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65.第1765章 法國之行與收穫(一)
第1765章 法國之行與收穫(一)
時間進入1678年5月,連綿數年的戰火給各國民生帶來了極大的傷亡,即便是法蘭西這種歐陸首屈一指的大國也無法幸免於難,更何況他們還直接參与到了這種慘烈至極、耗資無數的戰爭之內。華夏東岸共和國駐歐全權特使李晴的座船在加萊港靠岸后,他所見到的便是一副民生凋敝的場景,這令他很是驚訝。
要知道,加萊港從中世紀起便是法國北部的重要商港,是對英格蘭貿易重鎮,來自海峽對岸的金屬製品、羊毛、呢絨製品、皮革、紙張、玻璃、武器源源不斷地運至此處,然後將產自法國的小麥、酒類、水果、日用品乃至奢侈品,再運回倫敦分銷,關稅收到手軟,城市富裕程度傲視群雄。
後來,即便卡佩家族掃平其他諸侯,法蘭西王國完成實際上的統一,勒阿弗爾、南特、拉羅謝爾等港口次第崛起,加萊的重要性有所降低,但由於其實打實的地理位置擺在那裡,與英格蘭、聯合省及波羅的海的部分貿易仍然是在此處完成交割的,因此經濟實力仍然不可小覷,居民的富裕程度仍然很高。
可現在呢?就李晴在碼頭附近看到的情形而言,商人大幅度減少,乞丐卻極具成群,此外還有一些看起來無所事事等待生意上門的小商販、掮客什麼的,讓人直以為這裡像是遭受了什麼經濟危機似的。
當然說經濟危機也沒有錯,因為這才與已經早在這裡等李晴等了半個月的蒙特斯潘侯爵聊了聊,就知曉了這裡的很多情況。頭上綠油油的蒙特斯潘侯爵毫不介意地告訴李晴,因為財政困難,因此這會法蘭西王國的大部分出口商品都被徵收了較以往重得多的關稅。按照蒙特斯潘侯爵的話來說就是,「給貿易造成了極大的混亂」,從長遠來看,只會損害法國的工業和貿易,使得政府的收入愈發降低。
「一旦稅額過重,只會使得外國商人不得不為了學習我們的製造技術而吸引我們的工人出國(光西班牙一國,就有超過四萬名法國手工業者在工作),同時到其他國家或地區用更便宜的價格購買本來要到我們國家採購的各類商品。以葡萄酒為例,就我所知這幾年義大利和葡萄牙的葡萄酒銷量大增,就連奧斯曼人每年都開始出口為數不少的葡萄酒,因為希臘盛產葡萄和橄欖油。這些行為,其實都損害了我們國家而使義大利人、葡萄牙人富裕了起來,並且他們還因為生產規模擴大而培養了許多人才,學會了怎樣管理生產,而我們卻由於生產的萎縮而不再諳於管理了。」蒙特斯潘侯爵似乎對柯爾貝爾的經濟政策有些不滿,而這其實也和東岸人偵查得來的情報相一致的,只聽這廝繼續大嘴巴說道:「我們其實早就應該極力避免這種因為高額關稅而產生的混亂了,而且該死的事還不至於此,我們的某些大臣居然還下令對很多進口商品徵收高額關稅,這甚至導致了數場貿易戰爭!甚至就連素來懦弱的葡萄牙人都因為我們對進口自該國的乾果、橄欖油、獸脂等商品徵收了重稅,也在里斯本對進口自我國的一些商品徵收了同樣高的關稅以進行報復。啊,上帝,這可真是可怖,看看加萊吧,包稅者們恐怕很快就要難以承受下去了,再下去國王陛下從哪裡來錢?我表示很困惑!」
李晴聽后呵呵一笑。其實,對於法國與其他一些國家的貿易戰,他也是有所耳聞的。雙方互相對進口自貴國的商品進行了報復,讓各自國內的包稅者們真是欲仙欲死。李晴估摸著,加萊港的那十幾個包稅者,現在收入已經大幅度降低,入不敷出是大概率事件。雖然王國政府方面也沒有提高他們這些包稅者的承包價格,但時間長了這些包稅者破產卻也是無法避免的事情,而當他們都完蛋了,找不到新的關稅承包者的時候,國王又從哪裡收錢呢?
