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三國之重振北疆> 第三百一十一章 解決糧產不足區域的口糧

第三百一十一章 解決糧產不足區域的口糧

  為了保障陰山集市的安全,申隆部也會探索陰山地形,在合適處修建小型要塞,安排幾十到一百不等的兵力值守。


  這種類似任務,早在幾年前的夏陽、郃陽北邊的梁山,上郡、西河周邊山區,做過數次。此時自然是輕車熟路,具體的建城、貿易、值守、均衡發展都不在話下。


  雲中郡北邊也是拓拔鮮卑,再往北就是生活在北海南部,也就是貝加爾湖一帶的北丁零人。


  丁零人又稱高車、狄曆、鐵勒,主要生活在貝加爾湖至西域地區。


  東漢時期,丁零人有一部分仍在今貝加爾湖以南遊牧,稱北丁零。


  一部分遷徙至今新疆阿爾泰山和塔城一帶,南與烏孫、車師,西南與康居為鄰,稱西丁零。還有一部分從建武年間就到了河西走廊一帶遊牧。


  曆史上兩晉南北朝時,北丁零繼續南遷,逐漸與當地民族融合。淝水之戰以後,丁零人翟遼在黎陽還建立了短暫的翟魏政權。此後在隋唐時期也以鐵勒的名稱,留下了諸多痕跡。


  現在北丁零人時常前往河套一帶貿易,他們時常居住在特征明顯的厚氈帳,且普遍使用高**車,拉著貨物、帳篷往來南北放牧、貿易。


  丁零人所以普遍使用高車,是因為原駐牧地草茂而高,積雪深厚,而且多沼澤。在這種地區使用高**車,可以減少阻力,順利通行。


  在這樣的背景下,較為富庶,又最為遙遠的雲中郡,戰略經濟地位顯得非常重要。


  雲中郡大部位於黃河以北,此地多是大平原,區域水草豐美、河流較多,可以綜合發展農牧業。


  郡治雲中城位於中心區域,再往東北方向的北輿縣,就是後世的呼和浩特市。除了幾個縣城以外,目前多是部落聚族分部各地,漢人已經基本流亡。


  北邊的陰山山脈,有很多南北向的山峰。山南緊緊挨著雲中郡,山北部寒冷風大,完全是拓拔等各部鮮卑人控製的區域。


  朔方、五原、雲中等郡已經做好了基本布置,而陰山東側的雁門、定襄則有一些麻煩。


  後世的定襄、雁門地區幹旱少雨,植被薄弱,人口眾多,環境惡劣,土地開墾麵積大,水土流失嚴重,昔日清澈的河水已經變成了黃河。


  定襄、雁門以及上郡成了千溝萬壑,已被雨水衝刷的支離破碎。


  此地後世被稱為黃土高原,從東向西黃土層逐漸加厚,顆粒也越大,並州東部的太行山阻擋了西北風,黃土搬運到此停止。


  也就是說並州是黃土高原的末端,土壤細膩,適合作物生長。上郡以西的西涼也有很厚的黃土層,但顆粒大、粗糙。


  黃土是外來土,是數億年的西北風從新疆、中亞搬運來的,黃土下麵的黏土才是本地土,但因上部有較厚的黃土覆蓋,岩石分化很慢,黏土層很薄,但隔水性很好。


  此地打井不見黏土不見水,黃土沒有隔水性,幾十米深的井是普遍的,隻有低窪處才有淺層水。


  漢末的定襄、雁門與現在大不相同,低矮的丘陵、小山長滿了茂密的雜樹,大山長滿了鬆柏、樺樹,低窪處到處是參天大樹。


  就連坡地也是荊棘叢生,野生的桃樹、杏樹所處可見。河流縱橫,溪流遍布,多有鹿群鳥類,資源豐富。


  這樣優越的條件卻人口稀少,隻有河流兩岸、靠近水源的地方才有一些塢堡形式的村落,或地主、大戶為主、或以家族為單位群居,也有幾大家族合村居住。


  這樣在匈奴、鮮卑、烏桓、土匪小股遊騎春冬季劫掠時有一些自保的能力,遇到大批敵寇隻能逃進山裏躲避,村舍被燒、牲畜被搶是常有的事。


  這裏的居民過著半農辦牧的生活,平原人煙稀少,許多人逃到山裏居住,或寄住地主、土豪的塢堡,在周圍耕種、狩獵,向主家交保護費,從而求得生存。


  統治定襄、雁門的郭縕和烏桓、鮮卑有著互不侵犯的默契,但局部的衝突時有發生,更不能對少數民族個人行為控製,郭蘊也隻能控製縣城及較大的城鎮安全,那些村落是鞭長莫及的。


  這一區域,由於地理環境原因,粟麥兩年三熟較難實現。但可以大麵積種植苜蓿,此物非常耐旱,還可以改善土壤,並作為蔬菜和牲畜的飼料。


  在普通的郡縣推廣種植苜蓿,會因為糧食在這個時代遠比苜蓿寶貴而根本無法實現。


  但是童遠打造的屯田就不一樣了。


  一些不適合種糧,或者拚命種糧也無法達到童遠配給標準的區域,靠自己種糧肯定無法達到要求。無法達到要求,就無法保障戰力、訓練和其他配套。


  童遠是怎麽處理的呢?


  太原、延安兩郡以南區域,一般附近都有其他實行屯田的縣鄉產糧較多,直接就近運輸,按照配額即可。


  較遠區域,童遠則非常巧妙地利用整體糧食庫存優勢,專門在某一區域春夏兩季受糧,秋季再從靠近需要糧食的屯田的區域購進糧食。


  舉例來說,平城等地的屯田發展畜牧、種植苜蓿,並且有較多人稍頻繁參與工程建設和軍事訓練。本地種植肯定不夠每月一石糧草,更不用說屯田軍的一石半。


  這時候,每年春夏新西涼軍就會在太原郡銷售糧食,即賺了些錢,又充實了太原區域流通的糧食。到了秋天糧價下降,流通充沛,新西涼軍就會在雁門南部從太原區域大量收購糧食。


  這些糧食用來供給雁門郡北部平城等地軍屯民屯從事工程和軍事。而且購入價格肯定比春夏季售出時要低一些,最不濟也是收支相抵。


  這一招實際上是常平倉的具體靈活化使用。


  常平倉一般是官府設立,用於應對春夏兩季青黃不接,糧價飛漲。所以秋季低價收入,春夏再以低於市場價格販賣,緩解百姓之急。該措施一度成為常設,後來因為變相成為盤剝百姓,而漸漸停止。


  此時,童遠沒有簡單粗暴地全麵推行,而是在屯田這個基層力量最強,外人無法插手**的體係中靈活實行。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