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大唐:開局李世民流落荒島> 第六百三十六章 顧炎武;我還要再看看天下

第六百三十六章 顧炎武;我還要再看看天下

  在崇禎皇帝積極改變自己的大明製度的時候。


  多爾袞把目光放在了蒙古和高麗等地。


  李自成把目光放在了雲貴之地。


  “桂州之地出現了悍匪,匪首李自成帶著叛軍攻打了播州,導致播州的土司受損嚴重,本來安居樂業的播州南苗之人顛沛流離,居無定所。


  ……”


  陝西的葭州,當年不沾泥的起義之地。


  在府衙前麵的街道上,負責宣讀大明時代周刊的內侍,用他那獨特的嗓音,宣讀著大明時代周刊裏麵的內容。


  在範景文的嚴格把關之下,這大明時代周刊裏麵的內容,都非常真實地報道了每一個地方發生的大事。


  對於李自成擾亂雲貴之地,朝廷已經派遣了大軍,以曹文詔、曹變蛟、左良玉、賀人龍等為首的先鋒將軍,以盧象升帥,慢慢地驅趕整個大明境內的叛軍。


  除此之外,自然還有一些地方發生的重大懲治貪、官、汙、吏的信息。


  “安徽亳州的禦史台陳良謨清查亳州郡丞張鳳翼,陳述其十大罪行告知於天下。


  其一乃是……。”


  禦史台清查出來的大貪、官,非常有典型的列子,直接也拿出來詳細地寫出來了。


  如此一來,這個大明時代周刊也就有了非常可聽的內容。


  在這位宣讀內侍的前麵,站著不少的人。


  不僅僅是葭州,其他的長安城、南京城、長沙、徐州、襄陽等地,都是由內侍宦官宣讀大明時代周刊。


  當百姓們發現他們議論朝政並不會引來牢獄之災的時候,也就開始慢慢地談論如今的大明發生的一些事情。


  這種變化的結果,也就是有了不少百姓,開始向地方上的禦史台舉報當地的官員行貪墨之事。


  因為他們開始相信官府,相信監察百官的禦史台。


  “士亮兄,恭喜了,此次懲處了張賊,士亮兄便可聲名遠播,以後亦可名垂青史。”


  一位身穿錦袍的少年,向穿著紫袍的亳州禦史陳良謨微微施禮道了一聲祝賀。


  陳良謨則是謙虛又帶著一些敬意,對那少年郎說道:“寧人小弟說的什麽話,我此生之願望就是投身許國,以自己的這點才能,為大明、為中原之民做些什麽。


  正所謂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如今的大明在國師的大力建言之下,開始慢慢地改變,以希望可以中興。


  我如今也不過是做了職責之所在的事情。


  不過啊,這話說回來,寧人小弟,以你之才能,在如今的科舉之下,進入六部應該不成問題。”


  對於如今的科舉考試,其實直接就打暈了很多讀了十幾年書的學士。


  一個行測,完全就是讓一些讀四書五經的學子成為了睜眼瞎。


  高粱是在一年之中的下麵哪一個月種植?


  而給出的四個月,也讓他們無從下手,直接純屬靠猜出來。


  至於申論,那更是。


  前麵的那些材料,看起來當真是比四書五經還要好看,描寫了一些風土人情,還有一些文章寫得感覺已經算得上是絕世無雙了。


  等他們欣賞完了,時間已經過去了一般。


  最後連文賦都未能寫完。


  顧炎武,字寧人,算得上是大明時期的一位神童,從小就聰慧,喜好讀書。


  而顧炎武的母親王氏,更是從小以嶽武穆、文天祥等名人的故事來教導顧炎武。


  “再看看吧,我也看過今年的考題了,這般改變,的確可以挑選出來一些人才。


  想來也是出自於國師之手,以前的那種科舉考試,的確是沒有存在的必要。


  讀死書不如不讀書,以四書五經考取的功名,又有多少是當真真才實學?”


  說吧又想到了陳良謨,此人就是科舉改變之前考取了進士功名,成為了現在的禦史台。


  又連忙說道:“當然,我說的是有一些人,士亮兄可不要在意。”


  陳良謨說道:“我要是在意,也就不會坐在這裏和你說話了,你的心性我豈能不了解?

  隻是可惜了你的才能,如今這禦史台正是缺少人手的時候,以你之才,成為一省之禦史大夫,完全沒問題。”


  顧炎武卻搖搖頭,說道:“我還想要提升一下自己的能力,還想要看一看這個大明天下,了解一下國家典製、郡邑掌故、天文儀象、河漕、兵農及經史百家、音韻訓詁之學。


  我認為科舉以後肯定會向著這方麵慢慢地延伸,大明需要的不再是苦讀四書五經的學士,而是全才。”


  陳良謨帶著一些歎息地說道:“唉,既然你這般想,那就再等等也不是不可,你還很年輕,而且,趁著這個機會多去看看,遊曆大明山川,也可提升見識。


  我期待你遊曆歸來,進入禦史台,懲處大明的貪、官、汙、吏,保一方百姓之安危。”


  顧炎武點點頭。


  而除此之外,江南四大才子,也開始積極研究現在的科舉考試內容。


  以前他們也參加過,可惜並未考取。


  而如今,他們覺得自己的機會來了,大明的科舉考試改變了。


  他們不再去費盡心思理解四書五經,也不需要什麽關係,隻需要考取一個高分,然後通過麵試便可。


  憑借他們江南四大才子的名聲,想來應該不難。


  隻要是能夠進入官府,成為一個官員,進入朝堂,那是遲早的事情。


  科舉考試的改變,也算是間接改變了大明的整個官署製度。


  因為更多的人才被慢慢地啟用,在大浪淘沙之下,肯定會有一些有能力的官員被留下。


  而不是以前那種,考取了功名,靠著人脈關係,以及東林黨的這個身份,成為朝堂上的官員。


  如今的朝堂,所謂的黨爭已經很少了。


  東林黨中的各個行省之間的爭鬥已經不複存在了,因為朝堂之上的六部九卿已經開始自下而上形成了製度,他們每天都有處理不完的事情,那有什麽心思去爭鬥。


  而且,所為的各個行省之間的爭鬥徹底不存在的原因,也是因為朝堂之上,官員治理之地和他們出身之地交換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