或許有人會問了,既然國王已經把進口關稅都承包出去了,那麼提高外國商品的進口關稅又有什麼意義呢?又無法多收到一分錢,反而還使得進入法國的商品數量減少,加劇國內的通貨膨脹程度,何必呢?何苦呢?
這個問題其實很好解釋,那就是如果君主任何時間都保持冷靜的話,那簡直就是不可想象的事情,尤其對路易十四、奧蘭治親王這類高傲自負的君主就更是如此了。事實上,路易十四下令提高進口關稅更多是出於一種懲罰的目的,以葡萄牙為例,巴黎方面曾經派出過三次使者,邀請他們加入法國一方,與反法聯盟作戰,可惜三次都失敗了,因此路易十四感覺自己受到了冒犯,於是便對葡萄牙人進行「懲罰」了,雖然這種懲罰讓國內很多貿易港口的包稅者們叫苦連天。
接下來蒙特斯潘侯爵講起了一個就發生在加萊港的故事。因為進口關稅稅率過高,一艘滿載義大利絲織品的船隻便趁夜間航行至海岸線附近的一處巨大的岩石下落錨,藏了起來。然後在岩石上面,許多法國窮人用繩索將這些貨物一捆捆地吊上來,然後用馬車運走,以規避沉重的進口關稅負擔。
毫無疑問,這種走私行為極大損害了絲綢製品包稅者的利益,使得他們的收入急劇減少,即便這些人家大業大,可要不了幾年也就會破產。而他們的下場在前面,後面的人即便想接替他們的位置,也會多加三思的。蒙特斯潘侯爵甚至還笑著說,本地一個鐵製品包稅者,甚至已經和那些船長們商量,私下裡返還他們一半的關稅(因為國王定下的稅率是不可更改的,有稅關監督的存在,他們只能先收再退),讓他們不要再走私了,通過正常途徑入港交易,據說這種方法還挺有效,確實拉攏了不少膽小的商人走正常途徑貿易,改善了這些包稅者們的處境,但似乎仍然有些杯水車薪之感。
「稅關監督應該對現在的情況很滿意吧,他們並不關心包稅者的利益,也無需對王國財政負責。」聽完蒙特斯潘侯爵老農民般的絮絮叨叨——聽起來就像他或他的家族經營著規模不小的進出口生意一樣——李晴隨意地問道。
這個時候他們及十幾位隨員分別上了幾輛裝飾豪華的馬車,然後數十名法國騎兵分據前後,擔任起了護送的任務。蒙特斯潘侯爵自然是與李晴坐在同一個車廂里了,這會只聽他說道:「稅關監督都是財政大臣親自指派的,他們當然無所謂了。因為很多商人會勾結他們,以損害包稅人的利益為代價進行暗箱操作;此外,如果有走私船隻被抓獲,那麼他們也有權沒收船上三分之一的貨物,這是王國法律賦予他們的權利。我有些時候在想,如果陛下未來真的因為戰爭而導致財政窘迫的話,那麼派人查一查各個港口稅關監督的底子,肯定能收回很大一筆錢,哈哈。」
李晴聽了也略略有些嘆息,同時更有些警惕。法蘭西王國如今這般景況,其實都拜這場綿延數年的大規模戰爭所致。要知道,戰前法國財政可是盈餘很多的,路易十四也是出了名的揮金如土的角色,當時大筆出錢干涉各國內政,何等爽快!可誰想到,這才打了幾年戰爭,二十萬陸軍和兩大艦隊的繁重支出,就已經讓法蘭西王國有了不堪重負之感,無論是貴族還是普通百姓都是如此——加了兩次稅之後,如今法蘭西王國的稅收水平已經是路易十四親征以來的最高點,離路易十三時代的最高峰也就一步之遙了。
所以,李晴覺得,華夏東岸共和國真的要避免這種虧血本的戰爭了,尤其是開支浩大如同無底洞一般的陸上戰爭。須知幾十萬人動員容易,可薪餉支出、物資消耗、撫恤補償之類的開支可是看不到頭的,這足以拖垮一個國家的財政,近有深陷戰爭泥潭的法蘭西,遠的還有明朝末年的浩大開支,都足以讓東岸人警醒。
