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石渠閣書
自從出了蓋國之後,江臨一路西行,有時駕雲乘風穿山越嶺,有時隨凡人商隊走街串巷。一路過來,他見識過蓋國的民風彪悍,也嚐過長林國的富貴繁華。正所謂,三裏不同音,十裏不同俗。這一路上的大小城池的風俗可謂是千奇百怪,讓自詡見多識廣的江臨都不由有些吃驚。
過了怒江關便是安國,安國倒是不大,不過是版圖千裏,城池數十座。不過倒是立國頗久,曆代雖無雄才偉略之主,但是皇室也非庸才。以小國之身存世千年,自有其生存之道。
或是其國祚長久,因此安國之中倒是頗多古風留存。讓江臨一入櫟城便感覺到一股厚重的歲月沉澱。
櫟城曾是安國舊都,當年立國太祖便是從櫟城起兵打下的千裏江山。但是立國數百年後,安國不可避免的國勢漸衰。一場大亂後,幸有宗室子弟橫空而出,力挽天傾。安國由此中興,史稱安興帝。
這位安興帝即位後就遷都靈丘城,無他,那是他的大本營。所以這櫟城舊都也就漸漸沒落了。不過對江臨來說倒無關緊要,這櫟城雖然沒落,但到底是曾經的國都,一幹朝廷機要官邸倒都留存下來,讓江臨頗為驚喜的是這安國藏書竟然還在櫟城,據說這安興帝喜武厭文,隻在靈丘另設太史官邸,一幹藏書卻是無半點興趣。
江臨自修行以來,因無法修習人族功法,大多參悟都是以無量珠為憑借。但是一路行來的紅塵百態經曆過後,竟讓他另有所悟。這讓他多少有些驚喜。本以為修行之後,凡塵種種隻不過是過眼雲煙,到底心中還是有些高高在上的姿態。但是這人間紅塵卻給了他一個驚喜。
道在天地,不分高下,若心有高下,則離道遠矣!
一步一步,江臨的心靈已經愈發平靜。他已不會像當初離山時那般急切。他修道,無論結果如何,他都不悔。道,自他道途開始的時候就在,他走的是一條一開始便沒有終點的路。
安國興平三年,五月廿二,櫟城城西。
清晨,江臨推開老舊的木門出去,隨意的帶上門。便有早起的街坊招呼著:“江先生早呀!這又是要看書去?”
“嘿!江先生那是讀書人,可不是得看書嗎?”
“我家的小子頑皮,勞江先生您多費心啊!”
“江先生,那小兔崽子要敢不聽您的話您隨便揍!”
“嗯,好!好!好!”江臨一路招呼著,踱步出了巷子,沿著大道漫步而行。漸漸走到宮門外。卻也沒有進去,沿著宮牆一路走到一處角門,可見一處破舊的偏院,斑駁的牌匾上寫著“石渠閣”。
門前隻有一個老門房曬著太陽,江臨與他點了點頭便徑自走了進去。熟門熟路的來到一處石室外,無聲的朝其內正秉筆書寫的老者一稽,而後走向後方的竹簡石碑處,靜靜的看著。
這石渠閣便是安國藏書所在,自安國立國後曆代藏書皆在處。至於江臨為什麽在這?說來也簡單,數月前他初入櫟城,便熟門熟路的換了一身書生打扮,靠著些粗淺學問倒是在城西開了家私塾遮掩一二。
一來二去附近的鄰裏之間便都將家中孩子送了來,雖然是道法顯聖之世,但是於普通百姓而言太過遙遠。人總是要吃飯的,執著於修道不死不休的人總是個例,與其寄望於那縹緲的大道。這些百姓更希望自家的孩子可以有個富貴榮華,讀書做官已是最好的前程了!江臨在他們看來已經是最便宜,最適合的先生。
江臨倒是無所謂,不過是些懵懂娃娃,便是教一些大道理也聽不懂。會認些字,懂背些蒙文便已讓那些父母心滿意足了。日後如果再有些天賦,再找個好先生不遲。
江臨也樂的自在,每日教上幾個字,背寫“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張。寒來暑往,秋收冬藏。閏餘成歲,律呂調陽。雲騰致雨,露結為霜。”便是足以讓他們頭痛了!
本來江臨知曉有前朝藏書遺留時,還以為要多費上一下手腳。沒想到這藏書所在石渠閣已破敗至此,隻有一位老史官在以此為家,日日守在這,亦日日修史不綴,隻有一個老家仆相伴。
這櫟城荒廢已久,櫟城宮室也因無人使用,早已年久失修。留下來的都是些養老的官兒,這處石渠閣也早已無人過問。雖然這石渠閣無人問津,但是江臨當初上門拜訪時仍是誠心求見,禮數不缺。老太史見其為求學而來,欲一覽閣中藏書,倒也沒有阻止。沉默了一會兒說道:“先有石渠閣,後有太史府。這閣中藏書我也未曾盡數看過,你且量力而行吧,莫要強求!”
“多謝前輩,叨擾了!”江臨還禮道。
江臨倒不是要在人間做個什麽博學鴻儒、著書立說,隻是此地藏書非僅有些世俗文章,千百年來各朝帝王多會又一次修書之舉。皆是以舉國之力收集天下書籍,編撰出一本傳世巨著,以彰顯其人文治武功之盛。
雖然最後多並未名傳千古,但是大多天下書籍卻因此聚集於此。甚至隨著兵戈四起,有些久遠的古書早已毀於戰火。石渠閣中存世的已是孤本,其中詩書章句、百家經典、佛道典藏無一不有。當世之中有此規模的藏書估計也隻有那幾家萬乘之國,故這安國倒也算是一個異數。
這幾日江臨便無意中翻閱道千年之前的一本前人筆記,署名之人為桃花居士。真名為何已無處考證,隻知其人天生聰慧,驚才絕豔,百家經典無一不精,更醉心於佛道經典。這位桃花居士一生隻求修道長生,可惜其體質特殊,不說天生無法修道,甚至體弱多病連普通人都不如。
後來這位桃花居士窮極一生,欲另辟蹊徑踏入修道之路,終未如所願,心力耗盡而死,享年不足而立。雖然最後終未如願,但是其人所留下的隨筆讓江臨不由的歎為觀止,果然是天縱之才,可惜早夭!
這位桃花居士在無法修行的情況下,精研佛道典籍以求觸類旁通。要知這些佛道經典可以傳世者,多是有大智慧,非是凡俗可以局限的。甚至有些本就是仙佛人物於上古之時所著,雖不涉修行,但其中感悟卻是真真切切。便是如今各大宗門聖地中,亦是將這些經典常備左右。
可惜九尺之台起於累土,縱然其人可遠觀千裏。但是前途無路,為之奈何!江臨讀到此處不由感同身受。與這位前輩相比,他已是幸運多了,雖然前路坎坷,但是終究有路而行。
這位居士至死也未能得嚐所願,隻留下一首絕命詩無奈離世:
桃花塢裏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
桃花仙人種桃樹,又摘桃花換酒錢。
酒醒隻在花前坐,酒醉還來花下眠。
酒醉酒醒日複日,花落花開年複年。
花殘葉落哭桃樹,桃樹已枯何處眠?
桃花樹下仙人墓,大夢一場有誰憐!