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三國之重振北疆> 第827章 工農人才

第827章 工農人才

  諸葛亮毫不掩飾自己的政治抱負,就是為了大漢中興。


  從巡城監的小事做起,重新樹立朝廷和士族的威望,首先把洛陽的秩序整治好,再把朝廷的奸臣清除幹淨,重新整治法紀,消除軍閥割據。


  讓大漢回到文帝、武帝時代那樣強盛的國家。


  巡城監隻是為朝廷做些基礎工作,使得朝廷親賢臣遠小人,有功之人得以重任,有罪之人得到懲罰;舉薦賢良、激勵勇士、鼓勵耕織、發展商貿、倡導經學、重視教育;忠貞之士居於廟堂,忠勇之將威鎮邊關是諸葛亮希望看到的朝廷。


  謝昭與王異關係較好,按王異的分析,此時的劉協極度缺乏安全感,又非常熱衷於權力。跟著他,估計諸葛亮的遠大抱負會落空。


  當他對士族裹挾朝廷,以及劉協了解更多,那時主公一定能把他拉過來,這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


  黃月英政治抱負沒那麽強,隻想做諸葛亮的賢內助,幫助丈夫實現其遠大抱負,但也熱愛百姓,特別熱衷於工匠技巧和機關,她醉心於這方麵的研究,將來的成就不可限量。


  朱靚心裏對西涼軍充滿仇恨,新西涼軍是由西涼軍變換而來,很難改變她的思想,不過她確實是個女強人。此時自然不會公開自己的想法,隻是簡單談了談。


  謝昭根據諸葛亮、黃月英、朱靚三人的講述總結出來幾人對巡城監的想法,還有意宣傳朝廷及其劉協的政績。仨人好像都沒有長期幹這個工作的意思,隻不過當做曆練的場所。


  謝昭把三人的原話記錄下來,以防自己不成熟的看法影響童遠的判斷,當然她也把自己的看法寫了進去,然後傳給童遠。


  童遠經過多方麵調查,基本了解巡城監一直在為百姓和時局在努力。


  如果不是知道士族掌控大權,會引發類似於八王之亂、五胡亂-華、永嘉南渡等極其重大事件,他也向像諸葛亮他們一樣為漢室拚搏,平定亂世後就幹脆遠遁隱居起來。


  但是現在他絕不會容忍這樣的事件發生。


  所以,必須限製士族們的掌權,吸納引導其中部分轉化,並通過士農工商兵五項科舉,構建社會的上升流通渠道。


  之前已經開設了武舉,以新西涼軍和屯田為基本盤,撐起了發掘下層軍吏、軍民中勇者和有擅長武技的人。


  目前各個屯為單位,開設了長跑、短跑、負重跑、山地跑、遊泳、拔河、射箭、投擲、摔跤、騎乘等多項運動,屯民除了生活、生產、訓練以外,增加了許多大眾可以參與的活動。


  能有今日這樣的局麵,自然有新西涼軍屯田治下粟麥輪種合理、水利穩固且因地製宜、鐵製農具製作精良數量充足、牛騾驢大牲畜助力農事等基本條件。


  一些屯田已經不是互助式的互相幫工互借人力畜力和工具,而是上升到村為規模的土地整合,在此基礎上出現村或者隊為單位的分工合作。


  合理的分工合作與土地集中,進一步促進工坊、水利、畜牧的發展。反過來又讓屯田的各項基礎優勢有所提升。


  例如水車對於單個農戶來說經營極難且用不到這麽多,倒是對於地主莊園來說很合適,甚至借此壟斷水源盤剝佃戶。以村、隊為單位的集中,正好可以發展起來。


  畜牧也是一樣,牛食量極大,在大河以南可以放養吃草,可是關中和並州哪有足夠野草放牛吃?


  這就需要專門用一片農地,種植苜蓿、豆料或者牧草,這對於單個農戶完全不行,地主莊園也就小規模養殖。


  屯田就可以突破此局麵,村隊單位可以超過一般地主莊園的規模,屯為單位專門發展畜牧,在學習吸納胡人及漢人放牧好手的經驗,可以做的比過去一個縣還強。


  此時其他地區,能有牛驢就算是大戶人家,能有一把好鐵製農具算得上中農。經曆大規模戰亂、流亡,許多農民倒退回木石農具,就算有鐵農具也多殘破不堪。


  所以新西涼軍相比其他區域具有絕對的經濟優勢,各類業態進入快速發展階段,農具和牲畜成為屯田標誌和拳頭產品。


  還有一點非常重要。


  整個並州、雍州和新設的中州,有百姓500多萬,其中屯民100萬,但是脫離生產的無畏軍,停駐上述區域者不足2萬。各地屯田吏員不脫產,屯田所在諸縣脫產官吏不超10人。


