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循天意香魂歸故裏,順民心聖主築殿堂(4)(完結)
女子淒然一笑:“陛下,臣妾已再難從命了。今臣妾已成陰界之魂,已不可做陽界之人了。臣妾本不該來攪擾陛下的,隻是對陛下實在放心不下,不得已方來與陛下一見。陛下且聽臣妾一言,臣妾謝世,乃命該如此,故此陛下不該為此傷懷不已,茶飯不思,此絕非臣妾所願,亦絕非國家百姓之福,故此惟望陛下能節哀順變,善自珍攝,以江山社稷為重!臣妾萬念皆無,惟此一願,切望陛下能夠聽取。”
李世民垂淚道:“愛妃猝然別朕而去,令朕不勝傷悲,每每思及愛妃葬於海隅小島,備受孤寂之苦,朕便悲從中來,食不甘味,寢不安席——”
“陛下!”女子一聲呼喚,打斷君王話語,“陛下所言差矣。臣妾葬於珍珠島,上合天意,下順妾心,何苦之有?再說,陛下已命工匠為臣妾建造殿宇,待殿成之日,那海上行船之人,若於夜晚經過此島,皆可至殿中過夜歇息,遇有風浪雨雪天氣,亦可至殿中暫避一時,因之過往人等往來不斷,川流不息,臣妾怎會感到孤寂呢?故而陛下切莫再為臣妾傷情,須放寬心懷,當食則食,當寢則寢,珍攝龍體,最是緊要,切切此心,萬望體察。”
李世民聽了女子一席話,臉上一直收緊的紋路才一一舒展開來:“好好,朕聽愛妃的,全聽愛妃的!”
女子莞爾一笑,轉身欲走。
李世民急急勸阻:“愛妃切莫走,切莫走……”
女子身影已倏然不見。
李世民心中一驚,忽然醒來。
帳外萬籟俱寂,帳內孤寒落寞,唯有燭光搖曳,燭淚流淌……
默默回味夢中情形,不禁含淚脫口吟道:幾分相似幾分非,可是香魂月下歸?底事相逢憑一夢,何堪猝醒淚雙垂。一杯重奠向泉流,落寞幽思無盡頭。惟有春風知此意,子規啼血訴千愁。
吟畢,心緒久久難平,更難入眠,於是起身,緩緩步出帳外。
天空寒星點點迷離,似也在含悲垂淚,西方天際一鉤殘月遊走在淡雲之間,愈顯清冷孤寂。
“陛下。”一聲輕喚,是那承值的侍衛。
“嗯,此刻是什麽時辰?”李世民隨口問道。
“回陛下,卑職方才看過更漏,剛到卯時。”
“父皇。”側旁又傳來一聲呼喚。
李世民循聲望去,是兒子李治走了過來。
“父皇怎這麽早就起來了?”盡管光線微弱,也可見出李治的一臉關切之情。
“哦,朕已睡醒了,你怎也起得如此之早?”
“兒臣……兒臣也睡醒了。”
“唔,進帳說話吧。”
今天父皇主動讓兒子進帳說話,這令李治頗感意外。聽幾位隨駕大臣講,自曹妃娘娘辭世起,每到一地,除非有重大軍情約見臣子,父皇一直獨處帳中,誰也不見。昨天與父皇剛一會麵,他便感覺到了這一點,今早倒是個例外。
進入帳中,李世民問李治:“我兒這麽早過來,可有事?”
李治略一猶豫,說道:“兒臣……兒臣有事須向父皇稟明。”
“哦?何事?你講。”
“今夜兒臣剛剛入睡,便做了個夢,夢見曹妃娘娘來到兒臣近前,神貌迥異於以往,極是淒清憔悴,對兒臣說,父皇為她辭世情傷過甚,茶飯不思,夜難成寐,人已瘦了許多,她為此極是擔憂,托兒臣好生照顧父皇飲食起居,且囑兒臣好生勸勸父皇,務要節哀順變,珍攝龍體,以江山社稷為重……”
“有此等事?”李世民截住話頭問道。他一時甚覺詫異,怎麽父子夢境如此相合?難道真是愛妃托夢於自己和兒子麽?
李治極其認真地點點頭:“兒臣以為,盡管是在夢中,娘娘的話也甚是有理,望父皇能夠聽取。”
“嗯,這個,朕已記下了。朕正想著,要擬兩道詔書,一道下給將作大匠閻立德,命他將娘娘殿宇由一層改為三層,一為佛家提供誦經修行之所,以遂娘娘之願,保海上過往舟船平安無事;二為海上過往船家人等提供足夠的過夜休憩與暫避風雨之所。朕要為大殿親筆禦書‘曹妃殿’三個大字,命工匠製成匾額,懸於殿門之上。另一道詔書下給宮廷畫師閻立本。為彰顯娘娘生前功德,讓後人永世銘記娘娘風采,命閻立本速來平州遍訪受到過娘娘救助的貧弱百姓,將娘娘功德事跡繪成《曹妃救難圖》,懸掛大殿壁上,供後人瞻仰。”
李治頻頻點頭:“如此甚好。”
李世民執筆在手,蘸好墨汁,先擬好兩道詔書,又換成大號狼毫書成“曹妃殿”三個古樸蒼勁的大字,再小心翼翼地將墨跡吹幹,說道:“命人從速送出!”
