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不止是想搞個大新聞
研究碳複合物的朱俞烽團隊,帶給陸羽很大的驚喜。
經過這麽久的實驗和研究,用作光伏發電塗層的碳複合物,已經解決了從實驗室製備到大規模製備的難題。
成本雖然還有點高,但畢竟朱俞烽他們不是搞工業生產的,解決理論工藝還行,控製生產成本,還要看搞工業生產的實業企業。
不過解決了理論製備工藝,便已經邁出了走向正式商用極為關鍵的一步。
任成鴻也帶著他的團隊,研究有機-無機雜化鈣鈦礦材料。
按照他最初的設想和研究方向,通過雜化鈣鈦礦材料的可逆陽離子交換和低維材料的高效表麵功能化,實現超薄鈣鈦礦的相和異質結構調控。
最終在不同的襯底上得到不同厚度的六邊形鈣鈦礦片,找到了性質極為優異的光電鈣鈦礦薄片。
這種性質極為優越的光電鈣鈦礦薄片,配合上碳複合物塗層,能把光電轉化率提高到27左右。
目前矽太陽能電池的理論光電轉化率上限值為33左右,而商用矽太陽能電池的光電轉化率一般在15左右,高效矽太陽能電池能達到20左右。
27,這已經是相當了不起的一個數值。
……
任成鴻和朱俞烽兩個團隊並沒有因此沾沾自喜,甚至都不是很滿意。
在他們看來,這個數字還有繼續提高的可能,能繼續提高直到接近光電轉化率的理論上限值。
陸羽問他們原因,他們說目前隻達到27,有兩點。
一是作為塗層的碳複合物純度還不夠,二是光電鈣鈦礦薄片的性能不夠,製備工藝有待優化。
隻要這兩點都解決了,光電轉化率達到30問題不是太大。
陸羽看著信心滿滿的朱俞烽和任成鴻,心裏有點感慨,什麽是真正的研究人員,什麽是真正的科學家,這才是嘛!
這種精益求精,永遠不滿足研究現狀的態度,才是科學技術進步的原初動力。
當初他們展開這項研究的時候,陸羽還隻覺得他們要是成功了,肯定能搞出一個大新聞。
沒想到現在都這種程度了,他們依然沒有止步的意思。
看樣子,光電轉化率不提高的30,他們是不準備宣布出去。
甚至按照他們的意思,有可能再加上石墨烯,突破理論值上限,才是他們的目標。
……
這不止是要搞出一個大新聞,而是要把現有光伏產業的天花板掀翻。
陸羽看出朱俞烽和任成鴻的心思,除了對科研的追求以外,他們還想一次就把自己的名字寫在新能源發展史上。
不宣布現在的研究進度和成果,明顯的是想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弄明白了兩人的心思,陸羽也就點點頭,交代許程亮,對他們這個項目啟動最高級別的保密程序,甚至連相關專利的申請都暫時押後,等他們打破理論值再繼續申請。
朱俞烽和任成鴻對此是相當高興,此前他們還有點擔心陸羽會急於把成果轉化為公司利潤。
那樣的話,不論是出於對技術完善改進的追求,還是出於他們個人對名譽的追求,都不是他們樂於見到的情況。
現在看來,純粹是他們想多了,陸總對研究人員的重視,絕對和他自己曾經說過的一樣,遠遠超出對公司利潤的重視。
……
其實對於他們這樣的小追求,陸羽是沒所謂的,甚至是讚成的。
人嘛,總得有點其他追求。
不能要求研究人員全都是聖人,他們有物質享受的需要,也有精神享受的需要。
朱俞烽和任成鴻這還算好的,如果他們這是想搞出大新聞的話,那袁曜文可以說是直接奔著諾獎去了。
在所有資深研究專家當中,袁曜文是和陸羽交流次數最多的,也是被陸羽暗暗提示得最多。
本來在新材料領域建樹不錯的袁曜文,對固態電池的興趣就相當濃厚,在看到有成功的可能後,立即全身心投入進去。
帶著團隊一點一點摸索,連原先正在進行的幾個高分子研究項目都暫時放在一邊。
進展很慢,離成功還無比遙遠,更不用說走出實驗室、進入市場了。
盡管如此,袁曜文團隊卻沒有一點灰心喪氣,仍然按照他們既定的步調,慢慢朝前走著。
