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0章 新舊對比
劉遠橋不喜歡早朝,不搞早朝,所有事情都是在當值時間,開會決定。
基本都是涉及到哪個部門的,就叫哪個部門的人來開會,或者是大事情,就多個部門,聯合會議決定。
為了更多的利用這時間,他們又安排了在中午的時候,召六部侍郎級以上的官員,在一起吃飯,大家一起吃飯,也可以趁機開一個碰頭會,也簡稱為午餐例會,這樣的一個會議,主要就是一邊吃飯,一邊說事,爭取最大限度的利用時間。
這與子曰:食不言,寢不語相悖,許多人為之扼腕。
這樣的做法,令官員們感到開心舒服,畢竟不用大清早就摸黑起來趕去上朝,是非常愜意的事情,平時還好說,如果遇到了刮風下雨或者是酷寒的天氣,真心的要人命,這也就意味著當官的不用大清早就睡覺了,夜生活多資彩矣。
不過劉遠橋這般的做法,又被許多前朝的老臣們諷刺。
他們譏諷劉遠強,主要就是貪圖享樂,這是為在後宮中玩女人,君王不早朝。
這一點劉遠橋懶得跟這些人扯淡,懶得跟他們爭論,他自己也就發現,即使取消了早朝,也不見得降低了工作效率,朝廷依舊是運轉,而且效率還更高。
劉遠橋在掌管朝廷以後,他力圖在做的就是,樹立新的規矩,也都在精簡部門,提高效率方麵做功夫,以前的明朝官員,雖然出勤的時間非常的長,但是卻是機構臃腫,人浮於事,效率低下,很多明明半天就能夠完的事情,非得折騰幾天。
劉布就是在午餐例會上跟劉遠橋說起了這些,如果沒有什麽特別的事情,他們父子主要談話時間就是在午餐例會之上,早上的請安,隻是單純的請安,不會談及公事。
說起了自己長女出嫁,劉遠橋是有些感慨的,他說道:“想不到穎丫頭也到了出閣之年,這事就由你這兄長負責吧?出多少的錢,走內帑的賬。”
劉遠橋不喜柳氏,痛恨於她,恨烏及屋,對劉穎也都沒有什麽好臉色,但是畢竟是自己的親生骨肉,不能不聞不問,該給的禮儀還是有的,但是關懷和親情,卻是給不了。
劉布此上心,劉遠橋不好說什麽,就隨他去好了,就給他一些錢糧,把這婚事辦好就是,有道是天家無親情,估計就是這樣子吧?
劉布微笑的說道:“這點嫁妝錢,我這當兄長的,還出得起,也心甘情願,誰叫我有言在先呢?現在主要是禮製的問題,該采取什麽樣的禮製?”
劉遠橋說道:“既然你提出了,肯定有計劃,有什麽事,你拿主意好了。”
劉遠橋對於這兒子,還是非常滿意的,可以說大半個天下,是他打回來的,而且他也都十分的聰明和識相。
在拿下了京城以後,就主動的交出了兵權,乖乖地縮在他的養心殿之中,也都在處理公務,卻是不再掌兵權,令他十分滿意。
劉布畢竟是他的嫡長子,在這年代,這嫡長子的地位是最高的,而且劉遠橋也對他寄予了厚望,他也不負劉遠橋之望,父子相得,對於該給劉布的權利還是給的。
比如說毫無疑問的封他為太子,居文武百官之首,閣老和六部的尚書見了劉布,都得磕頭行禮,所有的儀仗,也就是比劉遠橋低上一級而已。
而且劉遠橋也都親自的教他治國的方法,雖然他自己還是在摸著石頭過河,但是並不妨礙,他借著這樣的名義對劉布言傳身教。
劉布雖然低調,但是也顯出好學的一麵,皇帝教什麽,他就學什麽。
拒絕的就是皇帝給他聘請老師,教他子詩經集,給他開經筵。
要知道前朝的皇帝,即使已經是貴為天子,但是都要請翰林院的學士們,教他們讀書,教他們學問,皇帝在百忙之中都經常的召開經筵,請鴻儒名師講經說道,這一好學的精神,可是獲得其他大多數官員的讚揚。
前朝的熹宗皇帝,則根本不吃這一套,有空就玩兒去,就前去吃喝玩樂或者是做木工,根本就沒心思讀書學問,這一點是被朝廷大臣們集中的批評,非常的不愉快。
劉布是不願意再讀書了,他現在讀書也考不了科舉,也不想學那些什麽高深的學問,天下都打下來了,還學了這麽多的學問幹嘛?最多隻是為看懂奏折而已。
而且劉氏負責當權以後,許多奏折和軍報,他們都盡量要求用白話文來,越簡單越好。
對此!劉遠橋也無可奈何,以前的劉布,就無心向學,現在更是無人逼她下水了,他不願意,別人還真拿他沒辦法,總不能都到了這時候了,還逼著他讀書吧?
