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8.第1908章 台地(二十七)
第1908章 台地(二十七)
說實話,在如今的華夏東岸共和國,呢絨的銷量真的越來越好了。
在早些年的時候,因為出口的需要及人民收入還不夠高,大部分東岸國民日常穿用的都是棉布,輔以數量較少的其他種類布匹。這種情形持續了很多年,並且因為東岸棉紡織產業的逐步興盛而達到巔峰:在那個棉布熱銷各地的年代,就連在各處出賣勞動力的非國民勞務工們,都穿上了棉布衣服,至少也是棉麻混紡的衣物,由此可見棉布在東岸的興盛。
不過,隨著巴特哥尼亞開發的逐步深入,綿羊數量的保有量逐年增加,毛紡織業也慢慢開始了發展。從私人織戶和小作坊,到國家投資的大型工廠,呢絨製造業在巴特哥尼亞的幾個港口城市如雨後春筍般冒了出來,並很快就成為了當地的重要支柱產業之一,受到了多方面的呵護與支持。
毫無疑問,呢絨的價格是遠遠超過棉布的,價差甚至能有好幾倍之多,說起來其實不怎麼親民。不過,東岸到底是原材料產地,紡織技術也強,生產呢絨的成本自然會比歐洲低上那麼不少。再加上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人民收入也水漲船高,這以往有些昂貴的呢絨價格在現在看來也不是那麼高不可攀了。呢絨,漸漸已經成了東岸國民的又一新寵,尤其是那些出外打仗發了大財的小軍官、小生意還算過得去的商人以及收入不低的工程師們,都開始選擇購買呢絨來做衣服穿,以彰顯自己身份的與眾不同。
而這些所謂的「有錢小資產階級」對呢絨的追捧,自然也慢慢傳導到了數量龐大的中產階級身上,進而也影響到了他們的消費觀念。在這些人看來,質地不錯、價格偏高的呢絨,其「逼格」顯然要比廉價的棉布高上太多了,更適合他們的身份。要知道,以他們一年近百元的各類收入,做幾身呢絨衣服自然是不成問題的,這又不是窗帘或桌布,費不了太多的料。
而在東岸,什麼商品只要中產階級這個大群體也開始大量消費了,那麼就一定會在東岸獲得快速的發展。這不,看到呢絨製品在東岸及部分海外殖民地的熱銷,諸多資本快速湧入到了巴塔哥尼亞,四處收購羊毛,開辦紡織企業,生產各色呢絨,整個產業搞得欣欣向榮,一派大發展的模樣。
今年已經是1684年了,但呢絨行業火爆依然,絲毫不見任何衰退的跡象。也正因為如此,巴塔哥尼亞台地區兩個地區行署,在穩固既有牧區、羊群的情況下,都在尋覓新的草場,打算將羊群規模繼續擴大。在他們眼裡,綿羊就是利潤,價格不斷上漲的羊毛就不說了,就連羊皮、羊奶、羊肉都能賣錢,尤其是後者,若說東岸最大的牛肉來源是潘帕平原的話,那麼最主要的羊肉來源很顯然就是巴塔哥尼亞台地了。
中央政府的有些部門也注意到了這個情況。在多種因素的促使下,他們「善解人意」地調高了往巴塔哥尼亞的移民數量,將額度從每年六千人增加到了九千人,並以項目投資的名義往這裡增加了不少財政上的補貼,以最大可能促進毛紡織業的發展。
他們當然有底氣這麼做。因為在今年年中的最新一次全國人口統計估算中,華夏東岸共和國的總人口數量已經達到了563.9萬人的歷史高位。在這之中,出生在東岸本土的二代、三代國民總數加起來已經突破了317萬人,佔到了全國人口數量的多數;來自遠東中國的明人數量(少量山丹人、蒙古人、朝鮮人或日本人也被歸入此類)也超過了170萬人,占人口比重的三成;白人國民數量總計大概佔到了人口總數13.5%的樣子,主要來源是非國民勞務工、多年來採購的女奴以及流亡的奧斯曼帝國軍人、官員及其家屬,主動移民至東岸的白人數量較少。
除此之外,還有總數依然高達26萬人之多的非國民勞務工群體,其中白人數量無疑最多,其次是黑人,再次是印第安人,至於其他人種則少得可憐,不值一提。這些非國民勞務工,如今已經成了東岸經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無法分割,無法擺脫,東岸國民們對其雖然較為討厭,但也不得不適應其存在,忍受其在宗教信仰、生活習慣、文化飲食等方面的不同——這些年,東岸國內一些「聖母派」甚至提議給那些在東岸工作了七年之久,勞苦功高的黑人勞務工以入籍的權利,不過因為此舉太過「駭人聽聞」而被駁斥了,大部分人都不同意膚色過深的人種有入籍的權利,因為之前少數幾個取得東岸國籍的黑人其後代仍然是黑人,完全看不出混血的效果,讓眾人都心有戚戚焉。
好吧,讓我們暫時忽略這個問題,再度回歸人口本身。從人口增長數據就可以看出,如今東岸每年人口增加的絕大部分,已經不是靠所謂的外來移民了,而是本土自身的人口繁衍。也正因為如此,中央政府才有底氣給巴塔哥尼亞台地區的幾個縣配備了比以往多50%的移民人口配額,使得他們可以在這片遼闊的土地上更好地跑馬圈地,控制更多的土地和草場。
巴塔哥尼亞地方政府對此當然是驚喜莫名的,並且很快就利用這難得的機會,開始了迅猛的擴張。以南巴塔哥尼亞地區為例,該地區行署在成立了雙湖縣之後,又在更南面新設了數個定居點,分別是:位於後世阿根廷德塞阿多港附近的撫寧港、位於後世卡萊塔奧利維亞小城附近的無定鄉、位於後世佩里托莫雷諾小鎮附近的開光鄉、位於後世拉斯埃拉斯小鎮附近的如嶙鄉、位於後世格雷戈高官鎮附近的雕陰鄉、位於後世特雷斯賽羅斯小村附近的大業鄉,一共七個定居點。
這七個定居點,按照規劃未來是劃分為兩個縣的地盤的,人口目前也不多,最多的一個不過千餘人口罷了,少的甚至只有四五百,甚為可憐。但不管如何,這七個定居點的設立——未來可能還會與當地生活著的原住民有一番爭奪,但結局是註定的——毫無疑問標註著東岸人對巴塔哥尼亞台地區最後一塊空白未開發土地的佔領。從今往後,這個在西班牙時代從來沒受到過一絲重視的巴塔哥尼亞台地就將沐浴在文明的陽光之下了,而東岸經濟的蓬勃發展也會給這片看似荒蕪的土地帶來新的生機,這幾乎是確定的事情。
而巴塔哥尼亞徹底消化了以後(這可能需要一些年頭),安第斯山以西智利地區與東岸本部的聯繫也將更為緊密。雄偉的安第斯山脈上有著無數的隘口可以溝通兩地,雙邊貿易也將迅速繁榮起來,雖然冬春季節可能會因為大學封山而停上幾個月,但毫無疑問這加強了山西(安迪斯山以西)與山東地區的聯繫,這對於未來一個橫跨兩大洋的國家來說,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
遼闊的巴塔哥尼亞,就如同兩河環繞的河間地區一樣,始於越境墾殖,現在終於修成正果,開發完畢,說起來也是一件挺令人自豪的偉業呢。而在拾掇完這兩個地區之後,東岸人下一步的越境墾殖目標是哪裡呢?其實答案很簡單,之間也露出過苗頭了,那就是大名鼎鼎的「狩獵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