李治接過詔書墨寶,快步走出禦帳。
從此,李世民的飲食起居有了明顯改善,但對愛妃的思念之情卻絲毫未減,這情思,伴他走過幽州,走過定州,走過並州(注:今山西太原),直到回到長安,進入大內,仍是哀思不絕……
一年之後,大殿宣告落成。
曹妃殿,金碧輝煌,莊嚴雄偉。殿內中央,曹妃神像仙姿飄逸,光彩照人。兩邊壁上曹妃救助眾乞、救助難船、救助鄉親的一幅幅《救難圖》栩栩如生,感人至深。
自大殿建成之日始,曹妃殿就成了遠近百姓心目中最為神聖的殿堂,曹妃則成為人們心目中救苦救難保佑海上平安的最受景仰的海神娘娘。每天從早到晚,前來曹妃殿瞻仰曹嫻神像、上香祭拜的人們摩肩接踵,絡繹不絕;殿內香煙繚繞,綿延不息……
李世民得報,心中方覺寬慰,總想親往巡幸,寄托哀思,卻因國事纏身,又兼龍體每況愈下,竟一直未能成行。到三年之後的貞觀二十三年(公元649年),眼見病體愈發沉重,時而昏迷,時而清醒……
這一日又從昏迷中醒來,口中喃喃:“雉奴,太子……”
一直陪侍在側的太子李治趕忙俯身上前:“父皇,感覺可好些?”
李世民微微點頭:“朕有幾句話,我兒且聽了。朕今日雖覺神誌好些,卻也自知已來日無多。今朕將江山社稷托付與我兒,又有長孫無忌、房玄齡、褚遂良等幾位忠良之臣輔佐於你,朕當放心了——”
“父皇!”李治趕忙伏地垂淚道,“父皇何出此言?父皇不過一時龍體違和,隻要再將養幾日,便會痊愈的,兒臣不要父皇想得太多。”
李世民費力地搖搖頭:“我兒不要再說了,朕的身體朕自己知道,你且聽朕把話說完。有一事,朕一直念念不忘,便是欲往平州巡幸曹妃殿,祭奠曹愛妃在天之靈,卻因力不從心,終未成行,如今看來,已成永世之憾了,卻又於心不甘,欲遣人前往代為祭掃。想來我兒當為最佳人選,然國事不可一日無太子,朕之股肱之臣長孫卿、房愛卿、褚愛卿等亦可代朕前往,亦因須輔政在朝,不可須臾離開。朕意,可命禦史中丞孫亮代朕前往平州祭奠,我兒代朕擬詔吧。”
李治答應一聲,就退到外殿擬詔,心中卻犯起了嘀咕:除了長孫無忌、房玄齡和褚遂良等幾位大臣,朝中大臣還有不少,父皇為什麽單單選中一個孫亮呢?
他哪裏能理解父皇的用意!怕也隻有曹嫻的在天之靈,才能洞見君王的一片深心……
一晃半個月過去了,這一天午前,含風殿內,一度處於昏迷狀態的李世民忽然醒來,說出的第一句話竟是:“孫亮可回來了?”
話音剛落,錢福進殿向李治稟報:“禦史中丞孫亮求見陛下。”
李治馬上命道:“快宣!”
此時的孫亮,剛剛從平州風塵仆仆趕回京師,又一刻不敢稍作耽擱地進入大內,來向君王複命。
孫亮被召到李世民臥榻旁,行過叩拜大禮,就把赴平州曹妃殿島祭奠曹妃娘娘的經過向君王奏報一遍,最後說道:“微臣祭奠曹妃娘娘之時,正值當地眾多漁家兄弟也去上香祭拜,微臣聽他們眾口一詞說起一樁奇異之事:自大殿建成之日始,他們出海打魚,若遇上大風大浪,便皆在船上朝著曹妃殿方向向曹妃娘娘跪拜祈禱,此時天空便會出現一片五彩雲霞,那雲霞呈人麵鳳身之狀,雖是隱隱約約一閃即逝,人們也能辨認出,那麵龐分明與曹妃殿曹妃娘娘神像麵貌毫無二致。此時人們便知,那定是曹妃娘娘顯靈,前來護佑他們了。實情確是如此,自曹妃殿建成至今,漁家出海打魚,在海上不管遇有多大風浪,再未有過一起船覆人亡之事發生。”
聽到這裏,已病勢沉危氣息微弱的李世民忽然朗聲道:“曹愛妃佑我蒼生百姓,真乃社稷之福也!”喘息一陣之後,又道,“朕與曹愛妃相見,就在日間了!”
李治聞言大驚,慌慌伏地泣涕:“父皇……”
在場的眾妃嬪宮女也紛紛跪伏於地,泣涕有聲。
當晚,開創大唐治世的一代聖主李世民在含風殿與世長辭,走完了他轟轟烈烈的一生。
同一個晚上,曹妃殿沙島海域,烏雲蔽天,暴雨如注。
人們都說,那雨水是曹妃娘娘為夫君逝去而流下的悲情的眼淚……
千百年來,曆經時光磨蝕,一任風吹雨打,雄偉壯麗的曹妃殿宇一直巍然矗立於曹妃甸沙島之上,殿內香火常年長燃不滅。
到了今天,曹妃殿雖已蕩然無存(注:清光緒二十一年<公元1896年>、二十六年<公元1901年>以及中華民國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三場特大風暴潮襲擊曹妃殿,致整個殿宇傾圯無存),但曹妃的傳奇故事卻代代相傳,曆久彌新。一朵絢麗的生命之花早已謝去,一個救苦救難、護佑眾生的女神形象卻永久矗立在人們的心中。廣泛流傳於沿海民間的“南有媽祖,北有曹妃”一說,便是最好的詮釋。
“曹妃”這一名字,如大海濤聲,千年不息,似日月光華,萬載不滅,已成世間永恒……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