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章 雄心馬濤
馬濤骨子裏就是個愛折騰的人。
當初,林院長讓馬濤從曙光院一部主任的位置上,到海東去負責創辦勤凱公司,就是看中了馬濤的愛折騰。
可是,眼看著勤凱公司在海東的發展已經步入了一個良性的軌道,林院長卻為什麽又改變主意,想讓馬濤把勤凱公司撤回西城呢?
林院長的想法,當然不是一朝一夕就形成的。
就在三月份,林院長參加了有關機構在海東舉辦的亞太區科技產業峰會暨成果轉化與區域創新論壇。論壇上,與會的美國TT工業公司亞太區總監艾保羅在發言時,連說了兩遍:“海東的成本太貴了,太貴了。”
這句感慨,一下子觸動了林院長。
這位美國公司的地區總監說:“我現在的工作地點已經從海東轉移到了無錫,雖然現在TT公司在海東仍有兩個製造基地,但是已經把新的生產基地選在了無錫。中國的二三線城市,將成為TT公司建立生產製造基地最好的選擇。並且,公司已開始考慮到越南、泰國、印度等國家,尋找零部件供應商。”
艾保羅的發言引發了與會代表的共鳴。
“在中國建廠的成本已經不那麽廉價了。”
“中國的二三線城市,現在成為多數跨國公司的投資新寵,”
“各地政府都在積極提供更多的優惠政策,一線城市的生產製造業發展優勢正在因產業的轉移,而被迫削弱。”
論壇上,一家國際知名的權威機構還發布白皮書《中國工業區域發展前沿》。白皮書中闡述了以下觀點——
在綜合工業類中,盡管成本較高,北京等一線城市仍具有吸引力,但緊隨其後的一些已成氣候的熱點城市,正在成為綜合類工業企業的最新選擇。
在研發類工業中,研發的最佳地點,既包括國內的一線城市,也包括海外投資水平較高的新興城市,以及擁有大量廉價勞動力的城市。
在低成本製造類工業中,低價值、大批量製造業務的理想地點,是提供較低成本的城市,包括那些在境外不太知名的城市。
這些觀點,也印證了參加論壇的中外人士的一致看法。
顯而易見,中國即將迎來一次產業的大轉移。一些二三線城市已成為工業投資亮點,目前對跨國公司最具吸引力的,已經不僅僅是那幾個傳統的一線城市。
“在工業產業發展中,對於承接產業轉移來說,西城處於一種什麽地位呢?”
林院長參加論壇從海東回到西城後,就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並且在私下和班子裏的成員多次交換過意見。
影響工業選址的關鍵因素可歸為經濟、勞動力、基礎設施、房地產、政府服務及業務環境等方麵。就西城在全國城市中的地位,以及西城的工業發展規模和水平而言,西城顯然屬於成本支出更加合理的城市,而且具備承接產業轉移的獨特優勢。
是時,西城市委市政府已充分認識到,科技強市,已經成為促進西城經濟社會發展的重中之重。對於既不沿邊又不靠海的西城市來說,隻有依靠西城的科技實力,把科技成果轉化為工業項目,才能實實在在地成為西城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
作為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西城高新區,近年正逐步依托西城雄厚的工業基礎和豐富的科技資源,大力吸引國內外企業和科研院所進行投資合作和創新創業。
西城市政府也對高新技術企業、創新龍頭企業等科技型中小企業在高新區投資進區、孵化培育和創業發展,從土地使用、融資、貸款貼息、稅收等方麵,出台了一係列極具吸引力的優惠政策。
在積極營造良好的投資軟環境和硬環境的同時,西城市政府近年還加大了對駐西城的科研院所全方位的扶持力度,促使林院長對曙光院的科技產業發展,有了全新的思考。
綜合衡量各項指標後,林院長打算將勤凱公司作為曙光院科技產業發展的龍頭,在西城重新布局。
但是,在海東,幾年下來,馬濤不僅將勤凱公司的產品逐步打入了國內數家汽車生產企業,收回了投資,開始反哺曙光院,並且將產品進行商標注冊,開始實施自己的品牌戰略。
馬濤是在張智從西城回到海東的時候,從海東回到了西城。
在林院長的辦公室,林院長說服馬濤的理由很充分。
“西城市委、市政府重視科技發展的決心打動了我。眼下,在西城市的數家高官科研院所,都已由事業單位改製為科技型企業。性質變了,我們的科研和經營思路也要隨之改變,要在體製機製轉換、創辦高科技工業項目、促進我們自己的科技成果轉化方麵,好好做些文章。”