如果實在是不得不與人開戰的話,那麼成本相對較小一些的海上戰爭,或許才是最經濟實用的選擇。特別是東岸這種水手數量較少的現代化艦隊,成本比歐洲人低至少三分之一,再加上技術方面存在的一些優勢,故與敵人打一場規模不太大的海上戰爭,還是比較划算的,且也容易控制住成本支出。
而且,以華夏東岸共和國在戰略地緣方面的情況來看,與其接壤的西班牙和葡萄牙,哪一個也不像是能夠在陸地上可以給東岸人造成麻煩的主。對付這兩個國家的美洲殖民地,東岸人只需派出小規模的精銳陸軍在沿海港口登陸,即可控制局勢,成本也是可以控制的。更何況,這兩個國家也不是傻子,以他們如今及未來幾十年內可以預見到的狀況,他們是無心也無力與東岸人為難,這是確定無疑的事情。
讓我們再把注意力回到現實中來。以如今法蘭西王國的財政狀況,李晴可以判斷,即便他們強大的陸軍繼續在戰場上高奏凱歌,即便他們斥巨資組建多年的海軍也有了幾場出色的表現,但這個國家的財政未必就能夠支持他們繼續打下去了。或許他們奮起餘勇,搜颳了一些家裡的老底子的話,還能再支持個一段時間,但撐死了也就一兩年的樣子,不可能更久的。除非法王路易十四敢冒著國內出現暴動的威脅繼續增稅,但那樣搞的話只會讓局面更糟,不確定性更加大。
所以,路易十四現在也隱隱有些感覺到了,如果他的將軍們無法在戰場上取得決定性的突破的話,或許他應該認真考慮見好就收的事情了,當然這首先需要取得荷蘭人的「諒解」。與荷蘭佬比錢,擁有兩千多萬人口的法蘭西終究還是大大不如!也好在荷蘭人只愛錢,如果法蘭西王國可以在經濟上滿足荷蘭人的要求的話,那麼說服荷蘭人退出戰爭並讓偉大的金百合花旗幟插到萊茵河東岸也不是不可能,一切取決於形勢變化及如何操作了!在這件事上,其實路易十四還是有些信心的,他太了解低地的那幫商人們的德性了。
而為了給未來可能的談判創造一個良好的基礎,法國人也必須事先做一些工作,比如通過與東岸人的合作,穩住他們在加勒比海的形勢。說得再明白一點就是,讓東岸人就近出售軍資、食品、藥物給加勒比海的守島法軍,甚至容許他們在撤離時到東岸人控制的土地上暫避,免得被荷蘭人和西班牙人俘獲,增加敵人的談判籌碼。
要知道,在加勒比海,荷蘭人和西班牙人的海上力量可是佔據了絕對上風,這幾年間他們的艦隊四處出擊,攔截前往聖克里斯多夫、瓜德魯普、馬提尼克、聖露西亞、聖多明各(此島早就被一支法國遠征隊裡應外合佔領)等加勒比島嶼的法國船隻,這給法國人造成了極大的麻煩,以至於戰爭物資都有些難以為繼,局面一時間艱難無比。
東岸人雖然曾經也私下裡允諾過,通過懷遠島(特立尼達島)給當地的法國軍隊出售一些關鍵的物資,但一來規模不大、頻率較低,二來西班牙人與荷蘭西印度公司也抗議過好幾回了,都是一些老朋友、老客戶、老關係,不能不給他們一點面子,因此後來這種貿易又基本上都斷絕了。
這次法國人又找上門來,並且隆重邀請東岸駐歐全權特使李晴前往巴黎一行,與法王路易十四會面,說明這些事情確實也已經到了迫在眉睫的時候了,不然的話何至於此!李晴對此也是心知肚明的,考慮到他也想在法國人身上撈一些好處,因此便應允前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