的人這麽遠,他的安全能夠得到保障。
江東會記住他這次偷襲的仇恨,但是這難道比得上殺死孫氏父子的仇恨嗎?
劉莽親自派人送黃祖離開淮南,送到江夏邊上,並且他通過黃祖之口,向劉表傳去了問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