林院長幫助馬濤分析不同地區的優劣。
“西城高新區的創業中心是國家級創業中心,創業環境不錯,西城高新區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在全國五十多個國家級高新開發區中的排名,也是不錯的。勤凱公司這幾年在海東的發展,已經讓我們積累了很多經驗,如果我們將勤凱公司轉戰西城,不僅可以享受到比沿海城市更加優惠的扶持政策,經營成本將大幅降低,並且,後續的發展也是有條件支持的。”
馬濤同意林院長的分析,覺得回西城發展不是不可行,但他堅持認為,勤凱公司這幾年的發展,一方麵是因為有曙光院強大的技術支持。另一方麵,就是得益於公司設在了海東,這就像曙光院走向市場的一扇大門。如果一開始就將勤凱公司設立在西城,勤凱公司絕不會有今天的發展。
“林院長,咱們在海東購買的那五十畝國有土地使用權,對勤凱公司這樣的生產性科技企業來說,就是擁有了天時地利。”馬濤兩眼放光地說。
“咱們不能為這五十畝土地所累,你想想,這本身就是一項巨大的成本支出。”
林院長的態度已經非常明確。
馬濤覺得自己的堅持有點不切實際了。不過,這段時間他已經孕育出了新的想法——他既要按照林院長的指示,把公司轉回西城,但他也不打算放棄他已經開墾出的那一片沃土。
馬濤孕育出的新想法,源於他對一件事越來越感興趣。
這件事是他和鄒東明在飯桌上聊天時談到的。
那是在春節後海東一家公司成功在A股上市的答謝宴上。馬濤和鄒東明應邀參加,兩人坐在了同一張桌上。
他們聊天的話題,自然離不開舉辦答謝宴的這家金融股上市公司。
“現在正是他們這類公司風頭正勁的時候。”鄒東明說。
“現在最活躍的就是金融股和能源股,前幾年產生的比爾·蓋茨效應要成過去時了。”馬濤說話的眼神透著許多想法,“在福布斯最新的全球2000強上市公司中,中國的公司有一百三十多家,比去年增加了二十多家,僅次於美國和日本。今後,在全球經濟格局中,中國企業的角色會越來越重要。”
“但是,國內的上市公司與國外那些大的上市公司相比,差距還太大。最近,我參加了一個政府部門舉辦的研討會,有人在會上就談到,近年,中國和印度的出口勢頭強勁,但是,那些將總部設在中國或者印度的上市公司的總收入,在本國經濟總量的占比,相當弱小。”
鄒東明說話,既有企業家的務實,也有常年與政府部門有著更多交集而引發的宏觀思維。
“這種現象的出現,不是偶然的,它能夠反映出當前社會財富分配的新趨勢。”馬濤說。
“從二十年前到今天全球的經濟發展,它的動力是以網絡技術為代表的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所以,才出現了微軟、英特爾為代表的一批企業和人物登上了社會財富的頂端。但是,按照經濟學的規律,任何技術產生的邊際效益都是不斷遞減的,因而,風靡世界的矽穀效應,早晚都會成為過去時。”鄒東明接著說。
“下一輪的技術變革不知道會從那個行業興起。但金融危機後,許多國家都已經認識到,一個國家要想保持長久的經濟競爭力,必須做強實體經濟。”馬濤帶著思索的話裏透出一種勃勃雄心。
“像我們勤凱這個小公司,在這幾年的發展中我有一個很深的體會,現在,是發達國家在產生高技術產品和高新技術,而不發達國家隻能為發達國家進行配套搞裝配、搞加工,隻能生產初級產品。結果,反過來,發達國家又用低價來購買初級產品,然後再用高價推銷自己的產品。你想想,我們的發展能快嗎?”
“說到這兒,我告訴你,已經有人預測,一場新的金融危機隨時有可能發生。”鄒東明政府經濟發展顧問的身份,讓他能夠了解到許多別人無從了解的信息。
馬濤自信地說道:“未來經濟發展中的商業競爭甚至國與國之間的競爭,能夠成為主戰場的地方,除了眼前的金融和能源領域,接下來,實體經濟的競爭必將首當其衝。”
“怎麽樣,也把你的勤凱公司做到上市?”鄒東明拍著馬濤的肩膀鼓勵道。
“不是有那句話嘛,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啊。”馬濤的想法,幾乎都寫在了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