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輕小說の>與誰同搏> 第一百二十八章 項目招股

第一百二十八章 項目招股

  在馬濤看來,沒有發展遠景和戰略的企業,走一步算一步,走哪兒算哪兒,那就像一個無家可歸的流浪漢。而一旦有了遠景和戰略,不去努力實現,跟流浪漢相比,也好不到哪裏去。


  馬濤已經為海東勤凱公司製定了發展遠景和戰略,但是,要實現它,又絕非僅靠勤凱的一己之力就可以辦到的。


  第一次見麵,馬濤就向GUT公司副總鄭宇表明:勤凱公司希望融入GUT已經在國內建立起的汽車製造主要零部件供應商同步開發聯合體。


  鄭宇也闡明自己的態度:凡是與GUT產品相關的、在汽車產業鏈內的任何企業,都有可能成為GUT合作的夥伴。


  GUT公司的實力和鄭宇極有誠意的回應,讓馬濤下決心開始走他的下一步。


  他要通過勤凱公司自身項目的引領,以現有的產品和技術創新資源,吸引更多的外部資金進入勤凱公司,擴大勤凱公司的資本盤子,把產業搞大。


  他心裏早就醞釀著一個項目。


  有鄒東明的穿針引線,很快,馬濤和鄭宇就差不多成了想見恨晚的好朋友。


  四月初的一天晚上,馬濤做東,再次邀請鄭宇、鄒東明見麵。


  這次,馬濤還約上了剛從國外回來沒幾天的張智。


  因為馬濤或者說是勤凱公司,需要讓鄭宇了解,身為中國UPC工業協會秘書長,以及曙光院副總工程師、國家GAZ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的在讀博士張智,就是勤凱公司產品和技術創新團隊的重要成員之一。


  “張智可是國內UPC產業元老王院士的關門弟子。”馬濤向鄭宇介紹張智,最後補充道。


  這次見麵地點,馬濤選在了海東靠近江邊的一家西餐廳。


  望著窗外不遠處的江麵上,一家中韓合資汽車製造企業在一艘遊船上製作的霓虹廣告,馬濤凝神道:“現在,但凡有些想法的企業,都在謀求上市。”


  “是啊,幾個月前,新東方不是也在美國紐約證交所上市了,好家夥,股價已經超過了25美元。”鄭宇說。


  “你們說,新東方的上市模式能否拷貝?”馬濤的話題繞的很遠,但離他想要到達的目標卻很近。


  “不是有人說嗎,俞敏洪是從一個插秧能手,經過三次高考才上了北大西語係,被老婆罵成廢物,從中關村刷小廣告的培訓作坊幹起的。但如今已經擁有兩億美元個人資產和十億美元集團資產。這樣的經曆,簡直是神話。”鄒東明說。


  “一個考GRE的男生說,一天兩百個新單詞的任務量,麵對著學校的圍牆拚命地背得快吐的時候,一想起新東方的老板隻要努力就能從小人物變成牛人的這個成功榜樣,立刻感覺自己能推倒眼前的那麵牆。”張智說。


  “兄弟我不背單詞也想吐啊。他成功的榜樣是新東方老板,我現在追求的目標,就是怎麽能夠讓勤凱大大小小的股東,投入的五萬元變成五十萬元。”四人中,馬濤年齡最小。


  “老第我一腔熱血過後,壓力太大了。勤凱公司的股份製改造,隻能前進不能後退,也絕不會原地踏步。所以,現在必須要借助外力。”馬濤又說。


  “你這是等著讓你鄭宇兄拉兄弟一把吧。”鄒東明笑著適時地發話。


  鄭宇說:“其實,和想像中的企業家都雄心萬丈不同,國內許多企業的遠景確立與戰略規劃水平,都達不到比較清晰明確的程度。這就意味著,企業不知道自己應該努力創造出一個怎樣的將來。”


  鄭宇說這話的時候,心裏對馬濤卻是另眼高看的。一段時間的接觸下來,他已經了解到馬濤對勤凱的未來是有著極其明晰規劃的。


  一個例子足可以說明。


  現在的勤凱公司,每年在產品創新的資金投入上,已經達到了公司營業額的8%—10%,這樣的科研投入,在新興的高科技企業裏都是比較高的。


  而且,為了獎勵在創新活動中做出貢獻的員工,勤凱公司還製定了自己的《產品與技術創新獎勵辦法》,以調動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促進科技成果產業化,僅在二〇〇六年,表彰獎勵大大小小的創新成果就有27項,獎勵總金額達到36萬元。


  “我下一個目標,就是想擁抱現代企業製度和股市。”馬濤一副迫切表明自己心跡的模樣。


  鄒東明有意識地問道:“下一個目標,你第一步準備怎麽走?”