……
袁曜文選擇的方向是固態鋰硫電池,沒有選擇他最看好的鋰空氣電池,他認為固態鋰硫電池的難度小一點。
但這個難度小,也隻是相對於鋰空氣電池而言,其本身的研究難度可一點也不小。
畢竟可以看作是下一代電池。
除了要重新設計研究正極材料、負極材料、隔膜材料等等,還要解決最大的難題,電解質。
固態電池電解質跟傳統電解液相比電導率偏低,內阻較大,高倍率放電時電壓降幅較大。
這些問題但凡有一點解決不了,固態鋰硫電池都走不出實驗室。
更遑論製備工藝複雜,技術不成熟,生產成本高昂等問題了。
完全可以說是從頭到尾重新研發一款電池,從電池各個組成部分的材料選用,到電池的整體功能設計和性能提升,每一個細節,都需要從頭開始。
電池這玩意兒,又不是普通的工藝品,對安全性的要求還高得令人發指,容不得出現任何差錯。
由此可見工作量和研究難度之大。
也正因為此,袁曜文已經多次跟公司人事部門打報告,招攬來了很多電池研究方麵的專家和研究人員。
……
袁曜文這麽搞,還沒取得多少進展呢,研究經費就如水一般流出去。
也幸好他研究的是固態鋰硫電池,公司才批準得如此痛快順利,如果換成石墨烯電池,估計不用陸羽出手,審核組的人都能直接恰死他。
這倒不是其他原因,而是石墨烯材料從發現開始研究到現在,電池行業已經認清一個現實,石墨烯電池,短時間內幾乎不可能。
在石墨烯沒有實現大規模製備的情況下,全石墨烯電池就是在扯蛋。
不提對於石墨烯表麵氧化狀態等等高要求,哪怕真做出來了,高得離譜的成本,一克上千,真的會有人用麽?
而現在市場上的所謂“石墨烯電池”,無非是摻了一點石墨烯的鋰離子電池或者鉛酸電池。
石墨烯在鋰電池的應用中,主要有兩個用途,一是導電劑,二是電極嵌鋰材料。
這兩點,說穿了,都是在和傳統的導電材料碳、石墨競爭。
那麽問題來了,碳和石墨這兩種材料,都是論噸賣,論克賣的石墨烯拿頭和它們對線?
就算不計成本,石墨烯表麵積大,實用中分散之類的問題一大堆,很容易把鋰離子的擴散通道堵塞,電池廠家光是調生產工藝都得累死。
加上石墨烯表麵特性受化學狀態影響大,批次穩定性、循環壽命等等這些問題,如何能滿足鋰電池生產過程中的那堆細致要求?
哪怕解決了上麵說的這些問題,石墨烯成功作為負極,但它的振實和壓實密度非常低,理論容量也僅僅隻是石墨負極的兩倍,那為什麽不用矽?
矽的理論容量可是接近石墨的十倍。
價格幹不過,容量也幹不過,能給出一個不用矽的理由麽?
所以,用石墨烯做鋰電池,技術上就不靠譜,在鋰離子電池上的應用前景,微乎其微。
……
14年的時候,西班牙有個叫grahenano的公司,大肆宣傳說他們製造出石墨烯電池,儲電量是現在電池的三倍,使用壽命是傳統電池的4倍,是鋰電池的2倍。
最厲害的是,用此電池提供電力的電動車,充電8分鍾,最多能行駛1000公裏,而且生產成本比鋰電池低77。
這麽離譜的新聞,當時國內竟然有很多媒體瘋狂報道。
更離譜的是,沒多久國內居然也冒出一家電池廠家,說他們也能生產性能差不多的石墨烯電池,在股市上狠狠割了一波韭菜。
所以電池行業的人都已經清楚,石墨烯這種材料,在新型柔性電池、元器件、顯示、催化劑等等諸多領域,都有十分廣闊的應用前景。
唯獨在鋰離子電池方麵,應用前景非常有限。
小桑河公司的項目審核組也清楚,所以朱俞烽和任成鴻他們的項目,可以朝著石墨烯方向研究,但袁曜文的電池項目不行。
袁曜文擅長的領域雖是新材料研究,不過對固態電池的研究也不弱,理論知識很是豐富。
這樣一個資深研究專家,頭腦和認知都相當清醒,他也不可能選擇石墨烯電池,作為他現階段的研究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