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8章 君臣相左
山東之戰,爆發了半個月,就沒有按照楊嗣昌和洪承疇等人的想法來打,一開始他們進展的太快,進展的速度遠在他們預期之中,但是在打了十幾天以後,他們又變得寸步難進了。
而且他們也看得出來,他們能進展這麽快,主要是對方把這些地盤讓出來的,對方不想讓的,他們可是打的頭破血流。
特別是華夏軍的騎兵師,可是給他們以巨大的牽製,華夏軍騎兵在東昌府一帶,神出鬼沒,襲擊敵人的薄弱環節,逼得官軍不敢分兵,就是打秋穀,也得成群結隊的去。
這年頭,軍隊還是用來打仗,用來攻城略地的,他們倒好,就是籌一些糧草和拉民伕,都要出動大軍去,才敢出動,否則這就是送死。
這種局麵的出現,令那些想來山東發一筆財,大撈一筆的人意識到,他們想的有點理所當然了,他們身上的繩子和那幾個口袋,準備的有點早了,這仗還沒打贏,就想把對方當戰敗者來欺負,有點發白日夢了。
到了此時,他們才知道,華夏軍就是一條吃肉的惡狼,不是任由他們欺負的綿羊,也就是因為如此,楊嗣昌和洪承疇他們才會決定,先掃平了後路,再向前突擊,否則他們會死的很慘。
但是朝廷還是固執己見,即使他們再三的上書朝廷,他們還是堅持這一種想法,在朝廷的眼裏,劉家就是華夏軍的核心,劉布已經可能是死了,剩下的就是一個劉遠橋,如果劉遠橋死了或者是出了什麽事,他們劉家就樹倒胡猻散,這並不是說華夏軍會迅速的被他們打敗,而是說華夏軍這些掌兵的大將們,他們會擁兵自重,不再為劉家效力了。
如果劉遠橋出了什麽事,劉家就沒有人了,這些人就算是有心效忠於劉家,也不知道該向誰效忠,這就會出現華夏軍天下無主,群雄逐鹿的局麵,這種局麵對朝廷大大的有利,這才是最快戰勝對手的方法。
如果他們一座城鎮,一座城鎮的去攻打,華夏軍占領了幾個行省之地,他們打個十幾年,也都未必能把這些城鎮打下來。
而且現在全天下人都認定了一點,那就是時間對華夏軍有利,對大明沒有利。
為什麽這麽說,因為華夏軍占領的是大明的賦稅重地,大明的精華之地,他們每年可以從這裏獲得大量的賦稅,大量的補給,隨著時間的增加,他們就會變得更強。
而大明則是比較坑爹,所有的賦稅重地都丟了,剩下的就是最為貧困不堪的地方,還要養著這麽多的軍隊,還要養著整個朝廷,一時半會還能夠支撐,如果是長期以往的話,肯定是不行的。
比如說他們這次集結出這麽多的大軍,稱得上是竭澤而漁,這種隻是一時半會的爆發,勢必不能夠長久,時間一久,不用敵人來打,都會自我的解散。
這種情形,就是朝廷最為擔心的,其實朝廷一直也都麵臨著這種困難,從當年萬曆年間建奴開始崛起後,多次派兵前去圍剿,他們都是多次的幹涉前線將領的行動,就是希望能夠速戰速決,以最短的時間,內解決敵人,這樣就可以省下更多的錢糧。
結果前方的將帥,被迫無奈,隻能夠提前出去跟敵人決戰,中了敵人的奸計,結果兵敗身亡,全軍覆沒,連他們的輜重糧草全部都歸敵人所有,讓建奴變得更加的強大。
很明顯,朝廷好了傷疤忘了痛,根本就沒有從這方麵吸取過教訓,而是進入了新一輪的怪圈之中。
他們就是希望,在最短的時間之內,以最小的代價鏟除劉賊。
洪承疇和楊嗣昌他們當然是看得出朝廷的這種想法和他們的難處,但是他們就在哀歎:“這劉賊是好對付的嗎?竭盡所能尚且不能夠把他們打敗,你還想輕輕鬆鬆的就把他們打垮?”