  所以稅收根本不需要從屯民手中拿走,平時供給但臨近區域及儲存,戰時也是大部分給屯田軍用,還是用在自己身上。


  其餘涼州、益州、荊州和一小部分幽州,雖然除了無畏軍還有其他附庸兵馬,但主次關係已經明確。無畏軍是野戰精銳,屯田軍是野戰和政權的基幹,豪強及附庸兵是補充,州郡兵最多算駐防和預備役。


  所以各地糧食處於較為穩定且基本充足的情況。


  當然,屯田發展中也遇到許多磕磕碰碰。


  比如分工合作中有人出工不出力,由於屯田有基本供給所以有人偷懶,還有一些盲目的偽科學生產行為。


  但是屯民生產水平與自身、家人的利益高度相關,為了多囤一些糧食第二年好賣、為了多搞一些炭石盔甲兵器為自己家人所用、為了能有機會晉升成為吏員或者技術人才、為了孩子能夠有機會讀書,當然也為了天下早日太平。


  總之有太多太多理由了。


  為什麽不想分田到各個家?這樣還不怎麽用打仗了。


  會不會有人想放棄相對固定的配給,去追求自由自在隨處搬家遊蕩,成為為了所謂自由而突破“人身依附”?

  有,當然有。


  會不會有人就是不想打仗,更不想當什麽工程兵或者醫護、後勤兵,然後等著哪一天鮮卑南下被抓走人口失蹤?


  可能有人就不會去想以後。


  會不會有人認為學一些木匠、工匠、打鐵、紡織、陶器、放牧、養殖是舍本逐末?是沒什麽用且遠不如種田的?

  儒家的一部分人會,農民中估計不多。


  會不會有人想放棄一定能日子越來越好,甚至往上晉升的機會,去一輩子圍著自家幾十畝地,然後地在子孫那代被大戶圈走?


  姑且認為有吧。


  會不會有人不希望自己子女上學識字,而是從小就專門幹農活受最重的苦,這樣為家裏多搞些收益?


  這種極端的情況也許存在。


  張既和衛覬等專門負責州郡與屯田的官員,一點也不怠政,認真地將這些人從屯田中清理出去。


  這其中不乏輕壯,甚至有家人是軍卒甚至立過功的。


  但是屯田就是賞罰分明,有進有出,懶惰、特權與此門無緣,免費教育和上升渠道屬於屯民。


  童遠來自後世,不是沒想過普及基礎教育,推進基本的生活保障。但做事要講究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生搬硬套最後隻會兌現不了諾言,而逐步失信甚至被外敵抓住機會。


  由於屯民生產積極性較高,特別是很多人參與手工業,所以一些有技巧或者擅於帶徒弟的屯民湧現出來。


  張既治下的建設軍屯,還湧現一批放羊牧馬勝過胡人的能手,他們證明了漢人也可以在草原放牧,未來不一定比胡人搞得差。


  “看來自武舉以後,工、農兩科也有開科舉人才的基礎了。”


  童遠回到北方後,處理太原之事以外,花了不少時間巡查屯田與普通縣鄉,與基層官吏探討發掘人才的事。


  目前工匠、技能方麵的人才已經在屯田中得到優待,部分識了字有些管理能力的還升任了吏員。


  農業方麵卻有一點脫節。種田的好手倒是當了屯裏的基層吏員,可是他們很多隸屬於民屯的工程部,或者軍屯的工程、後勤兩部,一有征召就主要從事修路修橋水利,或者去當炊事兵了。


  也就是說,他們中很大一部分人較長時間不在農業生產之中。


  軍屯中已經在推進退役與“軍轉官吏”製度,他們可以脫離軍事任務後,將重心放在農事方麵,算是可以緩解這一問題。


  民屯卻有一定問題。


  民屯目前有一部分專注於工礦,這些發展井然有序。但是從事耕作、畜牧、漁獵為主的大部分民屯,兼顧了不少道路、水利、民防、綠化等任務。


  專業度不夠。


  對於發掘農業生產和組織方麵的人才有一定阻礙。


  童遠卻也結合目前建設軍屯的經驗,考慮了建設民屯與生產民屯的區分。


  建設民屯中,擅於各領域者承擔更多建設任務,其家屬主要從事農業。


  生產民屯則側重於耕種、畜牧、養殖及各方麵農事。相應人才可以專門提拔,任命為其中重要官吏。


  也就是說,之前的屯田隻是按照無畏軍、屯田軍和普通屯田,分為軍屯、民屯。未對從事不同生產類型做什麽區分。


  軍屯之中,戰兵、工程兵、後勤兵、醫護兵,再加上建設軍屯的嚐試,已經成功探索不同領域的劃分、管理和人才發掘流動。


  現在,將民屯分為建設民屯和生產民屯的時機已至。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