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3章 移風易俗
劉遠橋他是認定了一點,那就是大明朝這些官員的風氣,是非常的扭曲,非常的變態的,已經失去了綱理倫常,已經把皇權都擠兌到了牆角的地步,所以是時候,對這方麵進行整頓的時候了。
當然在這方麵的時候,他也是麵臨巨大的壓力的,所謂的仕林,就是由讀書人組成,是中土各地鄉紳的領導人物,無論是誰當皇帝,都不可能把這些人一網打盡,把他們都給忽略了。
這也就是為什麽在過去的兩千年之中,孔家一直都穩坐釣魚台,無論是誰人當了皇帝,都必須禮遇孔家,給他們以功名利祿,否則就得不到仕林的支持。
據說當年的孔家,在朱元璋當了皇帝以後,朱元璋是給了他們很大的賞賜,很多的封賞,但是他們硬是看不起朱元璋這放牛娃出身的人,硬是對皇家愛理不理的,可見他們身上的優越性,已經達到了極點的時候。
劉家跟孔家之間的關係,也是及其的密切,這也是孔家跟朝廷最為關係最為密切的時候,孔家的嫡女嫁給了當今的皇帝,作為當今的皇後,母儀天下,是在許多讀書人的眼裏,這是非常振奮的,他們認為以後的朝廷,就改姓孔家,很多人都為此而歡欣雀躍,卻不知道,這幾乎就是盛極而衰的時候。
劉遠橋表麵上對於孔家和仕林十分的尊敬,十分的禮遇,但是他卻是對這些人害怕到了極點,也都知道如果信任這些人的話,他辛苦打下來的天下和江山,很快的也會走向滅亡。
在朱明朝,這些人已經成為了朝廷的一部分,他們枝盤錯節,勢力根深蒂固,就連皇帝麵對這些人,都得退避三分,想要做出一點有利的事和自救的事情,都做不到。
隻要皇權與仕權發生衝突的時候,都會被無情的擊退,都會被所有全體大臣的反對,大明朝的體製,就決定了大臣們反對,皇帝都做不了事。
比如說皇帝想開海禁,想向鄉紳們收稅,根本就做不到,因為皇帝這是觸犯了大臣們和鄉紳們的利益,他們集體反對之下,就是皇帝你再堅持,也都沒有用,即使皇帝堅持的下了旨意,廣發天下,但是也都執行不了。
像當年的萬曆皇帝,他知道鄉紳們有錢,想向他們收稅的時候,他可是在官員們的強烈反對之下,堅持的往天下派出了大量的太監,去各地收稅,結果這隻是皇帝向鄉紳們收稅的一種做法,硬生生的就扭曲成皇帝向老百姓們收稅的一種做法了。
相信那時候的萬曆皇帝是淚流滿麵的,本來想的隻是是劫富濟貧而已,最後卻變成了去打劫乞丐,從石頭裏麵榨油,錢是弄到了一丁點,但是也都弄到了一身的騷味,他的名聲也都臭到了極點,這估計也就是他看透了這些臣子們的本質,二十八年不上朝的原因。
但是現在,劉遠橋最大的優勢就是,已經改朝換代了,以前大明官場上奉為金科玉律的那一套,是證明是不行的。
最簡單一點,如果能夠證明是行的,大明為什麽會滅亡?所以劉遠橋它控製了朝廷,有軍隊和官員們的支持,反而可以繞過仕林,來重新實行自己心中的理想和計劃了。
比如說劉遠橋輕易的就改漕運為海運,通過海運把南方的大多數錢糧和賦稅運往北方。
同時整個大明朝是禁海的,因為這是朱元璋定下來的,這是祖宗家法,同時也因為他們符合這些東南大海商們的利益,讓他們可以壟斷海上的貿易,獨占這方麵的好處,所以沒有人可以反對。
即使朝廷之中有許多有識之士,認識到其中的巨大利益,也有人提出必須開海禁,必須向鄉紳們收稅,但是終究因為巨大的利益集團的反撲,變得無疾而終。
但是這些強大的勢力,在新朝的時候,就顯得沒有那麽的強大了,他們一直以為倚仗的祖宗家法和朝廷的律令,在這一刻都變成了一張廢紙,什麽作用和威嚴都沒有了,劉遠橋就可以在這一相當於白紙的基礎上,重新的書寫自己的字畫。
以劉遠朝的為人,自然就是務實主義,他就知道如果開海禁了,從事海上貿易,可以為國家帶來多少的賦稅,帶來多少的收入。
而且天下間最有錢的,依舊還是這些鄉紳,他們壟斷了大多數的生意和貿易,隻有向他們收稅,才能夠真正的搞到錢。
