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六章 阻止環境惡化
童遠帶領早已準備多時的無畏軍第十一、十二旅等部,與全無種羌、月氏部落共七千兵馬,沿著修繕完畢的秦直道,匯合張既、於毒、申隆五千兵馬,入主朔方郡。
朔方郡有投誠匈奴人六萬,牲畜七十萬,還有東南區域的烏桓人,西北地區的拓跋鮮卑部和西部的乞伏鮮卑部。另有部分漢人豪強、雜胡部落位於偏遠位置,暫時不便統計。
但是這些匈奴人多為老弱貧苦之輩,那些平時作為頭領,壓榨各族者要不已經逃竄到鐵弗部,要不就已經被正法。
而數量不多的漢人,也是依附於豪強的佃戶、部曲,並不能作為這個區域的主導力量。
童遠對這些人不打算采取鐵血政策,畢竟他們是主動投誠過來的,與被俘虜天差地別。
於是,將他們選出一半,並二十萬牲畜一起編入延安郡,由當地官吏百姓將他們納入屯田架構或者小農經濟。
相應的從延安、上郡兩地,選出一萬屯民到朔方郡作為基幹,又從三輔征召一些少地,且願意發展邊疆的有誌者,加入到朔方郡的屯田之中,一起帶領留下的匈奴人,納入新西涼軍的體係之中。
考慮如此安排,朔方郡的人口已經超過上郡,再加上數量龐大的畜群可能會對環境構成這個時代不可逆轉的影響。
童遠又分別撥出十萬牲畜,贈予拓跋鮮卑與烏桓那樓部。讓拓跋鮮卑遷居到朔方郡以外,作為附庸勢力。
而那樓部的六千餘眾劃歸上郡,挑選出一千口編入新西涼軍,其中有一百善射者分成兩隊,劃入無畏軍。
其餘處於偏遠之地的豪強、部落和乞伏鮮卑,也一共獎賞十萬牲畜。前兩者讓他們聽從郡縣安排,後者也稍微拉走部分人為屯戶,其餘作為附庸勢力。
剩餘的二十萬牲畜,交給朔方、上郡兩地,這樣控製了畜群的數量和密度,避免了某一大片草場被啃光,將砂礫的地表暴露加劇沙漠化的形成。
安置好屯田與部落以後,童遠親自處理俘虜與奸細。
他聽聞那奴隸老頭的惡行後,氣得又罵又跳。即使兩世為人,經曆過在信息爆炸時代的孕育,也頭一次深切體會到是痛惡翻身的日子,寧願世世做奴隸的家夥。
這廝打仗得時候給敵人獻計獻策,還在戰場上利用漢人身份,欺詐我軍入埋伏,實在是罄竹難書。
童遠氣得話不成句,直接讓人把他及其同夥,帶到橋山黃帝陵活著鑄成跪像!
至於那些匈奴人,即使舉報有功,那就讓他們活著受罪。全部發配到地下挖煤,責令吃食日減,不給任何防護,下了礦就不許再見陽光。
於毒本想親自押送老奴隸等鑄成跪像,但童遠有令,讓被他害死的將士們的家屬去做,他隻好聽從命令,繼續河套的征伐了。
童遠做好規劃與懲惡,將後續發展的事務交給爐火純青的張既、申隆,又帶領部分兵馬巡查郡內情況。
他發現朔方郡各縣,基本沿著黃河分布,靠近陰山的北部區域水草豐美,商旅絡繹不絕,南邊的河套沙漠已經日漸擴大,很少有人會選擇穿越而行。
他後世有這方麵的研習,深知這片區域環境問題就在這個階段逐步惡化。
主動防範較為容易,而破壞再恢複,對於古代生產力來說,實在太難。
具體的水源、植被、經濟類型、人口數量、牲畜數量、種類等,哪一項都不能馬虎。
更為可怕的是,此地是黃河中上遊,如果這裏惡化得太厲害,中下遊也會環境惡化、災難頻發、日漸衰敗。
到時候,好不容易發展起來的馮翊、河東、延安、西河幾郡又會衰敗下去,他統轄的根基也不行了,而來到這個世界的意義也丟失了一半。
他想了想,此地不能交給遊牧部落隨意發展,因為那麽搞此地會因為數量愈發龐大的畜群而惡化;也不能生搬硬到中原的經濟,因為那樣的結果會和漢武帝一樣最後站不住腳。
看來農牧經濟結合、控製人口畜群數量、基層能夠貫徹方針、又能過上好日子有戰鬥力的屯田模式,是此時此地發展最合適的選擇。
他在東征以前,又和此地官員、將領、甚至縣吏,從合適的角度闡述了這點,並進行利益捆綁,如果哪個地方能讓百姓過好日子,又能保護好水源,不依靠粗放的方式發展,就會推廣實行,如果合適就能提升任用。
與之對應,搞不好發展,又或是破壞嚴重,屯民會遭到責罰,官員也是一樣。當然這不是一種高壓或者恫嚇,而是讓他們清楚這個地方應該如何,不應該如何。
張既也對此深有感悟,他說道:
“我們收複朔方郡隻是第一步,接下來是站住腳和發展好,隻有這裏真的道路貫通、植被茂盛、牛羊成群,我們的大軍才能來往各處。日後,邊疆不會變成中原,但中原也連通著邊疆,如同手掌與手指一般。”
張既的話通俗易懂,眾人很清楚這裏的定位,他們需要做什麽,以及百姓們需要什麽。
這幾件事看似簡單,但搞明白、做得到並不簡單,不過他們已經突破一個又一個難題,能夠把馮翊、延安兩郡發展好,不愁建設不好河套。
申隆也躍躍欲試,除了以原有商路,進一步修建河套的道路,他還專門負責屯田軍一部分騎兵、步兵的指揮。
他自認為指揮打仗的水平雖然不如無畏軍的幾個校尉,但在屯田軍中怎麽也排得到前三,上次上郡戰役,也積累了高強度作戰的經驗,絲毫不懼周邊普通遊牧部落。
而且,申隆由於精通倒鬥,對於複雜地形與河道作戰也頗有心得,正好可以勝任黃河上遊朔方郡的複雜地形。
這樣,上郡安穩,則河套有了後方的支持,就會穩固,而河套諸郡中最西側的朔方郡安穩無憂,整個河套就基本無憂了。
最後,張既長期駐守廣牧、朔方兩城,以及即將收複的五原郡,申隆則帶領一批屯田軍、匈奴健壯者駐紮在郡治臨戎城和臨近的沃野縣,並修建幾條道路,從陰山、河套連通到更遠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