所以無論是楊嗣昌還是洪承疇,他們都斷然的拒絕了朝廷的命令,在他們眼裏,竭盡所能,打敗劉賊,才是他們所關注的,他們現在聽朝廷的話,打勝了這功勞隻怕是朝廷指揮有道,打輸了,這板子就會打到他們的屁股上,刀子就會砍到他們的腦袋上來。
所以他們兩個都不執行命令,而是執行製定的政策,這令朝廷十分的憤怒。
一天之內,頒下了一道聖旨,嚴詞申飭,連續十二天,這樣子可是讓洪承疇和楊嗣昌壓力山大,這簡直就是比曆史上的十二道金牌,還要致命。
但是他們知道,朝中諸公,隻是泛泛而談的清談之輩,庸碌無為,屍位素素,根本就不知道實際情況,他們就知道,站在廟堂上瞎**扯,這仗很聽他們的方法打,隻怕會敗得更慘。
無論是洪承疇,還是楊嗣昌,在跟劉家軍多次交手了以後,知道了對方的厲害,不再輕視對方,所以他們絲毫不敢大意。
他們現在就是像跟老虎搏鬥一樣,全神貫注,小心翼翼,不敢絲毫有懈,但是朝廷倒好,看見前線的軍官進兵順利,以為華夏軍易與,所以他們就收了重視之心,準備速戰速決,以最短的時間,最少的代價,殲滅敵人。
大軍開進山東以後,開局一片大好,這可是令皇帝非常的高興,按目前的進展,隻怕在半年之內,就可以拿下濟南,打敗敵人。
但是想不到這麽快,就跟前線的將帥意見發生了分歧,而且在這麽重大的問題上,前線的將帥,居然拒絕了朝廷的詔令,自把自為,這就令皇帝十分的震怒了。
崇禎皇帝暗付:現在就不聽命令了,等他們剿滅了劉賊,功高震主,還會把朝廷放在眼裏嗎?隻怕是剿滅了劉賊,又多了新的楊賊和洪賊!
所以皇帝這次不再猶豫,而是派出他的監軍太監,前去前線監軍。
以前崇禎皇帝,他是實不相信武官,也都不相信文官,往往前線打仗,還會派出太監,作為監軍使。
但是這些太監作為監軍,也都沒有發揮什麽用,反而是拖了後腿,迫於清議他又把這些人召了回來。
現在他看見形勢危急,再次派出了高起潛前往楊嗣昌大營,負責監軍,同時也派出了曹化淳,前往保定大營,擔任監軍使。
這些太監前去監軍,他們是作為皇帝的私人代表,擁有很大的權力,在很多事情上擁有很大的決定權,雖然他們不見得會做得比這些將領們更好,但是有一點,他們所有的權力,都是來自於皇帝,忠心不二,不會出現像大將們立了功勞,便居功自傲,手中有一點權力,就不聽朝廷的命令,自把自為了。
皇帝往前線派出了太監進行監軍,這樣可以有助於自己掌控這支軍隊,及時了解軍隊的動向,是最好的做法。
但是傳到了下麵,可是令這些將士們憤怒之極,生氣之極。
就連一直以忠君愛國而自居的楊嗣昌,也都十分的憤怒,他們在想:“我等已經在極端惡劣的環境下為朝廷出兵打仗,不避風雨,踏雪臥冰,披荊斬棘,負重前行,可以說是生死置之度外,受命於危急存亡之秋,他們願意這,不計報酬,不計生死為國出為,出自於忠君愛國。
但是他們忠君愛國,皇帝卻沒給他們以足夠的回報,也不給他們以足夠的信任,皇帝不信任他們,他們又如何能夠統帥幾十萬大軍去打仗。
所以崇禎皇帝認為向前線派出監軍太監,是十分明智的舉動,但是卻惹得了前線將領們的一致憤怒和生氣。
崇禎皇帝往前線派出監軍太監,以節製各路人馬的旨意發出時,楊嗣昌當場就大發脾氣。
楊嗣昌此時,想起自己的委屈,根本就是忽悠當兵的去打仗,忽悠當兵的去賣命的,現在讓人上了戰場,這就翻臉不認人了。
自古以來,當兵吃糧,就得發軍餉,就得發糧食,現在堂堂朝廷,居然采用以戰養戰這種下作的手段。
古往今來,又有哪一支部隊可以以戰養戰的,基本上都是一時得意,最終還是走向了滅亡。
楊嗣昌也明知道會有這樣的結果,但是他終究還是義無反顧,率領他的部隊出發了,他是本著忠君報國的念頭,皇帝以國士待我,我當以國士而報之。
現在好了,居然派出一個太監來監視他,這又談何信任?這又談何君臣相得?
而且自古以來,派太監來監軍的,就沒有不打敗仗的。
那時候估計還會出現一種情形,打敗仗了,肯定是他楊嗣昌領兵無方,作戰不力,如果打贏了,這功勞隻怕得先分監軍的太監一份。
作為正統的士大夫,楊嗣昌也有他剛烈的一麵,他也與其他的士大夫一般,看不起太監,身體發膚,受之父母,輕易損壞,乃為不孝,為求富貴名利,自閹入宮,大大不孝也,都已經稱不上是人。
讓這些人不人,鬼不鬼的東西,騎在自己頭上,能有什麽好結果,所以當楊嗣昌接到旨意的那一刻,他憤然砸印而去:“臣無能,無力統帥三軍,辭去一切職務,回鄉耕讀,不問世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