  “盡快實施年產2550萬件減震元件生產線項目。”馬濤說。


  “詳細說說。”鄭宇表示出極大的興趣。


  馬濤終於靠近了他的目標。


  “這幾年,勤凱公司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一直在穩步提升。緩衝塊是減震元件中的核心產品,也是勤凱最具競爭力的產品,而且競爭優勢明顯。目前這一塊的業務規模在同行業排名靠前,國內市場的占有率也位居前列,同時,技術水平和產品質量都處於行業較高水平。我們完全可以借外力,把這個產品做大做強。”


  這次見麵,拉開了勤凱公司與GUT公司合作的帷幕。


  馬濤要引進外部資金對勤凱公司進一步重組的設想,很快在曙光院內傳開。


  “你要進行公司股權結構的調整,人家投了錢就成了公司的主人,將來的勤凱公司到底是誰的?”


  “馬濤究竟是在進行產業整合,還是在進行資本運作?”


  “聽說勤凱還打算上市呢。”


  “如果未來考慮上市,是打包還是獨立上市,到時候完全可以隨心所欲。”


  大家的關注、擔心和質疑是有先例為依據的。


  這些年,國內市場上善於玩資本騰挪術的大有人在。那些所謂的資本大鱷運用種種不法手段,大搞什麽資本運作、企業並購,由此導致多少企業被掏空,多少呆賬壞賬積重難返。從創維高管集體落馬,到中航油前總裁陳久霖在新加坡被判刑,再到科龍電器當家人顧雛軍出庭受審,無一不在國內企業界引發“地震”,暴露出了許多國內企業在改製、上市過程中的深層次問題。


  “這個階段的企業改革,的確是有人在利用國資逐步退出競爭性領域的機會,對長期滯後的企業產權改革進行大規模突破,這無疑觸及了大多數人的敏感神經。”


  馬濤向林院長匯報自己新的想法後,林院長帶著顧慮說了上麵一段話。


  “勤凱贏利的根本途徑,應該是核心競爭力和運營效率的提升,我們現有的股本金根本撬動不起來。”馬濤說。


  “你設想的這種進一步改革重組方式,已經使勤凱公司從我們剛開始的內部主導型,逐漸演變為出資人主導型了。這一步確實有點快。”林院長說。


  “看準了,就應該大膽幹,這不是當初成立子公司的初衷嗎?”


  按照馬濤的入股比例,對勤凱子公司的經營決策,馬濤的話是有著決定意義的。


  馬濤已經看準了。


  他把年產2550萬件減震元件生產線項目招股說明書給了鄭宇,說明書中載明:項目總投資1.69億元。


  在GUT公司董事會上,鄭宇這樣向董事會介紹和論證GUT與勤凱合作的可行性。


  “我們向勤凱公司注入資金,這種以較小成本撬動整體產業的操作,是時機、條件成熟的共同結果。勤凱公司的商標、土地使用權,以及優秀的技術團隊、一係列專利技術和營銷網絡,這些無形和有形資產,是我們最應該珍視的。”


  “勤凱的這次招股項目,將投資新建十條減震元件生產線,建成後將形成2550萬件減震元件產品的產能規模。這個規模,比之前提高了將近一倍。按照勤凱公司目前的市場占有率,這個項目也將使我們GUT有了新的發展一翼。”


  GUT公司與勤凱的合作終於達成。


  兩個月後,雙方簽署的勤凱公司股權轉讓合同中明確——


  雙方決定聯合開發2550萬件減震元件產品項目。


  GUT公司此次共向海東勤凱公司注入資金1.4億元。


  至此,勤凱公司各股東持股比例為:曙光院控股28.473%,GUT公司持股23.44%,其他持股者為自然人等。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