想當年的宋朝和明朝,國家一年的收入,可是動不動的就上千萬和上億,而大明倒好,居然敢拿出一個這麽少的數字,這簡直就是侮辱別人的智慧了,劉遠橋一直就知道這方麵巨大的問題,所以在製定新的規定的時候,他可就是死抓死扛這一點了。
所以在華夏帝國成立的時候,國稅局基本上是與戶部同時的展開工作,國稅局的出現,是劃走了戶部很大一份的職責。
在以前的大明朝,流行清談,流行於清貴和道德君子,大多數的官員,隻會談他自己有多麽有理想,多麽有抱負,文章做的多麽的好,而不會討論他們搞到了多少的賦稅,很多官員都以自己收到了多的稅為恥,認為這是向民間橫征暴斂,徒令自己名聲不好。
在這種風氣之下,自然是人人公開的少聲稱少收稅,暗地裏則拚死的壓榨百姓。
而在華夏帝國,這種風氣卻是進行了扭轉,該收多少稅,就是有明文的規定,稅務方麵是由國家進行的擬定,收稅的就是由國稅局來負責,基本上已經不由當地的官府負責,當然,當地的官府,隻是起監督的作用,達到某種限製上的作用而已。
劉遠橋有一件事是始終明白的,劉家能夠崛起,是因為他們有錢,擁有足夠多的資源。
沒大明滅亡,那是因為其財政的崩潰,雖然擁有龐大的國家,廣闊的國土,但是卻因為整個行政體製的腐敗和崩潰,根本就收不上稅來,卻就要承擔這個國家所有的支出,這樣子不崩潰才怪?
劉遠橋他很明白,令國家不亡的原因,所以對於稅收這一塊和行政體製這一塊,他是抓得很嚴的,總而言之就是,這些明朝的官員和京城的老百姓,首先就感覺到了新朝與前朝,根本上的不同。
前朝不會有這些道德和各方麵的限製,但是新朝他絲毫的沒有以收稅為恥,也都絲毫的不會顧及自己的虛名,而是把務實的作風發揮到了極點。
在前朝,如果當官的在做生意,這是十分丟臉的事情,雖然很多官員都在暗地裏麵做生意,大撈特撈,但是他們公開是不會承認的,因為他們認為這是賤業,十分丟臉的事情。
但是華夏帝國則沒有這方麵的問題,他們認為隻要是能賺錢的,都值得提倡,就連他們的官府,也都在組織販賣各地的商品,為國家增添更多的收入,他們認為這是好事情,這一種風氣的改變,令所有的老百姓都感受到一種希望。
這就是,你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就獲得足夠多的糧食,還有住的地方,也就是因為這種風氣的巨大改變,弄得整個社會都發生某種改變。
在此之前,大多數老百姓都是躲在家裏麵,他們不清楚華夏軍的政策,不明白新的朝廷該會怎麽樣,雖然他們一再發出了安民告示,聲稱會綏靖地方,整頓治安,善待百姓。
但是哪朝哪代,哪個當官的,不是這麽說的?真正能做到的又有幾個?
曆朝曆代,王朝興亡之中,最為倒黴的,還是這些小老百姓們,可以說,這段時期是百姓對華夏軍,進行觀望的一段時期。
但是可以這般的說,在觀望期間,老百姓對於他們還是相當滿意的,因為華夏軍所實行的一係列政策,其實都是十分的正麵,十分的積極的,主要就是務實,腳踏實地,不會像以前那麽流行清談,那麽流行虛的東西,在老百姓的眼裏,搞到足夠的錢,自己吃得飽,穿得暖,這才是最為重要的事情,新朝的政策,在這方麵算是對了老百姓的胃口。
而且更令老百姓感到喜悅的地方,新潮所采取的政策之中,雖然也加大了收稅的力度,但是他們大大的減免了農民和小老百姓的稅,而加強了當官的和鄉紳的稅收。
雖然曆朝曆代的官員,都是這麽的自我標榜和吹噓,富者多收,窮者少收。
但是大明朝硬是折騰成,富的不收,窮的多收,搞得富的逾富,窮的越窮,民不聊生。
但是華夏軍現在所推行的政策之中,可真的向富人下手,因為他們跟前朝最大最大不同一點,那就是就連當官的都得收稅,就連皇族中人都得交稅,這就意味著沒有人可以免稅,以前的偷稅漏稅和投獻之風,就沒有了生存的空間了,這令這些老百姓,感到眼前一亮。
新朝確是與前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