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四章 三姓之女
前陣子黎傾琰在楚府的表現他看的是清清楚楚,就算是撇開他那日的身手不說,黎傾琰收拾起人來的本事也是層出不窮的,若自己真的惹了這個閻王不痛快,那可真的是連怎麽死的都不知道了。
瞧著眼前男子的這般反應,黎傾琰的嘴邊驀然勾起一抹玩味,“我數三下,若是你能三下之內從我眼前消失,我便不同你計較。一……二.……”
未等黎傾琰喊到三的時候,那人已經一溜煙的沒了蹤影。
聽到了黎傾琰的聲音,楚琉光轉眸一望,見黎傾琰正溫柔的看著自己,不禁莞爾一笑。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想來也不過如此吧?
黎傾琰感受著心間的劇烈跳動,掛在嘴邊的笑意卻愈發的肆意,他走到楚琉光近前,邪魅而戲謔道:“光兒笑的這般美,是萬不能在外人麵前笑了,不然我可得吃好大一壇子的醋了。”
楚琉光輕聲而笑,伸手抬了抬黎傾琰的下巴,將他仔細打量了一番,“論美貌,恒王世子可不會輸於我分毫。”
尋常的男子要是被一個女子用“美貌”二字來形容外外表,定然會大動肝火,急著上前爭論分辨。
誰曾想黎傾琰倒是全不在意的一展折扇,神情裏還滿帶著得以與輕狂,“如此說來,光兒可是要看緊了我,萬一有哪個女子或是男子敢上來跟我搭訕,你也好第一時間就能發現不是?”
楚琉光無奈的瞥著帥無聊的黎傾琰,憋了半天最終還是從嘴裏吐了出了一句話,“你個不知羞的無賴。”
周圍的眾人見兩人又都起嘴來,心裏也頓時有了看熱鬧的心態。
一些明眼人也都看出了兩人之間的氛圍,再結合起之前的流言,倒也相信了這兩人是真的吵出了感情。
楚琉光剛要開口和黎傾琰說什麽,忽然聽到一邊傳來了一聲叫喊,“真是好久不見了,長姐!”
楚琉光微微蹙眉,這個聲音她再熟悉不過了,不是楚飛霞還能有誰?
不過她現在應該被稱之為王飛霞才對。
楚琉光氣定神閑的轉過身,佯作一副萬分驚訝的模樣道:”原來是霞兒你啊,看來這銘王也是廣結天下之友,竟會在大婚當日,邀請商賈之女前來參加喜宴,還真是好奇度。”
楚琉光語中藏劍,既挑明了銘王居然會與之前才被黎皇嚴刑處罰的商賈之家有著往來,又諷刺著王飛霞已是成了商賈之女,淪落商籍。
王飛霞的眼中閃過一絲怨毒,隻是轉瞬卻又多了幾分笑意,“長姐怕是還不清楚,前段時日我碰到了我的娘舅姥爺,大理寺副卿侍金正源。他見我與他有緣,便要收我作為幹孫女,雖然這認親儀式還沒有舉行,不過已經給我改賜了姓氏呢,長姐看金飛霞這個名字如何?”
王飛霞,或者現在又該叫做金飛霞,很是挑釁的瞪著楚琉光,好似是在嘲笑著楚琉光並沒有打倒她,反而她還再次得以翻身了一般。
楚琉光毫無半點詫異,僅是淡淡的一笑,“既是這樣,那本郡主倒要好好提醒金姑娘一番,等會見了人定要仔細介紹下自己才是,不然要是有人失口,喚錯了你的姓氏,就實在是太過尷尬了。”
金飛霞瞪圓了眼睛,緊咬著牙關,不讓自己的情緒再失控下去。
這一連更改了兩次姓氏,難道是她願意的嗎?如若不是因著楚琉光,自己又何苦會到如今的地步?
“長姐口吐珠璣,舌燦蓮花的本事,霞兒無比佩服,隻是也請長姐莫要忘記之前的種種,究竟是如何發生的。妹妹今日受的一切苦難又是從何而來的。”
一想起初入王府的日子,金飛霞就恨得牙癢癢,好歹她曾經也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中堂之女,到這王府竟過的連一個丫鬟都不如。
王府上上下下皆是知道是她害了王家,因而對她也是百般嘲諷辱罵。
就在金飛霞萬般絕望的時候,銘王的手下悄然間給她帶來一則消息,說是她的娘舅老爺大理寺副卿侍金正源,不日將會登門造訪,隻要她向其表明自己的身份,那金正源便會幫她脫離困境。
也正是就著這次轉機,讓金飛霞更加堅信了自己大難不死必有後福,她一定會將自己收到的全部欺辱,加倍的奉還給那些傷害過她的人。
聽著金飛霞自以為事的說辭,楚琉光冷聲一笑,“嗬……是啊,本郡主記得再清楚不過了,你叫來了王宇軒意圖辱沒本郡主的名節,迫使本郡主下嫁於一介商賈之子,又做出剽竊聖賢之作,充當成你自己所作,還抵死否認。更是同你那生母,在本郡主的生辰宴上,妄想玷汙本郡主與男子有染,最後被爹爹將你們母女二人送至家廟,懺悔過錯,這一切的一切你是怎麽做出來的,本郡主自然是記得清清楚楚。”
楚琉光這一段話,根本是道盡了金飛霞這些年來百般陷害於她的惡劣行徑。
金飛霞張了下嘴,卻覺得一時間竟難以反駁。
雖然金飛霞現在的處境的確是楚琉光一手造成的,但若非她先暗害與楚琉光,楚琉光也不會如此絕情。
身為被害者,楚琉光有足夠的話語權握在手裏,金飛霞今個想要找茬生事,隻怕是困難重重。
這吉時將至,迎親的隊伍已是到了,二人也就不便再繼續僵持下去。
至於迎親的八抬花轎中,坐著的自然是訶渠,那其他兩隊抬著桃紅軟轎的隊伍,也是相當知曉禮數,抄著別的小道算計好了時辰,幾乎是同時達到。
訶渠既為正妃,便是從銘王府的正門迎進,而楊雨婷這位側妃和顧似君這個如夫人,也隻能照著尊卑先後,分別從側門入內。
楚琉光與黎傾琰攜手去了前廳,此刻前廳亦是站滿了賓客,都在翹首期待著新娘子的到來。
論身份能同黎南謹拜堂的隻有正妃訶渠,那楊雨婷和顧似君是直接被喜婆扶進了各自院中的新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