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輕小說の>至尊撿漏王> 第一百九十八章 《蘭亭序》真跡

第一百九十八章 《蘭亭序》真跡

  李元的一番動作神乎其神,誰能想到,一件精美珍貴的鎏金水月自在觀音像會設了一個暗格,被用來藏匿其他的東西。


  誰能有這個運氣和魄力,把一個高價拍賣來的珍惜古董給拆開來,隻為了發掘其中隱藏的,不知道是什麽的東西。


  但是李元就是這麽得天獨厚,他遇見了,並且他擁有超出常人的眼力和勇氣,所以,藏匿在觀音肚子裏不知道過了多少歲月的秘密,終於被揭開神秘的麵紗。


  而靜默在一旁的孟玉,乖順的站在角落裏,把李元的動作看在眼裏,她驚歎之餘,卻有一種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感覺。


  李元的一身神奇能力似乎與生俱來,融在了骨血之中,每一次的選擇都是這麽的讓人意外,卻從無錯漏。


  “師傅,你本來就知道這個銅像裏藏了東西嗎?”


  唐依依對李元的崇拜之情再一次上了一個台階,在她的心裏,李元高大的形象變得更加錦上添花。


  “隻是,有一種感覺。”


  李元也說不清楚,這是種玄而又玄的直覺,他應該這樣做,而且這個布包裏的東西,會給他極大的驚喜。


  趨於這種心理,李元沒有耽擱,打開布包,裏麵是一張紙。


  第一次他小心翼翼的把這張紙一點一點的展開,鋪平,因為沒有其他方式的保護,這張紙已經極其的脆弱。


  展開以後,上麵的是一篇文章,字體疏朗有致,挺秀雙逸,變化多端,縱橫自如。


  “永和九年,歲在癸醜,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


  唐依依就站在李元旁邊,第一時間就看清楚了上麵書寫的內容,她不由自主的念了幾句,眼睛慢慢睜大,震撼的轉頭看向李元。


  “師傅,這是!這是王羲之的《蘭亭序》啊!”


  傳說中已經遺失的《蘭亭序》。


  再看李元明顯也變得鄭重和驚喜的表情,唐依依幾乎可以肯定,這一幅字一定是書聖王羲之的真跡。


  孟玉也捂住了嘴,生怕喊出聲,《蘭亭序》的真跡竟然都會被李元從一個觀音像中得到,這是怎樣的大運氣,簡直就是天選之子。


  一向都很淡定的李元看著這篇精彩飄逸的文章,和左下角的“貞觀”小印,心中暢然。


  “是,這就是世上僅存的《蘭亭序》真跡。”


  曆史上,《蘭亭序》被清晰的記載著,是唐太宗李世民從智永和尚的弟子辯才和尚手中騙得了王羲之的真跡,同他瘋狂收集的共兩千兩百九十卷王羲之的書法真跡,都加印上了“貞觀”小印。


  書法大家的墨寶流傳千年,本就很難保存,更何況,從東晉風靡至今,仍然被國人奉為書聖,癡迷追捧不斷地王羲之。


  東晉年間王羲之的書法就很是值錢了,哪怕是隨手在老婦人的扇子上寫幾個字,就能讓扇子原本的價格瞬間翻五番,隻不過提筆寫一篇經文,就可以換到一群白鵝,說是點紙成金也不為過。


  但有名氣,就會有追名逐利的人模仿造假,東晉年間就出現了許許多多贗品。


  後世爭相拓印臨摹的人就更多了,流傳至今,我們可以看到的所謂王羲之的字,大致可以劃分為兩類,一類是拓書人的向拓本,如神龍本《蘭亭序》;另一類是虞世南、褚遂良等名家的臨本。


  那麽真跡去哪裏了?


  隻能夠說,正是因為一千多年來人們對王字的狂熱和崇拜,導致書聖真跡的毀滅殆盡。


  封建等級製度森嚴的皇權時代,帝王擁有者至高無上的權利地位,和絕對的財力來大肆收尋王羲之的文章墨寶,來彰顯自己所建立的王朝的繁榮輝煌。


  但是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改朝換代是不可避免的曆史趨勢。


  戰火風飛的年代,兵刃相殘,生靈塗炭,生身父母親生兒女都無法顧及,何況內府那些書法。所以,太平盛世被搜集在一起的王書,待到改朝換代之際,也容易被集中銷毀,聚斂得愈多,銷毀得愈慘。


  東晉豪族恒溫之子,恒玄尤愛王羲之的字,通過掠奪霸道的方式收集了大量的王羲之真跡,用陰險猥瑣的手段霸占了幾天皇權,卻在狼狽下台之際,帶著這批珍貴的文章逃命。


  甚至在最後,輕輕的一投,把尋世難得的真跡丟入長江,後世之人無不捶胸頓足,大罵陰險。


  梁武帝尤好圖書,搜訪天下,大有所獲,二王書大凡七十八帙,七百六十七卷,並珊瑚軸織成帶,金題玉躞。——《二王等書錄》


  這一批真跡躲過了“侯景之亂”。


  但是在544年,西魏軍圍住江陵,後代梁元帝見大勢已去,無法反擊,隻得無奈的向魏軍投降。


  誰也沒有想到,他會在投降之前,放了一把火,把梁朝積攢了五十年代的王字,連同圖書十四萬卷全都燒毀了。


  到了唐朝,唐太宗在死前留下遺囑,要後代將王羲之的《蘭亭序》


  作為自己的陪葬品一同入墓。


  可是五代十國時期的盜墓狂人溫韜,將唐陵幾乎盜了個遍,就連唐太宗的墓也不能幸免,卻從未發現作為陪葬品的《蘭亭序》。


  至此《蘭亭序》的真跡徹底失傳,唐朝的摹本也被後世作為珍品收藏。


  桓玄的一投,梁元帝的一燒,唐太宗的一句遺囑。


  可以傳世的作品經曆了如此多的磨難和風雨,隻留下後人的模仿來追憶書聖揮筆運墨的風采。


  李元的腦海之中仿佛同這幅《蘭亭序》一起走過了一段波折艱難的曆史。


  長歎一聲,“這幅《蘭亭序》何其有幸被人用塑造銅像的方法保留,才能被我尋到,重現於世,那些淹沒在曆史長河的真跡,就不知道有沒有這樣的幸運。”


  如果他沒有為了於闐文書來到這裏,參加這個拍賣會,這個銅像的秘密更不知道還要被埋沒多久,才能遇到真正識貨的人物,完成它的使命。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