關鍵是劉布懂得分寸,幾乎所有的事情,都向皇帝請示,並不擅專。
這一點劉運橋是十分滿意的,讀不讀書,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會做人,會做事,並且知進退,劉布不願意,劉遠橋也都沒有逼他的意思。
隻是劉布這樣子,不免令這些大臣們痛心疾首,皇帝不好學,不願意學聖人之道,這可不是什麽好事,不懂聖人之道,不懂仁恕,又如何治理天下?令天下蒼生萬民受苦。
對於這一點,大臣們是毫不猶豫的,馬上就上書皇帝,指出縱作為皇帝,也應該學聖人之道,學聖人的仁恕之道,這才能夠造福蒼生。
前朝的皇帝,即使是再工作再苦再累,也不敢說不開經筵,不學聖人之道。
現在好了,劉氏父子坐了天下,即原形畢露,絲毫不尊重聖人,這樣的人治理國家,治理天下,天下的百姓,還能有好日子過嗎?
隻不過今日的華夏帝國,已經不是往日的大明,今日的華夏帝國,言官的權利,沒有以前的那麽大。
而且因為是改朝換代,掌權者的改變,也令這些文人們,在皇帝跟前的影響力,也都大大的下降。
現在的皇帝和太子,他們更注重於實際的利益,更注重於誰能搞到錢,誰能搞到更大的好處,而不會在乎那些聖賢之道,這令大臣和道德君子們哀歎不已,君王重利不重仁義,這是天下將要遭殃的開始啊!
不過不管大臣們如何批評,劉布父子就是不鳥他們,依舊我行我素,我是皇帝,該怎麽做,是我說了算。
現在這些大臣們,最沒有底氣的地方,莫過於前朝的崇禎皇帝,對他們言聽計從,結果國家都滅亡了。
劉布父子可以理直氣壯地說,即使凡事對你們百依百順,凡事都聽聖人之言,國家還是滅亡了,這該如何是好?
皇帝發出了這樣的疑問,即使這些大臣們再能言巧辯,也都說不過他,事實就擺在眼前,多說就是狡辯了。
劉布就定下了規矩,公主可以在王公大臣之中選夫婿,選中的夫婿,就是六品駙馬都尉,終生享受朝廷的俸祿,同時如果駙馬都尉有本事的,可以當官,可以從軍,其親族中人,也都可以當官和從政,沒有任何的阻攔,這一點跟前朝的大明,完全的不一樣。
知道前朝的大明朝,自從製定了這一條以後,就讓那些有野心的世家公子和有本事的才子,都不願意做皇家的女婿了,因為做了皇家的女婿,這就意味著再也沒有辦法當官,家族也都沒有希望了,駙馬都尉的職位,隻適合混吃混喝等死的人。
劉布他這樣子,做並不知道以後會帶來什麽麻煩,但是他認為這樣子,即使會有麻煩,也是有限度的,既然是皇帝,就必須給自己的子女最好的東西,而不是連普通的人都不如。
而且劉家父子也在討論一個比較嚴肅的問題,這就是以後的華夏朝,該實行何種製度。
前朝的大明朝是實行分封的製度,也是中國曆史上第四個有種實行分封的王朝,曆史上實行分封的王朝,基本上都輕易的帶來的動亂,明朝也都不例外。
在第二代就發生了靖難之伇,其後雖然對其藩王製度進行了改良,讓地方的藩王不再掌握兵權,不再管政權,但是依舊成為了地方極大的負擔。
大明朝但凡是有藩王駐守的地方,該地方的賦稅,基本上都竭力的供應藩王了,沒有能力再供應朝廷,令朝廷苦不堪言。
大明收入的眾多賦稅之中,要拿出好大的一部分來供應眾多的藩王的俸祿,許多人都在說,如果朝廷不用拿出這麽多的錢來奉養這些藩王,日子會好過上許多。
但是這種話,皇室可是不愛聽。
這整個天下就是皇族的,你就拿整個天下的資源來供奉皇族中人,這都是應該的,說什麽供應皇族艱難這屁話?連皇族都不供奉了,那還供奉於誰?
所以劉布父子他們也在討論,以後他們的皇子,該實行分封製度,還是實行別的製度。
當然這一個問題,並不是很急,他們可以先放一放,朱元璋實行分封製度,那是因為他當皇帝的時候,就已經有十幾個兒子,而且還在不停的生,而劉氏父子則是不同,劉氏家族裏麵,隻有三個男丁而已,說到分封,根本就有點多餘,估計他們是煩惱,有沒有繼承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