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二章 身體力行
在這個周末的夜晚,朱墨一邊哄慰著女兒,一邊鋪床照看著女兒睡下。
女兒漸漸睡熟。
朱墨沒有睡意。
她輕手輕腳地拿起家門鑰匙,把家門輕輕鎖上,然後來到正對著家屬院大門的那條路上來回走著。
她想讓自己再前前後後地好好想想。
她沒有想到,因為自己發去的那條絕望的短信,張智害怕的竟然向她的家人求助。
這個膽小鬼。
他怕什麽呢?
他無非就是害怕失去他的一切,可他卻唯獨不怕失去她和孩子。
朱墨悲戚的心情,漸漸地被一種悲壯所替代。
“好好活著,和孩子都好好活著!我倒要看看,你張智追求的未來到底是什麽樣的!”
朱墨要求自己聽大哥的話,打起精神。
心裏鬱積的愁悶,開始一點一點地消弭。
她抬起低眉沉思的雙眼,四周望去,看到與家屬院一牆之隔的曙光院GAZ中心五樓實驗室裏依然燈火通明。
這個實驗室,曾是張智天天最喜歡呆的地方。
那個時候,如果張智晚上要做實驗,隻要沒事,朱墨就會和一諾跟著一起來到實驗室裏。
看著張智穿著白大褂站在實驗台前那全神貫注投入實驗的樣子,朱墨曾不止一次心裏默默地念道:“眼前的這個男人,是多麽值得托付的一個人。”
可是,這種場景,已經很久很久沒有出現過了,那個人早已遠去,隻留下混沌模糊的幻影。
此刻的這個實驗室裏,正在忙碌的是王院士和楊越課題組的成員。
“一定要注意在450℃這個臨界溫度時加熱的穩定性。”
在擺滿化學試劑的操作台前,王院士正身著白大褂戴著豬鼻子口罩,叮囑身邊正往燒杯裏添加試劑的楊越。
一旁圍著和王院士同樣裝束的李欣、曹明建、梁玉、辛文英這四個年齡大小不等的年輕人。
他們是王院士親自掛帥擔任組長的那個為中航工業公司配套的部級項目課題組的全部成員。
這幾天,課題組的項目研製工作又遇到了新的瓶頸,小試樣品中的硫含量總是難以完全分解去除,導致小樣中的結焦問題無法解決。
今天晚上,課題組準備開始新一輪的小試實驗。
看著幾個年輕人已經分頭把實驗的準備工作做好,王院士讓每個人按照實驗方案再核實一下各個步驟的流程細節,然後讓楊越打開加熱開關。
測試裝置顯示,溫度開始緩慢上升。
這種實驗,每做一輪至少需要二十四小時。
“王總,時間不早了,您回去休息吧,我們幾個人晚上輪流值班。”楊越關切地對王院士說。
“沒關係,今天是周末,你們年輕人都不休息,我也再陪你們一會兒。”王院士和藹地說。
梁玉搬過一把椅子扶著王院士坐下,然後幾個年輕人圍坐著王院士身邊。
楊越每隔幾分鍾到操作台前去觀察一次。
夜很靜,測試裝置發出的“噝——噝——”聲,告訴在座的人,裝置運轉正常。
“看著你們這幾個年輕人,我想起我們這些老同誌經常說的一句話:一個人一旦將自己許身於科研,就再也不能像普通人一樣生活了。”
王院士本想讓幾個年輕人放鬆一下,可聽了他的這句話後,幾個年輕人的眼神卻愈發莊重起來。
“剛畢業的時候我還沒有體會,現在,我已經漸漸認識到,科研最重要的可能不僅僅是基礎知識,也不是操作工藝,而是日複一日的堅持。還有,就是要有立誌做一些事情去報效國家、報效人民的這種決心。所以,我覺得這種熱情和堅持,才是做科研最重要的事情,”年齡最小的曹明建說。
“對,小曹認識得很到位。”
王院士接著說:“在學校,你們學習科學史的時候,應該都知道這樣一個時間段。”
“在康熙主政的時候,他的文治武功奠定了康乾盛世的基礎,康熙原本對中國古代的科技發展是有重大貢獻的,但是他那個時期,中國的科技發展卻沒有像西方國家那樣推動了社會的進步。”
“原因在於,康熙說到底是一個封建皇帝,他對科學的關注僅僅是建立在有利於封建統治基礎之上,所以,他關注的學科都是圍繞這個前提,導致他始終不能對西方國家有一個係統的認識,因而也就看不到科技對於促進社會發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其結果是,與康熙同時代的彼得大帝,重視科技,重視人才,身體力行,迎來了沙俄的一個黃金發展期。”
楊越接著說:“我在讀博士的時候,我們也探討過這個問題。那時候,一些懂科學的傳教士都在康熙身邊幫忙,中國完全有可能在科學上與歐洲國家同步發展。”
“所以,要想成為一個合格的科研工作者,不能目光短淺,不要讓自己淪落為一個簡單的實用主義者。一定要有遠大的理想和寬廣的胸懷與視野,這樣,一個人的才能,才有可能得到完全的釋放,真正體現自己人生的價值。”
幾個年輕人聽著,心裏若有所思。
“日常的科研工作當中,既要有開拓精神,更要有腳踏實地的耐心和韌勁。眼前,我們又被攔路虎攔住了,但成功往往從發現問題而來。發現了問題,可以倒逼我們對實驗方案的設計、技術路線的確定、實驗數據的分析等,去進行反複推敲和確認。隻有善於發現別人難以發現的問題,這樣,你離成功就不遠了。”
王院士語重心長地向幾個年輕人傳授自己的經驗。
“嗬,好熱鬧啊。”
林院長突然出現在實驗室的門口。
幾個年輕人趕忙站了起來。
“王總,這麽晚了,您還陪著他們呐。”林院長走進實驗室,後麵跟著曙光院安全委員會辦公室主任石國正。
“看看,林院長也在加班嘛。”王院士的話逗笑了大家。
“這段時間,部裏要求注意安全生產,我跟石主任約著在院區轉轉,看著就你們這兒亮著燈就上來了。”林院長說。
“王院士正在給我們上課。”瘦瘦高高的李欣靦腆地對李院長說。
“那你們可要好好向王院士學習。你們現在加班做實驗很辛苦,但工作條件比王院士那個時候不知要好多少倍。”
林院長接著說:
“四十年前,為了盡早建成一套裝置,王院士在生活條件異常艱苦的高原深處,帶領大家吃的是鹽水煮蠶豆和煮青稞粉,用青稞粉蒸出的饅頭還總是熟不透。住的是幹打壘,睡的是大通鋪,遇到下雨天,泥水經常會滲透被褥裏無法入睡。”
“王院士的胃病就是那時候留下的。他經常強忍胃痛工作到深夜。經過不懈努力,生產裝置終於在最短時間內投入生產,保證了國家的國防和航天急需。”
“你們隻要注意就會發現,王院士總是善於抓住一切細碎的時間來學習。你們看他兜裏總是揣著一個小本子,上麵記滿了各種新名詞、專業術語和新構思。即使在開會、出差的間隙,他也會隨時翻看、思考。”
石主任也忍不住插話:“是啊,過去科研係統有一句老話,十年磨一劍。現在不少年輕人一聽說可能要坐十年冷板凳,就想著打退堂鼓。王院士已經七十多歲了,還天天不是在實驗室、圖書館,就是在車間裏,跟大家一起探討解決科研難題。”
幾個年輕人都睜大眼睛聽著。
“我這是,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啊。”王院士擺手笑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